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區域智慧教育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016-03-10 09:51:22孫曙輝劉邦奇
數字教育 2016年6期
關鍵詞:智慧區域信息化

孫曙輝 劉邦奇

(訊飛教育信息化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區域智慧教育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孫曙輝 劉邦奇

(訊飛教育信息化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和新的形態,代表著區域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文章基于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背景分析,對區域智慧教育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提出區域智慧教育發展的總體思路和體系框架,闡述了區域智慧教育平臺、智慧校園、智慧課堂的主要建設內容,進而探討建立了區域智慧教育的運營與保障體系。

區域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規劃設計;運行體系

進入“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推進,教育教學信息化進入“融合創新”之變革時代。區域智慧教育是適應教育信息化區域特色發展和區域推進的要求,基于“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區域現代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區域智慧教育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客觀要求,代表著區域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本文以一個區域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為對象,以學校教與學為核心,在認真分析國內區域性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及普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區域智慧教育發展的整體規劃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為科學地制訂區域未來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及設計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據。

一、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問題

“十二五”以來,各地區認真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結合本地區實際,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目標和標志工程的各項重點工作得到快速推進。全國中小學校在網絡接入、多媒體教室覆蓋、師生信息化終端擁有量等方面有效提升,國家級、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學校校本資源建設,班級數字資源的教學應用,網絡學習空間的開通應用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兩級建設、五級應用格局基本形成,各地開展管理人員、教師與校長培訓,信息化管理能力與執行力普遍提高。

但是,從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基于教育視角的分析

區域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還缺乏先進的理念引領,主要還是著眼于運用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缺乏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下智慧教育理念和模式變革的整體性思考,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深度不夠,信息技術尚未引起傳統教育教學的結構性變革。

(二)基于技術視角的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技術對教育業務的理解不夠,不能滿足教育教學實際需要,使得一線師生不愿意用;各自為戰建設的學校平臺,造成了信息孤島與數字鴻溝現象,各應用系統之間、校與校之間的數據無法聯通,無法構建良好的區域教育信息生態。

(三)基于應用視角的分析

在區域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存在“重平臺、輕資源,重建設、輕應用”現象,雖然建設了區域教育云平臺,但忽視了終端的應用建設,缺乏有效的資源服務,“有云無端”。不僅應用系統沒有進入常態化教學,寶貴的教育數據也無法收集與匯聚,區域平臺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發揮,實際應用成效不明顯。

(四)基于觀念機制的分析

實踐中仍有不少人員思想觀念落后,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緊迫性認識不足,有的在沒有明確的思路與方向之前還處在觀望階段。信息化工作機制僵化,缺乏科學的組織保障和規章制度,常規性的運維人員與持續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運維服務模式,不利于信息化工作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區域智慧教育提出的背景及依據

(一)政策背景

“十二五”以來,教育信息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從國家層面提出了“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 等重大戰略決策。進入“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化發展,教育部制定和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在教育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引導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利用信息技術轉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管理的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應用”,這是在國家層面首次正式提出智慧教育的概念。

國家教育信息化方針政策和戰略規劃的貫徹實施,催生了區域智慧教育的提出和發展。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作用。二是解決長期以來基礎教育發展中存在并難以解決的問題,即教育的個性化與公平化。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和新的形態,以智慧課堂、智慧校園、智慧教育云等為主要標志的區域智慧教育應運而生。

(二)時代背景

1.第三次工業革命

以個性化、人性化為核心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使人類社會進入個體創新和知識創新的時代。知識創新的時代呼喚適合個性發展的教育。現今的基礎教育就是“人才產品”生產流水線的一部分,學校、課堂就是標準化的工廠、生產車間。未來的教育是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學習課程,還是讓學生適應已有的流水線般固化的教育教學模式?這是當下教育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2.“互聯網+”時代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通過連接與分享,實現包括教育在內的行業生態重構是“互聯網+”時代的本質特征。

3.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時代分水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影響不斷深入,教育信息化進程已從過去的“輔助”教學時代,逐漸進入融合、創新與變革的全新時代。教育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分水嶺之鮮明特征已經顯現,以“融合、創新、智慧”為核心特征的教育信息化的新時代正在來臨。(如圖1所示)

