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琦
摘 要: 《日本文學選讀》課是日語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日本文學的興趣、提高日本文學課的課堂效率是各高校日語專業(yè)面臨的共同課題。“微課”是針對傳統(tǒng)單一資源類型的局限性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模式。將“微課”和日本文學課有效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 《日本文學選讀》 微課 課堂效率 自主學習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即將出臺的《高等學校日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指出:“日語專業(yè)是我國高等學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基礎包括日本語言、日本文學和日本研究。”強調“日語專業(yè)學生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一新的國家標準著重強調了人文精神的回歸,對教學目標、體系、方法提出了新要求。與此同時,日本文學課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上面臨新的改革需求。
二、日本文學課面臨的課題
最近十年,我國高校的日語專業(yè)從辦學規(guī)模到學科建設都有了飛速發(fā)展,但針對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研究,因為難度較大,所以進步較小。以“日本文學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公開發(fā)表的論文,2001年為80篇,2002年為92篇,此后以10篇左右的增幅逐年上升。2010年達到213篇,2013年最多,達到258篇,2014年減少為233篇,2015年截至11月份為止才發(fā)表113篇。這從側面反映了日本文學類課程在教學和研究上面臨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現在這幾點。
1.師資和課時的限制。《日本文學選讀》課要求教師從古代講到現代,從詩歌散文講到日記小說,對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和課時量要求較高。雖然日語專業(yè)在這十年有了飛速發(fā)展,但對大部分綜合性院校來說,日語專業(yè)都是一個小專業(yè),文學方向的教師數量并不多。因此,《日本文學選讀》教學往往會因為師資和課時的限制而產生一定的偏向性,無法使學生進行深入全面的學習。
2.學生對文學課的熱情不高。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幾乎都把語言的學習放在首位,花費大量時間追求考級和口語提高。隨著網絡和智能科技的發(fā)展,所需的知識只用搜索引擎就能輕易地查詢到,不再只依靠閱讀這一條途徑獲得,因此很多學生沒有培養(yǎng)起良好的閱讀習慣。
3.教學方法和考核形式單一。多數日本文學課還是按照“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雖然很多教師使用了PPT課件,但對學生來說,只是把書上的內容搬到多媒體上而已,無法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期末考核也基本上分為試卷和小論文這兩種方式,多針對日本文學的流派、作家、寫作風格進行考核,鮮少涉及文學批判,達不到提高人文素質的考核效果。
4.沒有完整統(tǒng)一的系列教材。根據杭州師范大學孫立春在《高校日本文學課教學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①(2015)一文中的調查顯示:目前浙江省高校的日語專業(yè)大部分使用的《日本文學概論》教材都以介紹文學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為主,而《日本文學選讀》課這種作品選讀類教材的側重點則千差萬別,尚沒有統(tǒng)一完整的系列教材。這增加了教師在文學課教學上的難度,也不利于學生對日本文學的系統(tǒng)學習。
三、微課教學的發(fā)展現狀
在此背景下,日本文學課中進行新的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而搭載現代化信息平臺的“微課”有“主題鮮明、短小精悍”的特點,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2012年,國家教育部發(f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指出:全民教育、優(yōu)質教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特征。隨著社會經濟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在知識的獲取途徑、學習資源的類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互動方式等各方面都需要適應時代進行變革。微課具有“短”、“小”、“精”、“活”的特點,適用于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及各類課程。
自從2013年教育部開展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以來,“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受到普遍關注。2013年6月江西師范大學舉辦了首屆全國日語微課(網絡)大賽,向全國擁有日語專業(yè)的高校發(fā)出了賽事邀請。“微課”搭載互聯(lián)網的平臺優(yōu)勢,迅速成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向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發(fā)起有力沖擊。
四、“微課”在《日本文學選讀》課教學中的實踐
“微課”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是否適用于《日本文學選讀》,必須在教學中加以應用考證。為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
1.師生角色的轉變。“微課”教學使教師從傳統(tǒng)課堂中的知識傳授者變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教師主要發(fā)揮領路人的作用,不再一味地充當“授課”角色。整個學期的課堂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利用三分之一的先導課程,由教師講解,系統(tǒng)地介紹日本文學的特點,選取各個時代有代表性的一種題材加以導讀,使學生學會如何鑒賞和批判文學作品,并對日本文學的發(fā)展有大致的了解。再由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水平和興趣合理分配一部分教學任務,進行自主學習。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和圖書館,查找文獻資料,組織語言,完成PPT的制作,為第二階段的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
