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平
[摘要]高校應有效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黨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打造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強勢新媒體,充分發揮線上線下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作用,建立新媒體理想信念教育信息發布機制,完善大學生黨員新媒體使用行為的監督機制,加強大學生黨員媒介素養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03-0049=02
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們黨“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F在的時代,是一個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群體作為新媒體用戶的主力軍,他們的行為也深受新媒體信息的影響,將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與新媒體傳播結合起來,是對大學生黨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所面臨的機遇
(一)新媒體成為了解大學生黨員思想動態的新渠道。對大學生黨員群體狀況的準確把握是對其有效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由于當前新媒體的便捷、迅速的傳播特點,大學生成為使用新媒體的主力,同時新媒體也為了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提供了重要參考。通過關注大學生黨員的社交網絡賬號,對青年的網絡行為和網絡言論進行搜集、統計、分析,有助于更直觀、更全面地了解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動態。
(二)新媒體可以成為聯系大學生黨員的新紐帶。大學生喜歡通過新媒體以網絡語言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能夠找到一種超越現實生活的歸屬感。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學生黨員在學校中屬于不同的系別、班級,使思想交流存在一定空間局限,新媒體的應用和普及將成為黨組織聯系學生黨員的新紐帶。
(三)新媒體可以成為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陣地。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對“正能量”的傳播效率,大大延伸了黨組織引導學生黨員的陣地。各級黨組織依托網站、手機等新媒體,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豐富多彩的材料,將黨史、黨章、黨的理論、黨的政策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傳遞到學生黨員中,學生黨員可以在充分了解基礎上,進行實時提問和交流討論,從而達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四)新媒體能夠成為發動學生黨員的新動力。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知行統一,實踐教育也非常重要。實踐教育需要發動學生黨員的參與,新媒體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參與方式,不僅能提高黨組織社會化動員工作效率,而且能擴大工作宣傳的新動力。高校利用網絡發動學生黨員通過網絡注冊成為志愿者,在線組織志愿服務活動項目,已經十分普遍。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新媒體傳播信息良莠不齊,容易誤導大學生黨員。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難以對信息的傳播進行有效的審查和監管,大學生因為尚未形成理性的認識框架,頻繁接觸新媒體上的復雜信息、特別是負面信息后,容易產生各種模糊和錯誤認識,甚至轉化為消極、逆反的極端思想邏輯,不利于大學生黨員正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與鞏固。
(二)新媒體深刻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擠壓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時間。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滲透和影響是全方位的。有學者用“網絡生存”來描述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人們在網絡上辦公、學習、交流、娛樂、購物,網上活動的時間往往超過現實生活中活動的時間。當前新媒體中魚龍混雜的信息,已經使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受到各種復雜信息的沖擊,而大學生在新媒體中流連各種購物、社交和娛樂行為,這無疑又會擠壓理想信念教育的時間。
(三)新媒體深刻影響大學生黨員的組織方式,凸顯理想信念教育的弱勢。新媒體擴展了人際交流的模式,使得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們可以依據需求和喜好在線聚集起來,構成一個個超越時空界限的“小圈子”。大學生活躍在不同的“圈子”中,如QQ群、微信群、百度貼吧、豆瓣小組,這些圈子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集體和社會關系的延伸,有的則單純是通過網絡組織起來的虛擬人際圈,這些“圈子”有一定的章程、有個性化的網絡語言,對成員有很強的影響力和動員力。怎樣能夠使理想信念教育的相關內容在這些虛擬組織面前保持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一)打造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強勢新媒體。首先,新媒體應該是大學生群體中使用廣泛的應用平臺;其次,其傳播能力受到大學生群體的認可。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率已經十分高,因此應該著力開發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機應用客戶端。同時,應該著力建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交平臺和公眾賬號。當前90后大學生喜歡彰顯個性,不喜束縛,因此在傳播過程中需注意避免理想信念教育的灌輸色彩,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予以引導而不是強迫。應著力發展并培養黨員群體中的精英分子,重視對網絡“意見領袖”的培養與引導。
(二)充分發揮線上線下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作用。線上的主要工作是宣傳、動員,而線下的主要工作是實踐。沒有實踐的教育是空洞的,尤其對于理想信念教育而言。因此,應該配合線上平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題,設計并開展相關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體驗,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如黨史教育,在線上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的方式展現黨的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歷史以及黨的基本知識教育,而線下則可以開展黨史知識競賽、走訪紅色圣地、革命黨人故居、志愿服務、公益行動等活動,并在線上及時播報線下活動的動態,線上線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建立新媒體理想信念教育信息發布機制。鼓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設QQ群、微博,將課堂上的一部分時間轉換成課外交流,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熱點問題以及成長中的困惑。鼓勵輔導員開設博客、網絡班級,將日常事務性工作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使網絡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引導媒介,從而不斷開拓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圖書館、教務管理、后勤服務等在官方微博或公眾賬號上發布和分享校園新聞、就業服務、校務信息咨詢等內容,為大學生答疑解惑,以服務促教育。通過全校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在客觀上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和輿情動態,以改進、優化信息發布工作,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四)完善大學生黨員新媒體使用行為的監督機制。要做好輿情監測,各高校要建立覆蓋全校各院系的輿情監測體系,對大學生新媒體使用行為進行定期檢索和排查,組建一支由管理員、監察員、分析員和“意見領袖”組成的隊伍,隨時對新媒體信息進行實時、動態跟蹤,尤其對負面信息、群體性和突發性事件快速反應、及時回應,從而對網絡事件進行精確的分析與預警。通過合法途徑推動建立政府、新媒體運營商以及用戶行為監管機制,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安全環境治理,盡可能減少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確保新媒體的信息安全。
(五)加強大學生黨員媒介素養教育。第一,應讓大學生黨員了解新媒體應用知識,學會利用新媒體快速、便捷、海量的特性搜索信息。第二,讓大學生黨員善于利用新媒體參與社會,解讀媒體信息深層次意義,理性對待信息。第三,讓大學生黨員善于利用新媒體參與輿論表達,提高對網絡民意的甄別能力,防止被網絡民意所挾持。高校應著力引導學生辨別新媒體平臺中的信息,提高學生新媒體使用的自我約束意識以及責任感,不斷凈化網絡環境。高校還可以通過開設網絡素養課程,學習《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法律、法規,引導大學生黨員合理、合法使用新媒體。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媒介素養,才能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作者系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劉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