圖1 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時代分水嶺

(三)實踐背景

1.“智慧教育”歸屬于“智慧城市”建設體系

我國各地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等發展戰略,許多城市制訂了智慧城市發展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目前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公布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區、縣、鎮)已達到277個。國際既有的智慧城市建設內涵大致包含經濟、政務、交通、就業、教育、醫療、環境等多重領域。結合中國城市化發展中面臨或即將面臨的重大課題,智慧城市建設除了應突出城市管理、醫療、交通三大領域,重點應包括作為民生工程的智慧教育[1]。

2.“智慧教育”符合教育信息化區域推進思路

我國地域寬廣、人口眾多,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很大差異。由于受到區域教育政策、教育人口、學校布局、教育資源和應用需求,以及學校管理模式的不同和教育教學模式差異的影響,不同區域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區域特色和區域推進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而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高級階段的智慧教育更是如此。必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按照區域教育信息化政策、目前信息化的建設程度來制定未來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推進區域智慧教育建設。

三、區域智慧教育的頂層設計

(一)總體思路與目標定位

在推進區域智慧教育建設的總的指導思想上,應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和本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中長期規劃,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現代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完善“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加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全面貫徹“智慧教育”理念,推進智慧教育、智慧校園、智慧課堂一體化發展,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區域智慧教育環境,促進學習方式變革和教育模式創新,為學生、教師和各級教育管理者提供適合、精準、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務。

在目標定位上,推進區域智慧教育建設,就是要適應教育信息化區域推進和深化發展的要求,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教育數據的匯聚、分析與共享為核心,構建網絡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智慧學習環境,推動基于智慧課堂、智慧校園的教育教學全面變革,實現個性化學習、公平化教育、智慧化管理,逐步建成區域智慧教育信息生態體系。區域智慧教育的總體發展目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通過智慧教學完成學習重構,實現個性化學習

將智慧教育的核心與落腳點聚焦于課堂,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精準掌握學情及個體差異,重塑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真正實現個性化教學,解決困擾傳統教育的個性化教學的難題。

2.通過互聯網打破學習時空界限,實現教育公平

構建政府統一管理與運營的智慧教育云平臺,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網絡化、智能化、泛在化學習環境,實現泛在學習和終身學習。

3.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動態評價,實現智慧化管理決策

收集、匯聚形成完整的區域教育大數據體系,構建多層次動態評價指標體系,開展數據挖掘、分析,實施全過程動態教學評價,實現標準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學決策。

(二)總體建設框架

區域智慧教育總體架構由區域智慧教育平臺、智慧校園平臺、智慧課堂三層體系架構組成。在這個架構體系中,有兩個相向的信息流在不斷地匯聚和傳遞,即從上至下的決策信息流傳遞和從下至上的教育教學數據流匯聚。課堂產生的教學相關個人小數據,向上匯聚為學校大數據,同時各個學校數據匯聚到區域平臺,構建了區域大數據,為學校領導、區域教育主管部門提供多維度分析報告,為科學的管理和決策提供了依據[2]。

區域智慧教育總體架構的三層體系具體內涵如下:

1.智慧課堂位于三層架構的最底層

智慧課堂連接了一系列的教育感知系統,成為整體架構中的神經末梢部分,肩負著教育大數據的感知、采集和教育決策的傳遞、落實的重要職能。智慧課堂覆蓋學校的每一間教室,基于移動互聯網為全體教師、學生提供跨平臺立體化交互與動態學習評價等各類教學相關應用,收集和匯聚教學活動中各種備、教、改、考、導、管、學等全場景的個人小數據。

2.智慧校園位于三層架構的中間層

智慧校園是校級教育數據的匯聚中心和教育管理中心,對上與區域智慧教育平臺對接,對下與智慧課堂對接,是連接上下兩級教育信息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橋梁,在三層架構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智慧校園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全校智慧課堂的教與學的各種數據匯聚,形成學校教育大數據,并據此進行科學管理和決策,構建適合學校的智慧教育模式。

3.區域智慧教育平臺位于三層架構的頂層

區域智慧教育平臺是區域教育的數據匯聚中心和管理決策中心,對上可與國家、省級教育平臺對接,對下可與校級平臺對接。通過匯聚區域內所有學校教育教學數據,可以進行多個維度的科學分析,深度挖掘,形成區域科學決策,實現區域內教學資源合理調配與交流共享,提高區域教育教學質量與效率,既可保證各個學校特色發展,又能做到區域內的教育公平。

