趙少英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
湛江民間器樂“安鋪八音”藝術特色初探
趙少英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摘 要:“安鋪八音”是流傳于廣東省廉江市古鎮安鋪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它選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八音”樂器,結合佛教法器清磐、法鈴、木魚,形成了一種新的器樂配置方式,帶有鮮明的宗教色彩。其“八音隊”表演融入民俗傳統儀仗道具,以其“儀仗禮俗”式的“行樂”演奏為主,反映了當地文化特色和審美旨趣。
關鍵詞:“安鋪八音”;特色;審美;價值
流傳于廣東省廉江市安鋪古鎮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演奏形式——“安鋪八音”,是始于清代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安鋪八音”立足于中國古代傳統之“八音”樂器,選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樂器,并與佛家法器圓磬、木魚、法鈴等相結合,盡顯其“凈覺之音”的特色,形成了一種新的器樂演奏形式?!鞍蹭伆艘簟北硌葜屑尤肓藥浧?、錦繡橫披、宮燈、龍旗、羅傘等民俗傳統儀仗道具,以流傳于廣東地區的傳統古曲為藍本,經過精選整改,融匯創新,其“儀仗禮俗”式的“行樂”演出形式,彰顯了“安鋪八音”深厚的人文氣息和審美旨趣。作為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鋪八音”在音樂藝術表演與形式上都獨樹一幟,完全有別于全國各地其他地區的“八音”,成為具有濃郁紅土風情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素有“安鋪一絕”之美稱。
作為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安鋪八音”的表演隊伍稱之為“八音隊”。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歷代傳人和藝術家們對“八音隊”樂器配置和演奏形式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改革?,F在“八音隊”的樂器配置主要有:“金”類樂器手鈴(法鈴)1對、小扣鑼1個、小鈸1對;“石”類樂器清磐1個;“絲”類樂器椰胡2架、高胡1架、大筒1架、中胡1架、沉胡1架、二弦1架、三弦1架、月琴2架、秦琴(梅花琴)2架、中阮1架;“竹”類樂器橫簫1支、洞簫1支;“革”類樂器小鼓1個;“木”類樂器木魚1個、煞板1個,共計22件樂器。
在“安鋪八音”22件基本樂器中,有3樣樂器——木魚、清磐和手鈴格外引人注目,原因是這3樣樂器均來源于佛教法器。法器主要用于佛教寺院日常的禮佛誦經與法會唱誦等各種儀式,敲擊法器可發出清脆的音響,一方面有助于節制眾僧贊誦禮佛之聲調節奏,另一方面也有警示僧眾提神凝氣、志在修行之意?!鞍蹭伆艘簟迸c佛家法器的融會貫通,是其最具個性的藝術特色之一。
在“安鋪八音”演奏中,樂手左手托持木魚,右手執棰頭呈橄欖形的木棰進行敲擊,發音短促,音色清脆明亮,常與煞板一起配合使用,以木魚擊重拍,用煞板擊輕拍,于一板一眼、一唱一和之中,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八音隊”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鞍蹭伆艘簟敝惺褂玫摹芭汀笔欠鸾谭ㄆ鳌皥A磬”。“磬”是佛教中一種神圣的器物,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敲擊體鳴樂器?!皥A磬”有如缽狀,一般多用銅或鐵等金屬制造。在“八音隊”演奏中,樂手平托“圓磬”于左手,右手執貫以銅線的木柄敲擊磬壁,發出的音色清純透亮、空靈悠遠,伴有清音余繞的獨特音響,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是“八音隊”中極富個性色彩的樂器?!鞍蹭伆艘簟敝惺褂玫臉菲魇肘弫碜杂诜鸾谭ㄆ鳌ㄢ?。法鈴又名“金剛鈴”或“金鈴”,是一種類似手鈴的器物。佛家教義認為,法鈴代表著空性,每次振搖法鈴都是在“宣告空性之聲”,含有令人驚覺、警悟之意,用以傳送人與神之間的信息,彰顯法威。在“八音隊”中,有節奏地振搖法鈴,發出清脆響亮、活潑俏皮的金屬音色,散發出一種空性而悠遠的氣息,是“八音隊”中作用獨特的樂器。