2.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對文學課的興趣。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將學生從被動學習的位置推到講臺上,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首先,由于每名學生承擔的教學任務不同,消除了學生的依賴心理,比“分組發(fā)表”的方式更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其次,給予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處入手,加入中日比較文學、東西比較文學、比較詩學等研究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松尾芭蕉和白居易的詩詞比較”、“魯迅和芥川龍之介的對比研究”等比較熟悉、容易產生興趣的討論。此外,鼓勵學生利用音樂、電影、動漫等學生感興趣的資料,結合文學作品制作課件和教案。最后,在學生進行課堂授課的時候必須引導學生提問、布置作業(yè),讓講臺下的學生一起參與,形成良好互動。
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不意味著教師不再參與課堂教學,相反,將老師和學生的關系由“教和學”的對立變成“教和學”的協(xié)調,引導學生思考參悟。只有擴展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深度,才能產生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增強交互性,有效提高學生對文學的理解程度。
3.課堂時間的重新分配和考核手法的轉變。《日本文學選讀》課涵蓋了各個時代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但一般只開設一學期。以一周兩課時,一學期16周的時間計算,一周一課最多只能講解16篇作品。運用“微課”的教學模式可以將90分鐘的課程劃分成四五節(jié)微型課,由不同的學生承擔不同部分。短篇的作品一周可以講兩篇甚至三篇,長篇的作品經過幾位學生的分配講解,重點更突出,內容更豐富,以達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考核的手法相應地轉變成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考核。學生課堂發(fā)表的課件、教案、課堂提問、回答、課后作業(yè)的布置和完成都是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所以文學課的期末考試成績不再由最后的試卷和小論文決定,而是依靠每堂課的教學效果評價積累得來。這樣的方式可以消除學生對文學課期末考試的緊張心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更放松,提高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4.建設網絡推送平臺,更新教學內容。“微課”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最大的不同是對網絡的有效利用。隨著網絡和智能科技的迅速發(fā)展,能有效儲存教學資源的平臺越來越多。除了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下自主學習之外,“微課”教學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網絡資源的儲備。現在,要有效保留課堂的影像資料已經不需要再通過預約微課教室的方法,簡單地用手機就可以完成當堂錄制、后期制作和上傳網絡平臺的過程。每一堂微課的影像資料、課件、教案、問題、作業(yè)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保留至網絡平臺,推送到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終端,方便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復習、評價和反思。
文學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名家名作外,日劇動漫的劇本臺詞、日本每年舉辦的川柳大賽、網絡流行的經典美文等都應該涵蓋在文學范疇之中。《日本文學選讀》課目前可供選擇的教材的最大通病就是內容陳舊,語言僵化,缺乏趣味性和時代性。因此,利用網絡平臺推送適合年輕人閱讀、適應時代流行的補充資料是非常必要的。
五、結語
促進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也是新的國家標準的要求。網絡及智能科技的發(fā)展和運用在將來會給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來更多更廣的影響。因此有效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大膽嘗試“微課”等新型教學方法,勇于實踐,是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發(fā)展趨勢,也是解決當下日本文學課程困境的一種有效途徑。
注釋:
①孫立春.高校日本文學課教學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5(01):126-128.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S].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孫立春,連永平.高校日本文學課教學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5(01):126-128.
[3]孫寧.談日本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大舞臺,2010(07):181-182.
[4]連永平,孫立春.網絡課堂輔助下的日本文學課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01):144-146.
[5]劉曉芳.關于日語專業(yè)文學課程教學的一些思考[J].日語教育研究,2012(00):26-35.
[6]寇淑婷.“任務型”教學法在日本文學課上的應[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5):187-188.
課題來源:湖州師范學院中青年教師卓越教學能力培養(yǎng)計劃專題項目結題(2014ZYJH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