四、區域智慧教育的主要建設內容

(一)構建區域智慧教育平臺

在已有“三通兩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區域智慧教育平臺,形成區域教育數據匯聚中心和管理決策中心,實現區域內的所有學校與課堂的“互聯互通”,并且提供有效資源與工具,上傳、匯聚區域教育大數據,有效地管理、組織、監控教育教學。同時,提供互聯網模式下全新的學習環境,通過區域平臺及資源共建共享,提供公平的學習平臺與工具,促進區域教育公平,提高區域教育質量。

1.建立區域教育門戶及空間服務

建立區域智慧教育成果集中展示和宣傳的窗口,采用“主站+子站+資源整合”的站群架構思想,提供區域門戶、智慧校園門戶、教育教學專題門戶和師生個人空間入口等服務?;诮逃T戶為市縣兩級學生、教師和管理者建立個人學習與工作的信息化空間環境,集教育教學、教研、教學管理與培訓等功能于一體,促進“學習空間人人通”要求的具體落實。

2.完善區域教育資源管理及服務體系

構建區域微課特色資源服務平臺,圍繞教和學活動為區域內教師和學生提供微課資源服務;根據學科、學段、知識點的不同,提供以課程為主導的微課,按照教材課程的目錄同步提供相應資源服務。實現區域、學校各類教育教學資源的收、存、管、用,并通過課堂、學校、區域的三級體系為廣大師生提供教育教學資源服務;師生也可以將教與學過程中再生的教育資源向平臺分享、匯聚,從而實現區域內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目標,進一步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的具體落實,促進不同區域、學校、學生的教育公平。

3.搭建區域網絡教學教研平臺

基于網絡學習、移動應用、社交網絡等新技術,建立區域網絡教學平臺,創設泛在學習環境,實施跨學校、跨時空的MOOC式教學方式,為教師、學生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服務。建立區域網絡備課與教研平臺,面向全市教師提供對電子化備課內容的管理及服務,提供豐富的備課模板以及備課工具和相應的資源檢索,實現對個人備課資源的收、存、管、用。

4.建立區域教育大數據分析及動態評價系統

以課堂教學數據、日常作業數據等過程性教育大數據為基礎,進行動態學習分析和診斷評價,為一線教師提供科學、準確、翔實的即時反饋結果,進而實現以學定教、精準教學;同時從多個維度匯聚、展示區域教育教學的動態、完整數據,構建區域教育教學過程的數據模型,把握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動態,實現基于數據的區域教育決策。

5.實現智能高效的區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務

開發利用教育管理數據信息,提供符合區域教育實際的智慧管理功能,與區域智慧管理公共服務有機融合,并與國家教育管理云平臺無縫對接,實現科學、高效的區域智慧教育管理公共服務。

(二)構建智慧校園

建立智慧校園平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將學校各類應用系統和資源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構建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協同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新型信息化校園環境,實現基于動態數據分析的教學與管理決策,為智慧教學、智慧管理和智慧生活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學生和教師的智慧發展[3]。

1.建立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校級課程管理系統

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區域內市縣兩級學校范圍內,逐步建立與分層走班制相匹配的智能選課、排課系統,建立健全基于學生動態過程性數據的GPA評價系統,并以此作為優秀學生評比、學生職業生涯指導、高校自主招生推薦的依據。

2.建立學校網絡教學系統

結合學校實際,基于學習管理系統(LMS),構建學校小規模限制性課程(SPOC)在線教學平臺,以校內教學活動為中心為教師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服務,打破時空限制,實現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3.建立學校數據分析及動態評價系統

實現學校內各種教學數據的匯聚,結合深度的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進行動態數據分析與診斷評價,即時反饋結果,向全校教師、學生和管理者提供科學、準確、翔實的多維度分析報告,為以學定教、精準教學提供數據支撐,構建適合學校特色的智慧發展模型。

4.建立學校智慧管理系統

適應學校各類管理業務需要,建立智能化的綜合管理系統,包括基于數據統計分析的智慧人事管理系統,基于智能排課、智能評價的智慧教學管理系統,基于物聯感知、智能監控、綠色服務的校園管理系統,實現教學、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的管理服務環境。

(三)構建智慧課堂

構建和應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智能、高效的課堂?;趧討B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網、端”的運用,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創設有利于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通過智慧的教與學,促進全體學生實現符合個性化成長規律的智慧發展[4]。

