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胡先骕
——科學與人文融匯的典范*

2016-03-09 14:49:51楊小明
關鍵詞:傳統文化科學

楊小明,楊 波

(東華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1620)

?

胡先骕
——科學與人文融匯的典范*

楊小明,楊波

(東華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201620)

摘要:我國近代植物學的開創者胡先骕先生,既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人文學者,同時還是一位卓有建樹的管理者.本著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理念的雙重追求,他把這種融匯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堅持和教育事業中.胡先骕秉承新的文學創作及文化創新必須植根于傳統的思想,因而強烈反對胡適等人鼓吹的全盤西化論,并批評新文學倡導者對待傳統文化的偏激之舉.文章在梳理《學衡》雜志有關胡先骕的文章時發現,胡先骕堅持科學和人文的教育理念,并將其人文理念融入教育實踐之中,致力于人的素質提高的人文主義,由此胡先骕批判地吸收了新人文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現代中國教育觀.

關鍵詞:胡先骕;科學;人文主義;傳統文化

0引言

我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胡先骕(1894-1968),被毛澤東稱為中國生物學界的老祖宗,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家、管理者和文化學者,先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農學學士、植物學碩士與植物學博士學位.胡先骕不僅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國學修養,擅長舊體詩的創作,在科研和教學之余熱心文學寫作和詩學評論,創作出諸如《水杉歌》長韻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且在留美期間深受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新人文主義的影響,并將科學與人文融會貫通的理念落實在其教育實踐中,形成了其獨特的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現代中國教育觀.胡先骕,堪稱科學與人文融匯的典范.

1胡先骕與學衡派

“學衡派”,是中國現代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派別,因《學衡》雜志而得名,1922 年創辦于南京的東南大學,旨在宣傳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批評“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后來,人們把這一以《學衡》為陣地的保守主義文人群體稱之為“學衡派”.[1]學衡派抨擊胡適及新文化運動,“求以大公至正不偏不激之態度以發揚國學介紹西學.”[2]

胡先骕一直都是傳統文化的擁護者和守護者,不僅崇尚孔子的儒學,也支持來自西方的新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盛行于20世紀的西方,主要代表人物是白璧德.胡先骕在《評<嘗試集>(續)》一文時得到了吳宓的幫助,將Irving Babbitt譯為“白璧德”,將Humanism譯為“人文主義”,白璧德及新人文主義思潮開始傳入中國.從此,由胡先骕等人創辦的《學衡》雜志成為白璧德及新人文主義展示的舞臺.白璧德是《學衡》作者中一部分人的精神領袖,新人文主義則是《學衡》雜志一部分作者的理論武器.

新人文主義認為,科學本身不能解決人文之道、社會和諧發展等問題,因為科學和人事遵循不同的規律. 為尋求新的立身之道, 新人文主義認為應當融合東西和古今,然后折中而歸一.胡先骕在美國哈佛大學就讀時深受影響,歸國后進一步闡明了時代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辯證關系.在當時全民追求并篤信“時代精神”必將“戰勝”并“取代”舊傳統的時代背景下,胡先骕指出“時代精神”也具有其局限的一面;相反,傳統文化也有其正確和可取的一面.[3]與當時追求新文化摒棄舊文化的思潮相違逆,學衡派自然也被貼上了文化保守主義的標簽.

胡先骕以批評胡適的《嘗試集》為起點,繼而推出《評<嘗試集>》、《批評家之責任》、《評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等一系列文章,表達了對新文化運動的反思和批評.胡先骕指出,“凡論學應辨是非精粗,論人應辨善惡短長,論事應辯利害得失,以此類推,而不應拘泥于新舊.舊者不必是,新者未必非,然反是則尤不可.”[4]在《論批評家之責任——批評之道德》一文中,胡先骕更說道,批評家的責任是為了指導一般社會,“對于各種藝術之產品,人生之環境,社會政治歷史之事跡,均加以正確之判斷,以期臻于至善至美之域.”而當時的批評家正相反,“今之批評家則不然,利用青年厭故喜新,畏難屈易,好奇立異,道聽途說之弱點,對與老輩舊籍,妄加抨擊.對于稍持異議者,詆毀謾罵,無所不至.甚至于吾國五千年文化與社會國家所讬命之美德,亦莫不推翻之.”[5]