“安鋪八音”對佛教樂器的編配和運用,反映出“安鋪八音”既與宗教有著密切聯系,也是受本土宗教文化深刻影響的必然產物。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漢代就已經傳人了中國。佛教傳入中國,歷來有兩條通道:一是北沿“陸上絲綢之路”,另一條則是南沿“海上絲綢之路”。據史料記載,今廣東湛江市徐聞縣就是漢代中西方“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1]自佛教傳入嶺南后,嶺南地區歷朝歷代在每一州縣均興建有大小不等的佛教寺院,佛教信仰在嶺南地區得到迅速傳播。在隋、唐兩代,國家的統一和空前富強的社會背景,促進了國內外文化交流,當時廣東佛教之盛,可說是空前絕后。在宋,元、明、清四朝,佛教在這900年間空前廣泛、深入地與中國文化全面結合。一方面,佛教與儒道融合,成為“三教合一”歷史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學、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形式,成為民間風俗習慣、民族心理與思維,乃至語言素材構成的重要有機成分。[2]根據《廣東地方志》所記載,宋代在廣州、韶州、肇慶、高州、潮州、雷州等地區,共創建寺院多達130所。據宋人余靖在康定元年 (公元1040年)所著《善化院記》一書中記載:“韶州生齒登皇籍者,三萬一千戶,削發隸祠曹者,三千七百名,建剎為精舍者,四百余區。”可見佛教在韶州的發展狀況。許多高僧大師也都相繼在雷州半島一帶弘揚佛法。如在北宋末靖康年間(1126——1127年),遂溪雷陽著名僧人孫琮,居雷州半島湛江的湖光巖傳教,并在湖光巖畔結草為庵,借白云巖洞為佛堂,供奉如來三寶佛,取名“白云禪庵”(后改名為楞嚴寺);元世祖至元中,臨高僧人佛功在瓊州地區傳教,以符水濟人,影響頗廣;元末,西藏喇嘛膽巴謫居潮州,以密宗咒術弘化,從者甚眾。明代著名的禪師憨山大師,在萬歷23年至萬歷34年間(1595——1606年),被流放至廣東雷州。在12年的流放生涯中,他依然積極從事宣揚佛教教義及戒律的活動。在雷州地方官僚的支持下,憨山大師選僧受戒,設立僧學,訂立法規,在較短時間使禪宗名剎南華禪寺重興祖庭。這些僧人道行高深,名播遠近,為民眾所信奉,使佛教思想在嶺南地區得以深入民間。以湛江為中心的雷州半島成為粵西佛教活動中心,到處寺庵疊立,信佛誦經已蔚然成風。民間有“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之說。據《廣東通志·風俗》記載,雷州半島“自唐梁以來,寺觀庵堂半居民?!盵3]由此可見,佛教在雷州半島傳播之廣、影響之大。
位于“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安鋪鎮,雖然只是一個小鎮,但由于受到“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藝術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影響,其濃厚的文化氛圍造就了不少文人雅士及民間藝人。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安鋪鎮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剎觀音廟(民國初被毀,現址為安鋪中學),該古剎始建于1864年,雕梁畫棟、規?;趾辏T口有四大金剛守護,周圍古榕參天,幽香清雅。當地的文人才子、官紳香客,終年到此消寒避暑、吐故納新,更有一些名人雅士終年頻臨其間,聆聽梵音法樂。
安鋪秀才李鹿朋是古剎觀音廟的香客,愛好音樂的他常與觀音廟的主持互相切磋,探討梵音法樂。某日,李鹿朋在聆聽梵音之際,有感于佛梵腔調和諧,莊嚴肅穆,使其突發奇想,是否可以用佛家法器來演奏音樂。于是他就與梁翰生等人共同商討切磋,研究用佛家法器,頌八音含義,融入絲竹管弦等樂器,協奏佛贊,形成了“安鋪八音”最早的演奏形式。在此后的幾十年里,經李鹿朋、梁翰生等鄉間藝人們的摸索改進,“安鋪八音”逐漸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演奏曲目、樂器配置和隊列表演形式。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安鋪八音”隊正式創建,并于當年開始參與了游神表演。創建者李鹿朋去世后,“八音隊”由音樂愛好者梁陸州、戚維謙、黃暉軒等繼承;在梁、戚、黃幾位老先生相繼辭世后,李康權成為“安鋪八音”的傳承人。