1.建立智慧課堂信息化環境

圍繞智慧課堂常態化應用及個性化教與學要求,構建智慧課堂信息化環境,實現以教室為單元的高密無線環境部署,配合具有跨系統、多屏互動特性的移動智能終端,實現課堂內外全體師生高效、立體、無障礙的交互,為智慧課堂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

2.推廣智慧課堂移動端使用

大力推廣教師和學生兩類移動終端的使用。教師端是教師進行智慧教學的基本工具,為教師提供“備、教、改、導、考、管”的全場景教學應用服務。學生端是學生進行智慧學習的基本手段,為學生提供學習工具、交互工具、作業與動態評價工具等各種學習應用,并能夠接受教師端的組織及控制。鼓勵自帶終端設備,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BYOD教學模式。

3.大力開展智慧課堂教學應用

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全面開展“智慧課堂”教學改革,按照“云端建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智慧發展”模式,部署智慧課堂信息化環境,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逐步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重點探索智慧課堂環境下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創建一批智慧課堂示范學校、創新團隊和優秀案例。

五、區域智慧教育運營與保障體系

(一)組織機構與隊伍建設

1.健全組織領導和工作機構

建立區域智慧教育推進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機構,明確工作職責,確保區域智慧教育推進工作有組織地實施和落實。一是領導小組。負責區域智慧教育統籌規劃、經費保障、組織實施中的重大事項決策。并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實施、推進落實和督查工作。二是專家指導委員會。提供專業指導和咨詢,參加重要技術方案的論證、制定,擔負教學水平督導評估工作。三是保障服務團隊。負責基礎環境、相關服務平臺、應用系統等重點項目的建設,組織相關培訓工作,具體負責區域智慧教育在教育教學中落實和應用的技術保障與組織協調工作。

2.開展多樣化信息技術培訓

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多種類型的智慧教育信息技術培訓,提高廣大教師隊伍和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能力,保障智慧教育工作順利開展。一是結合區域智慧教育推進計劃,開展中小學校長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專題培訓。二是結合智慧教育建設具體任務,加強對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三是開展系統開發人員、系統管理員等支撐人員的智慧教育信息化技術能力培訓。同時,建立完備的區域智慧教育培訓的相關管理規章,制定參加培訓的激勵政策,建立長效培訓機制。

(二)項目實施計劃安排

1.項目總體推進計劃

區域智慧教育建設的推進采取“整體規劃、標準引領、項目示范、分步實施”的策略。按照區域總體規劃統一部署區域智慧教育平臺,制定和實施統一的建設標準、建設計劃。重點抓好“智慧課堂試點學校項目”,制定智慧課堂建設模式與驗收標準,按照區域直屬學校與普通學校的不同類型特點,提出不同進度要求,經過五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以智慧課堂為核心,課堂、校園、區域一體化的區域智慧教育體系,顯著提升區域教育教學質量和教育現代化水平。

第一階段:總體規劃與試點階段,開展區域智慧教育的需求調查和詳細分析,提出總體規劃設計,進行動員部署,啟動區域智慧教育建設工作,并組織開展“智慧課堂”和“智慧校園”的試點建設。

第二階段:全面推進與實施階段,按照總體部署,分年度實施各項建設項目。在試點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以“智慧課堂”為核心,重點抓好智慧校園、區域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加強教學與管理應用,加強檢查督促與協調工作,確保區域智慧教育建設順利實施。

第三階段:評價反饋與提升階段,在階段性檢查評價的基礎上,組織智慧教育建設項目驗收,進行總結評價與反饋,促進區域智慧教育可持續發展。

2.重點任務進度安排

根據總體推進計劃,對區域智慧教育的重點任務進行具體安排,可分為智慧環境建設、智慧教學建設以及智慧管理建設三個層面的工作來展開。

(1)智慧環境建設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在已有校園網絡、班班通教室、資源平臺等基礎上進行智慧教育信息化環境的升級改造;二是直接搭建智慧教育環境,包括智慧課堂信息化環境(教室環境和智慧課堂移動端建設)以及區域智慧教育數據感知層建設。

(2)智慧教學建設主要指在智慧環境建設的基礎上,圍繞智慧課堂開展個性化教與學應用,重點在于從“備、教、改、導、考、管”全場景出發,實現一線全過程教與學數據的感知和收集,打通學校、區域平臺的數據匯聚通道。同時應秉承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則,重點關注“智慧課堂”常態化應用效果。