學衡派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上,接受了白璧德等人關于孔子與耶穌、釋迦和亞里士多德是“全人類精神文化史上最偉大”之“人文主義者”觀點,不贊成新文化派對孔子及其儒學的激烈批判,認為孔子乃“中國文化之中心”,“孔子生前數千年之道德經驗,悉集成于孔子,而后來數千年之文化,皆賴孔子而開.”[6]胡先骕認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不同,更不能以新或者舊來評判文化之是非優劣.胡先骕推崇孔子的學說是全世界以往的文化中最精粹的一部,曾幾何時也沒有聽聞過有批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釋迦牟尼和耶穌基督的言論,而對于孔子有人就不遺余力地抵制,并污說孔子的學說與民治主義不相容,這無非是利用青年厭故喜新、標新立異的弱點.相反,胡先骕發現:“吾國立國之精神大半出于孔子之學說,蓋孔子學說為中華文化源泉,與基督教之為歐美文化之源泉相若,然孔子學說之所以較基督教為優者,則因其無迷信之要素,無時代性,行之百世而無弊.”[7]

回顧從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時期“批林批孔”,半個多世紀來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經驗教訓,方能見到胡先骕等學衡派學人的思想深度和歷史眼光.

2胡先骕對傳統文學的看法

傳統文學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和窗口,胡先骕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及其實踐,很大程度上是從他對傳統文學的評論中反映和折射出來的.

胡先骕在《論評論家之責任》一文中專門談到傳統文學:

“夫然后言必有據,而不至徒逞臆說或遮拾浮詞也.故在今日,欲以歐西文化之眼光,將吾國故學重新估值,無論為建設的或破壞的批評,必對于中外歷史文化社會風俗政治宗教,有適當之研究,而對于中國古籍,如六經,諸子史,漢,魏,晉,唐,宋,元,明,清,諸大家著作.西籍如希臘,拉丁,英,德,法,意諸大家之文學及批評,亦皆加以充分之研究.”[5]

胡先骕認為,作為評論家,應當對以上中外歷史文化古籍皆加以研究,注重有據可循,有理可依,不盲目妄加論斷,并以發展的眼光來評斷事物,要求評論家不僅精學,更需博學.關于文學的標準,胡先骕認為從來沒有一定之規.標準,就是先有一個度量,以衡量事物之大小長短和輕重等屬性,從而判定價值和差異.標準的定奪,一般用于自然界居多,因此西方先進國家都有標準的定量,而且一般都以著名的科學家命名.如果沒有伏特、安培的標準,電學的發展也不會有現在這個程度;如果沒有繆克郎(百萬分之一)的標準,微生物學的發展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研究遺傳與變異,也會用到統計的方法,從而得到一個標準的數值;社會學、經濟學和心理學都是如此.然而,文學和藝術就沒有標準可循嗎?胡先骕認為,當時文學之所以會衰敗,無非是由于時人過度模仿西洋文學以至于自己的文學標準幾近喪失.關于西洋文學,胡先骕認為,可以為后世樹立典范的著作稱之為Classic,包含有階級、類別、宗教派別都可以稱之為經典:

“吾人動言模范人物,釋迦,基督則為教主之模范.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則為圣賢之模范.諸葛武侯,加富爾則為政治家之模范.關羽,岳飛,拿破侖,惠林頓則為大將與武士之模范.皆在其類別之中登峰造極莫能相尚者也.文學作品,或詩歌,或散文,或戲劇,或小說,或傳記,茍能登峰造極莫能相尚,則謂之為模范作品,稱之為Classic,稱之為正宗.故李白,杜甫,荷馬,但丁,彌爾頓之詩,為詩之正宗.蘇封克里,亞里斯多芬尼,莎士比亞,毛里哀之戲劇,為戲劇之正宗.”[8]

胡先骕對于文學的標準有自己獨特創新的見解,融會貫通了中西方一些古典文學,以客觀辯證的眼光、科學的標準即科學方法加以評論.對于藝術的優劣,則要由古今中外的名著予以鑒別.

