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燕
摘 要: 認知語言學是一種新的語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觀現實主義為哲學基礎,從認知的角度研究語言。框架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兩大語義學之一,本文從框架理論角度,對漢語中的多義詞“意思”在不同句子中語義的選擇的認知過程進行闡釋,以加深讀者對“意思”語義在不同語境中的理解,并能夠在框架理論的指導下靈活準確地理解更多的漢語多義詞。
關鍵詞: 框架理論 認知 意思
一、引言
在漢語詞匯中,“意思”一詞在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并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涵義,體現了人類思維和心理的發展過程。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框架理論的提出為觀察詞語意義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Fillmore和Atkins(1992)曾經提出,多義詞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詞匯具有多重框架模式的現象,或者說,一個框架就是一種意義。從框架理論的角度來看,詞匯意義是被界定在某一框架內的,而意義的獲得就是理解的過程,是根據語言使用的環境,從人類大腦儲存的知識體系中選擇恰當的框架(鄧靜,2010)。因此,用框架理論分析多義詞“意思”的語義具有重要意義。
二、框架理論簡述
框架(frame),也被稱為認知框架,是儲存在人腦中的經驗和知識的認知結構,或“根據經驗建立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相對固定的關聯模式”(沈家煊,1999)。一個認知框架就代表一個概念系統,而“系統中各概念相互關聯的方式是:要理解其中任何一個概念,就必須理解與它相適的概念結構;結構中任何一個成分若被引入一個語篇或一次對話,其他所有成分均可自動呈現”(Fillmore,1982)。Ungerer&Schmid(2001)認為,框架是一種認知模型,是具體的、經常出現的情景所特有的知識和信念的表征,每一個框架中都包括一些框架元素,而每一個元素的出現都會激活此框架中的其他框架元素,喚起大致相同的情境。
認知框架由空位(slot)組成。被激活的框架意味著框架內各個空位被概念或實際情景中的實體所填充。這些被概念或實體填充的空位有時又被稱為默認值(default values),默認值是在沒有提供明確的語篇信息的情況下的空位值(slot values)(Lakoff,1987)。當認知主體接收到言語信息的刺激后,必然會激活與之對應的概念結構。框架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等級網絡,構成了聯想關系的基礎。認知主體由這一激活節點聯想到與節點相連的其他值或屬性,并通過參照框架積極地構建語義。Fillmore用框架理論分析語義的經典例子是“商業事件”框架。其中涉及了賣方(seller)、買方(buyer)、商品(goods)、貨幣(money)等要素。框架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解和描寫詞項意義的新方法。下面我們結合框架理論對漢語詞匯“意思”的語義理解進行分析。
三、“意思”的框架語義分析
從理論上講,不管什么語言形式,我們都可以尋求理據并加以解釋。因為任何一種語言現象,其背后總是存在著人們的認知規律(汪立榮,2004)。“意思”一詞在中文交際中應用非常廣泛,《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對“意思”一詞的解釋有六種,但在實際生活中,其涵義遠不止于此。通過對相關語料的搜集,將“意思”的主要涵義總結為八組,其中一般作為名詞的語義是:①語言文字等的意義;②意見、愿望、想法;③禮品所代表的心意;④趨勢或苗頭;⑤(在文言文中)思想、想法。其次,作為動詞的語義為“表示心意”。再次,作為形容詞的語義為:①趣味的,情趣的;②慷慨的,講義氣的。下面將分別用框架理論分析“意思”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義。
1.古文中的“汝”是“你”的意思。
這句話中的“…是…”激活了其所在的解釋框架,該框架中提取的“含義”這一框架元素與意思語義框架中的與解釋相關的值相呼應,因此詞匯的語義就被限定在此解釋框架中,且“意思”在句中是名詞成分,所表達的語義只能是“語言文字的意義”。同時,該語義在意思的語義框架中是原型的地位,是最基本的含義。
2.我的意思是明天去爬山。
“意思”在句中用作名詞,并且句子提供的語境中“明天”是將來的時間,因此“去爬山”是將要做的事情,激活了“將來框架”中的“計劃、打算”等框架元素,激活了意思語義框架下的“意見、愿望、想法”這一語義。
3.年尚少壯,意思不專。
認知語言學是基于經驗的哲學,因此通過提取大腦中的所學的知識的理解,此句為文言文,而非通常使用的白話文,因此激活了相關的文言文語義的框架,“意思”在古文中所表達的語義為“思想、心思”。
4.這是我的一點意思,非常感謝您的幫忙,請您收下。
“意思”在此處用作名詞,激活意思語義框架中的“含義,意見,心意,趨勢”等的要素,但是句子中的其他成分“感謝、幫忙和收下”框架中可提取的“回報、謝意、禮物”等框架要素只與“心意”關聯,因此在此語境中“意思”的語義為“禮品代表的心意”。
5.大家都很累了,得買些東西意思一下。
在此句中,“意思”作為動詞成分,并且句中的語境激活答謝框架,由此,該框架下提取出的“感謝”、“酬謝”等框架要素,激活了意思語義框架中的作為動詞的“表示心意”這一框架語義。
6.這天氣有點要下雨的意思。
“意思”在此語境中作為名詞出現,但根據認知經驗可知“要”激活了所在的將來框架,用來表示目前還沒有發生而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因此激活了“意思”語義框架中作為名詞時有“趨勢或苗頭”的語義。
7.那個游戲沒意思,我不想玩了。
“意思”在這一語境中作為形容詞出現,表示游戲的某種屬性或特點。根據句中“玩、游戲”的成分提取其所在娛樂框架中的“解悶、挑戰、趣味性”等框架要素,其中“趣味性”激活了“意思”語義框架中作為形容詞的語義“情趣的,趣味的”。
8.昨天他幫我搬了一整天的家,真夠意思!
該語境下“意思”承擔形容詞的作用,是對“他”這一成分的屬性的描寫。語境中“幫”激活了幫助框架中的“困難、好心人、慷慨解囊”等相關框架元素,其中“好心人、慷慨解囊”這些值與意思語義框架中的“慷慨的,講義氣”這一值相關聯,由此推出在該語境下的“意思”表示“慷慨的、講義氣的”。這是中華文化語境里“意思”的一種特殊用法,通常與“面子”問題緊密相關,多用于朋友之間,“意思”的水平層次一定程度上象征著朋友間的友誼深度。
四、結語
通過在框架理論的指導下,對多義詞“意思”在不同語境中的語義進行分析,既加深了對“意思”語義的理解,更有助于大家借助框架理論準確分析和使用其他多義詞,加深并豐富漢語文化。一詞多義的理解過程實質就是同一詞匯的不同框架被激活的過程,正是由于語境作用的結果,達到對詞義的限制,使多個框架中的一個最恰當的框架被激活,達到對具體詞義的凸顯,完成對句子的正確理解。但是,由于部分漢語的詞性沒有固定的劃分標準界限,增加了分析過程的難度。其次,漢語文化博大精深,不斷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新的語義不斷衍生,這就使此文章還有更大的拓展空間,需要繼續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鄧靜.翻譯研究的框架語義學視角評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1).
[2]沈家煊.轉喻和轉指[J].當代語言學,1999,(1).
[3]汪立榮.語法理論與英語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C].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Hanshin Publishing Company,1982.
[5]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