“安鋪八音”在具有地方特色的絲竹管弦等民族樂器中,融入磐聲木魚等佛家法器,使“安鋪八音”既有笛之悠揚、簫之哀婉,又兼具佛教法器之純樸、清涼,盡顯其“凈覺之音”的特色,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帶有令人敬畏的神秘宗教色彩。這種獨特的樂器編配法有別于其他“八音”樂隊,在音樂藝術表演與形式上都獨樹一幟,具有濃郁的紅土風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完全有別于全國各地其他地區的“八音”,可謂是民間器樂演奏中的一大創舉。
“安鋪八音”有兩種演奏形式,一是“行樂”,二是“坐樂”。“行樂”就是在行進過程中進行樂器演奏的表演形式,一般以室外演奏為主,在民間俗稱為“行街音樂”。“行樂”這種“沿街巡演”的演奏形式在民間常用于嫁、娶、舞龍、舞獅、游神和賽會等場合舉行,其表演性更強、更貼近于生活,便于調動情緒、渲染氣氛?!白鴺贰眲t為坐著進行樂器演奏的表演形式,一般演奏于室內,特點是樂器配備完整,人員眾多,以演奏曲體結構較為復雜、篇幅龐大的曲目為主,音響豐富、場面壯觀。
筆者于2013年3月2日至3日赴廉江安鋪鎮,對“安鋪八音”傳承人李康權和張鎮國先生進行了調查訪談,對“安鋪八音”的演奏形式有了深入了解。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安鋪八音”是一種典型的以“行樂”為主的器樂表演,其表演隊伍稱之為“八音隊”,人數一般最少為22至23人,在參加重大節慶典禮或春游巡演時,根據需要人數可適當增加到30至40多人不等。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正月二十八或其他重大節日,“八音隊”都會盛裝出行,沿街進行巡回演奏,旨在普天同慶、與民祈福。其“坐樂”演奏形式于“行樂”來說相對較少,只是后來由于民間嫁、娶、賀壽等喜慶以及各種節假日演出的需要,“安鋪八音”之“坐樂”演奏形式才逐漸增多起來。
2000年,在安鋪業余民間曲藝社呂良富社長的提議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呂良富社長和“安鋪八音”藝術家們對“八音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首先,“行樂”因其“且行且奏”的特點,在樂器編配方面,“安鋪八音”取消了琵琶等不適合進行“行樂”表演的樂器(琵琶在“安鋪八音”“坐樂”表演中依然使用),增加了中阮和秦琴,豐富了樂隊的音色。中阮作為中音樂器,音色恬靜、柔和、富有詩意,具有動人的效果,是高音樂器與低音樂器之間的粘合劑。中阮擔任伴奏時,豐富的節奏變化能突出樂曲的特點,在“八音隊”中加入了中阮來演奏和聲,以彈撥樂滾珠落玉般的音響效果,使整個樂隊的中音聲部更為豐滿,整體效果更加和諧生動;秦琴,也叫梅花琴,是由阮演變而來的一種彈撥樂器。秦琴的音箱由6或8塊硬質木板膠接成邊框,呈梅花形、圓形、六方或八方形,兩面蒙桐木薄板,琴頭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鏟頭等裝飾,音域近3個八度。秦琴擁有一種古老而深邃的音色,是音色非常明亮柔和的中音樂器,聲音明亮,低音渾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中阮和秦琴的加入,在“安鋪八音”突出其清脆明亮“金石之聲”的同時,強化了“八音隊”的中低音色彩,使音樂整體效果更顯豐滿圓潤、生動和諧。
為方便“行樂”一邊行走一邊演奏的特殊需要,“八音隊”所用樂器要方便于隨時攜帶及演奏,所奏樂曲旋律相對較為簡單,節奏規律而嚴整。“安鋪八音”的“行樂”表演一般分為兩列縱隊,樂手兩人一排,沿街進行演奏。持手鈴者,行于領頭之上,如一只大型樂隊總指揮,和著鈴聲起伏,帶領小扣鑼,小鈸、木魚、清磬、煞板,小鼓等擊樂手,隨后以二弦為首席擔綱,和合勒古胡(又稱古胡)、三弦、沉湖(2件)、大筒、琵琶、月琴(2件)、秦琴(2件)等樂器。[4]每樣樂器上都飾有五彩帶、絨球等裝飾,五彩繽紛,雅麗奪目。“八音隊”在行進間姍姍舉步,徐徐而來,操音響者行于前,弄簫琴者隨于后。音韻飄逸,琴瑟和諧,縈回市空,猶如鳳鳴鶯歌,百步一停,千步一歇,前后有眾人手持竹竿撐起布遮陽避雨。每逢一停,“八音隊”兩列即面對面演奏片刻,再繼續前進?!鞍艘絷牎泵康揭粋€街口或行進約千步之遙,便會有侍者擺上方凳,操“八音”樂器者相對而坐進行演奏,引來觀者如潮,男女老少,無不喜形于色,陶醉于中,而操雙鈴者則來回走動,舞弄手鈴與周圍群眾娛樂逗趣,形成一個歡樂祥和的氛圍。此時,更有熱心人捧茶遞水相待,可謂深入人心。及至一曲終了,“八音隊”再行起步,按原隊形繼續行樂表演。[5]