胡先骕的文學觀,是在豐富的中國古典詩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例如,他不能接受胡適以運用俗語的多少為標準對中國詩歌史所做的判斷.對于古詩的句法、格律、用典等,胡先骕都有深刻全面的理解.“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主張廢除中國古典詩歌,采用白話寫詩,所以有了“新詩”的出現.為了區別這兩種不同的詩體,便把中國古典詩歌稱為舊體詩.這一概念,主要是為了與現代的新詩相區別,它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新詩出現以前,自《詩經》以來的辭賦、古風、律絕、詞曲等,與“古典詩歌”的意思相近;二是指“新詩”誕生之后,現代人用古典詩歌形式創作的詩歌作品.胡先骕就是“舊體詩”創作的一位大師,正如陶水平所說,“胡先骕的舊體詩兼有漢詩、唐詩、宋詩和清詩之眾美,善于將現代生活情境寫入詩歌作品中,開辟了舊體詩創作的新格局和新境界.”[9]其中,最著名的長篇七言古體《水杉歌》(1961)是其詩歌的代表作,將其植物學成就與文學成就完美結合,具有唐詩之風采,被譽為亙古未有的科學詩.全詩共72行,序中說:“余自戊子與鄭君萬鈞刊布水杉,迄今已十有三載,每欲形之詠歌,以牽涉科學范圍頗廣,懼敷陳事實,墜入理障,無以彰詩歌詠嘆之美.新春多暇,試為長言,典實自琢,尚不刺目,或非人境廬掎摭名物之比耶.”[10]1962 年2 月8 日,陳毅副總理讀后甚為感動,并寫了以下的讀后記:“胡老此詩,介紹中國科學上的新發現,證明中國科學一定能夠自立且有首創精神, 并不需要俯仰隨人.詩末結以東風佇看壓西風,正足以大張吾軍.此詩富典實、美歌詠,乃其余事,值得諷誦.”[10]同年2 月17 日,人民日報全文刊出《水杉歌》和陳毅副總理的讀后記.

3胡先骕的新人文教育理念

胡先骕有著科學中庸的教育理念.作為中正大學的首位校長,胡先骕把“持中秉正”作為學校的校訓,意在告誡全校師生,任何時候都要避免偏激傾向,保持公平正直.

大學究竟應該培養專才還是通才?這一直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問題.由于深受近代西方大學“自由教育”思想的影響,胡先骕對當時中國大學生“但知專精,而不博涉”的現實極為不滿,提出鮮明的“既貴專精,尤貴宏通”[11]的通才教育思想.以上思想的提出,基于兩個原因:第一,他認為大學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學府,應“養成一國之領袖人才”.而領袖人才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學識“淹貫宏通”.只有學識宏通的領袖人才才能“知道人類及其文明之建立”,由他們所擬定的政府方針“則不至于盲目的、自以為是的,妄為舉措”,“則國家有指南針矣”.第二,他認為“大學本為最高等之普通教育”.[11]既然是普通教育,大學應該注重通才的培養,而專才的培養應由大學中的研究院(所)、專科學院與專科學校來承擔.