(3)智慧管理建設主要圍繞教學實現基于教育大數據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決策平臺建設,重點在于實現自上而下貫穿學校、課堂的決策流通道,與自下而上的教育數據流相得益彰,形成動態、雙向、閉環的“數據—決策”環。

(三)區域智慧教育的運營

1.建立投入保障機制

堅持政府主導,建立財政投入、企業參與、學校挖潛、社會捐助等多元化籌資機制,每年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智慧教育建設,學校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經費的10%列支智慧教育建設;加強與相關教育信息化企業合作,鼓勵其積極參與智慧教育項目建設,有效拓寬信息化建設資金籌集渠道。

2.建立引導帶動機制

(1)以信息化課題帶動智慧教育發展。充分發揮國家級、省級教育信息化課題的帶動作用,圍繞區域智慧教育推進工作中的重難點問題,積極申報上級及本級的課題,引領區域智慧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通過一線應用案例豐富和完善課題內容,促進對區域智慧教育工作的指導和反思,形成良性循環。

(2)打造典型應用促進有序發展。堅持以點帶面,首先選擇區域內有條件的學校開展以智慧課堂為核心、以學校為單位的試點,逐步實現常態化應用,再基于應用的成功經驗,在區域內開展智慧課堂的應用推廣和智慧校園建設應用,并結合區域的財力和推進能力,有計劃、有重點、分階段、循序漸進地開展普及推廣工作,最終實現區域智慧教育的全面、協調發展。

(3)通過活動推動智慧教育建設與應用。積極組織開展多樣化的研討交流和推廣應用活動,邀請相關領導與專家進行智慧教育教學的專題講座,組織多層次的“智慧課堂”現場觀摩研討會,組織校長、一線教師到外校參觀交流,組織區域內智慧教學名師宣講,開展“智慧課堂”“微課”教學應用大賽等活動,營造全員參與智慧教育建設和應用的氛圍。

3.建立考評激勵機制

隨著區域智慧教育的建設與應用全面推進,應逐步建立健全相適應的督導、考評與激勵機制,以保障智慧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導機制。加強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督導管理辦法,將教育信息化列為區域政府教育督導內容,每年定期開展教育信息化督導,組織開展智慧教育建設專項督查,及時通報檢查結果,并落實整改跟進措施。

(2)教育信息化工作考評機制。把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納入學校辦學水平和校長業績考核,將有關指標納入學??己嗽u價標準,將教育信息技術能力(個人空間應用、“班班通”、電子備課應用達標等情況)納入教師資格認證和考核體系,實現以評促建。

(3)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勵機制。制定教育信息化工作表彰激勵政策,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先進地區、先進學校、先進個人評選,對成績突出的地區、學校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鼓勵廣大教師主動地掌握和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智慧教育教學發展。

[1]郭紅霞.我國智慧教育研究綜述(2005—2015)[J].數字教育,2016,(1):16-21.

[2]鐘曉流.從九方面解析智慧教育體系架構 [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39-40.

[3]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6):3-10.

[4]孫曙輝,劉邦奇.基于動態數據分析的智慧課堂模式[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2):21-24.

(責任編輯 孫震華)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

SUN Shuhui,LIU Bangqi
(Xunfei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efei,Anhui,China 230088)

Smart education is the advanced stage and a new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which represents the orientation and tendency of future reg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problems and backgrou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this article did an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towa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district smart education,put forward general ideas and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expounded the main establishment content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smart campus and smart classroom,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operation and guarantee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

reg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smart education;planning and design;operating system

G4

A

2096-0069(2016)06-0014-07

2016-10-10

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重點課題“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的智慧課堂模式研究”(156122693)

孫曙輝(1962— ),男,安徽合肥人,訊飛教育信息化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智慧課堂;劉邦奇(1962— ),男,江蘇靖江人,訊飛教育信息化研究院特約專家,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信息化教學、智慧教育。

猜你喜歡
智慧區域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肅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中國衛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有智慧的羊
信息化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智慧派
智慧與創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區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天天操天天噜| 中文字幕色站|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亚洲欧美不卡|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亚洲天堂久久新|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午夜日b视频|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天天射|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欧美色香蕉|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色伊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伊人|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天天干伊人|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拍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成人小视频网|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91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情侣一区|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日韩av资源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青青操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特一级毛片|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天天色综合4| 国产不卡网|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