改革開放之后,“安鋪八音”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八音隊”在游演時,由專人在樂隊兩旁用竹竿撐著篷布蓋頂,既可遮風擋雨,也是一種簡陋的裝飾。“八音隊”演出隊伍著裝也是因陋就簡,演出隊伍有時身穿三四十年代長袍、頭戴鴨舌帽的形象演出,有時身穿襯衫、頭戴太陽帽,甚至也有西裝革履的。總之,當時的演出隊伍的服裝參差不齊。為適應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提高,也為了宣傳和弘揚“安鋪八音”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藝術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八音隊”的“行樂”表演形式進行了必要革新。根據筆者的調研,“安鋪八音”在藝術審美表現方面主要做了兩個方面的革新。
3.1采用了全新的儀仗表演形式
當地藝術家們取消了以前“八音隊”游演時簡陋的篷布蓋頂,改由2位旗手手持印有“安鋪八音”4個大字的錦繡橫披走在隊伍最前端,另一旗手高舉“安鋪八音曲藝團”的帥旗(團旗)緊隨其后,另有2面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的龍旗護衛在帥旗左右,隨后伴有2至6盞宮燈點綴,其后又有2頂羅傘分列兩旁作為護隊,引領著“八音隊”徐徐出場。男樂手統一穿錦緞唐裝,女樂手著鮮艷靚麗的旗袍,唐裝的立領、對襟和盤扣,以及旗袍的曼妙婉約,都體現出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情。樂隊分列兩行,樂手們每人手持一件樂器,樂器則綴以彩綢、絲帶、絨球等裝飾,更添喜慶。持手鈴者行于樂隊最前方,帶領小扣鑼、小鈸、木魚、清磐、煞板、小鼓等打擊樂手,首席擔綱的二弦緊隨其后,其余樂手按次序依次排列,在樂隊最后另有2面龍旗、2頂羅傘殿后。這支浩浩蕩蕩、流金溢彩的儀仗隊伍沿街緩緩而行,且行且奏,使人耳目一新,更添熱鬧吉祥、喜慶和諧的氣氛,深得群眾喜愛,遐邇共贊不已。
3.2增加了富于民俗特色的傳統儀仗道具
富于民俗特色的傳統儀仗道具,例如帥旗、錦繡橫披、宮燈、龍旗、羅傘的加入,不但增強了“八音隊”的人文氣息以及審美旨趣,也契合百姓崇尚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和風俗習慣。宮燈是中國彩燈中最富有特色的漢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長期為宮廷所用,又稱宮廷花燈。民間崇尚懸掛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的宮燈,以寄托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龍作為中國遠古宗教的代表圖騰,在民間具有極高威信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將龍的圖案繪制于旗幟之上,彰顯著一種特定的精神和信仰,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歸屬感?!对娊洝分芯陀小褒埰焓恕薄褒埰礻栮枴钡拿枋?,展示了在盛大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圣莊嚴場面?!鞍蹭伆艘簟彼褂玫膫鹘y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的三角形龍旗,紅底上繡有五爪金龍,鮮艷奪目,寓意深刻;羅傘又稱“華蓋”,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羅傘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在車輦上使用,也可在步行的儀仗隊伍中使用。古時皇帝或高官出巡時乘座的轎子或車子都張著黃色傘蓋,這種傘又稱“涼傘”“萬民傘”。明代萬歷年間《禮部物料執》中對天子使用的依仗羅傘(華蓋)有詳盡描述:“高盈丈,蓋三尺,明黃繅絲”,傘面并繡以龍鳳等圖案。傘蓋邊緣垂下縷縷絲線,絲線上系有瑪瑙、黃玉等寶物,顯示“上承天道,下庇萬民”之意。這樣的傘使用在儀仗中,有一種壯觀、威嚴和氣勢恢宏的感覺。正因為羅傘有象征榮華富貴的作用,嶺南地區許多地方在傳統的祭祀活動和民間婚俗禮儀中,還保留著打黃羅傘的習俗,以作避邪,同時也有增強儀式莊嚴性的寓意。