《關于國內高等教育之方針》一文中,胡先骕也說:“美國教育精神之另一惡影響,在吾國已漸見端者,厥為但求精專,不求廣博.”[12]以生物學為例,他指出與德文、拉丁文、數學、地理、物理、有機化學等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并說明“專家”一詞的真正含義,“概學生心目中只有‘專家’一觀念,遂不至即欲造成一第一流之專家,亦須有廣博之學問矣.”[12]胡先骕的教育理論先進且創新,特別是關于大學教育的主張,不僅促進了我國近代大學教育的改革發展,而且不少理論和寶貴經驗對當今的教育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胡先骕秉持人文的教育理念.作為一名科學家,胡先骕在植物學領域的成就尤為突出.難能可貴的是,在植物學研究之外的人文社科領域,胡先骕經歷和見證了近現代中國文學和教育事業的起步、發展、彷徨和再次發展的歷程,經過不斷思索、反復總結,他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人文教育思想體系.[13]胡先骕在《說今日教育之危機》中大聲疾呼:“中國教育之改革,其動機由于西方文化之壓迫,此盡人所知也.中國在未有新式教育之先,未嘗無教育.舊式之教育雖無物質的科學,與夫曾經用科學方法所組織之社會科學,然人文之學問,知經學文學史學,故不亞于歐洲中世紀之時也.”[14]胡先骕曾接受過中國傳統教育和西方現代教育兩種教育的影響,更有豐富的教學實踐和管理經驗.他的人文教育理念也深受新人文主義的領軍人物白璧德的影響.新人文主義對當時“物質之學大昌.而人生之道理遂晦.科學實業日益興盛.而宗教道德之勢力衰微.人不知所以為人之道”[14]的時弊進行了揭露.胡先骕翻譯了白璧德的演講《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談》,送至《學衡》雜志,并先后發表了《說今日教育之危機》、《教育之改造》等文章做出回應.胡先骕繼承了新人文主義關于現代科學發展也產生了負面影響的觀點,并且反駁摒棄傳統文學文化的偏激行為.胡先骕認為中國是世界文化的一大中樞,也是唯一現存文化發源之古國,雖屢屢遭受外患,但能屹立至今,其終究原因是“在數千年中能創造保持一種非宗教而以道德為根據之人文主義,終始勿渝也”.由此,胡先骕認為,“夫教育之陶冶人才,嘗有二義.一為治事治學之能力,一為養成其修身之志趣與習慣.”[14]一方面要有治學治國的本領,也就是學術技藝;另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人格,能正心誠意修身齊家.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宏通”的通才教育和以人格塑造為先的新人文教育,也集中反映在胡先骕親自執筆的《中正大學校歌》上:“澄江一碧天四垂,郁蔥佳氣迎朝曦.巍巍吾校啟宏觀,弦歌既倡風俗移.揚六藝,張四維,勵志節,戒荒嬉.求知力行期有為,修已安人奠國基.繼往開來兮,責在期!”其中,“揚六藝”者,發揚“禮,樂,書,射,御,數”六藝,通才教育之謂也;“張四維”者,張揚“禮,義,廉,恥”四維,人格教育之謂也.胡先骕把人文理念融入教育之中,也是他在對中國當時政治社會和教育實際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新人文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成果,形成的自己獨有的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現代中國教育觀.

4結語

胡先骕作為著名的科學家,在近代中國還沒有形成自由討論人文問題的社會環境里,敢于逆流而上,秉持儒家學說的歷史貢獻和現代價值,堅守中華傳統道德理念,同時致力于實踐科學中庸的人文教育,這對我們今天的大學教育也具有難能可貴的借鑒意義.當年學衡派所關注的人文教育問題,與當時“科玄之爭”中所謂的“玄學鬼”如梁啟超、張君勱等有著某種異曲同工之妙.張君勱曾不無憂慮地說:“學術之目的,雖不離乎利用厚生,然專以利用厚生為目的,則學術決不能發達;以其但有實用之目的,而缺乏學術上游心邈遠之精神自由也.”[15]“學術上游心邈遠之精神自由”,正是胡先骕人文教育的目標,也是梁啟超“一國之大學,即為一國文明幸福之根源”立論之基.”[16]正是游心邈遠之精神自由,即科學與人文的完美融合,才成就了胡先骕的《水杉歌》,“紀追白堊年一億,莽莽坤維風景麗.……水杉斯時乃特立,凌霄巨木環北極.……化石龍骸夸祿豐,水杉并世爭長雄.祿豐龍已成陳跡,水杉今日猶蔥蘢.如斯績業豈易得,寧辭皓首經為窮.瑯函寶笈正問世,東風佇看壓西風.”堪稱今日之《天問》與《天對》之合璧!正如陶水平總結的,“胡先骕論文評詩,善于中西比較、古今打通、科學與人文對話、文史哲多學科打通,具有探本溯源、會通中西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詩學的學術品格,顯示出廣博的學術史視野和深厚的文化意識.通過學會反思來對中國傳統文學和文化進行重估和轉化,從中發掘出具有世界性意義和永恒性意義的價值內涵.”[9]

人文教育所關注的,不僅有眼前“專以利用厚生”的問題,更有屬于人類終極關懷的問題,一如西方從泰勒斯到康德的“仰望星空”,它們會永遠在人類頭腦中縈繞,像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生命的意義、科學與人文的關系等等.[3]在人文教育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摸索中,胡先骕把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科學與人文融合得恰到好處,至今仍煥發出無窮的精神魅力.

[參考文獻]

[1]鄭大華.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對“學衡派”的影響[J].中國文化研究,2007(2).113-124.

[2]胡先骕.梅庵憶語[C].//胡宗剛.胡先骕先生年譜長篇[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82.

[3]黃且圓.植物學家和人文學者胡先骕[J].科學文化評論,2010(2).107-124.

[4]吳宓.論新文化運動[J].學衡,1922(4).

[5]胡先骕.論批評家之責任[J].//楊毅豐等.民國思想文叢——學衡派[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211.

[6]張其昀.中國與中道[J].學衡,1925(41).

[7]胡先骕.今日救亡所需之新文化運動[J].//胡宗剛.胡先骕先生年譜長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8: 181.

[8]胡先骕.文學之標準[J].學衡,1924(31).

[9]陶水平.胡先骕新古典主義文化詩學的現代性價值及歷史地位[J].//張艷國.胡先骕教育思想與精神品格[M].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2014:184,187.

[10]《水杉歌》及注釋[J].森林與人類,2000(4):15-18.

[11]張大為等.胡先骕文存.上卷[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423,422,424,425,72.

[12]胡先骕.留學問題與吾國高等教育之方針[J].//楊毅豐等.民國思想文叢——學衡派[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261,262.

[13]詹艾斌,曾誠.胡先骕的美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張艷國.胡先骕教育思想與精神品格[M].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2014:90.

[14]胡先骕.說今日教育之危機[J].學衡,1922(4).

[15]張君勱.明日之中國文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25.

[16]梁啟超.蒞北京大學校歡迎會演說辭[J].//張君勱等.梁任公先生講說集.第一輯[M],1912.

[責任編輯黃祖賓]

[責任校對黃招揚]

Hu Xiansu: An Integrator for Science and Humanities

YANG Xiao-ming, YANG Bo

(CollegeofHumanitiesin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1620,China)

Abstract:Hu Xian-su, who was a scientist, a humanist, and an outstanding administrator as well. As the pioneer of modern botany in China, in line with the double pursuits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idea, Hu Xian-su devoted the pursuits of himself to the persistenc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career. He insisted that?the new literary writing and culture creation must be derived from tradition, thus he opposed the view of total Westernization what Hu Shi and other scholars preached. Meanwhile, he criticized the extreme behaviors that the new literature advocators treat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fter summarizing the papers by Hu Xian-su proposed in the magazine of xueheng, it was found that Hu Xian-su adhered to the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idea, and put his ideas into education, dedicated to the spirit of hum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citizen’s qualities. Hu Xian-su absorbed the new humanism and itspractice achievements critically, and formed his own uniqu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perspective thathumanities education as the core.

Key Words:Hu Xian-su;science;humanism;tradition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62(2016)01-0030-04

作者簡介:楊小明(1964-),男,甘肅武都人,科學史博士,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科學思想史;楊波(1990-),女,山西鄉寧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科學技術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科學思想史.

收稿日期:2015-12-17.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科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不卡视频| 欧美色视频日本| 色悠久久综合| 91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主播|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第一页|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免费在线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热九九精品| 久青草网站|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啪啪永久免费av|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欧美国产中文|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在线一级毛片|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国产精品主播| 综1合AV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91| 婷婷色中文|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第二页| 日韩AV无码一区|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蕉久影院| 国产丝袜第一页|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三级成人| 日韩天堂视频| 亚洲天堂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色图区|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日本91视频|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一级爆乳无码av|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亚洲视频色图| 无码福利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国产一级毛片yw|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色视频在线|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色精品视频| 色婷婷视频在线| 无码 在线 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91在线| 精品1区2区3区|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精品第一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欧洲综合| 91美女在线|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