如今的“安鋪八音”表演中,在帥旗、錦繡橫披、宮燈、龍旗、羅傘的配合下,使“行樂”表演以一種“儀仗禮俗”的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更貼近生活, 在藝術形式上也更加雅麗奪目,既流光溢彩又莊嚴肅穆;在內容表現上進一步彰顯了“安鋪八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使“安鋪八音”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得以提升。“八音隊”儀仗巡演中也蘊含了宗教“神圣性”“神秘性”的色彩,無論在視覺還是聽覺方面,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審美沖擊。
近年來,隨著“安鋪八音”在各大活動上的積極演出和頻繁的亮相,向廣大民眾展現了其獨樹一幟的風采,擴大了其影響力,受到國家、省、市、海外等有關方面的矚目,為“安鋪八音”的推廣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前輩給我們留下這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從方法、技藝、巧思上都是巧奪天工,是安鋪文化之瑰寶,是安鋪人民的驕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希望更多的人們認識、理解和喜愛“安鋪八音”,使這一民族器樂奇葩延伸下去。
參 考 文 獻
[1] 黃偉宗. 中國南海海洋文化[M]. 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7.
[2] 吳建華. 雷州半島佛教述略[J].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24(1):35-39.
[3] 黃佐. 廣東通志·風俗[M]. 北京:北京書局. 1983:26 .
[4] 譚志汗. 安鋪八音史[Z]. 廉江,廉江市安鋪鎮八音曲藝團,2006.
[5] 廣東文化網. 安鋪八音[EB/OL].(2012-04-09)[2015-06-01]. http://www.gdwh.com.cn/mjzt/2012/ 04–09/article_1843.html.
The Research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Zhanjiang Folk Instruments:“Anpu Eight Tones”
ZHAO Shao-ying
Abstract:“Anpu Eight tones” is a popular form of folk music in old town of Anpu in Lianjiang, Guangdong Province. It combines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Eight tones” instruments with Buddhist ritual Qing pan, bell, wooden fish, which forms a new musical instrument configuration mode with religious color. With the folk traditional ceremonial props, the performance form of “Eight tones” band are mainly played in the style of ceremonial custom, which reflects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purport.
Key words:“Anpu Eight tones”;feature; aesthetic; value
作者簡介:趙少英,女,1970年生,副教授,主要從事音樂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2015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校團合作’辦學視域下地方文化藝術資源開發研究”(文科技函[2015]371號);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共建規劃項目“‘安鋪八音’研究”(2013G07)
收稿日期:2015-06-15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159(2016)02-0073-05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6.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