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寅
摘 要: 本文根據《焊接實訓》這門課程中的特點和教學實踐,從教學法研究的角度,闡述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誘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培養能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
關鍵詞: 《焊接實訓》 學習興趣 能力培養
《焊接實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手腦并用的操作能力。現代教育學的研究表明,培養能力的重要條件是學生的興趣,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欲和興趣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誘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學過程更具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是創造生動的學習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布魯納說:“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這個學科值得學習,也就是使獲得的知識能在超越原來學習情境的思維中應用。”[1]怎樣用知識的本身吸引學生呢?
1.講好緒論,激發興趣。
《焊接實訓》對新進大學生來說,是一門新的課程,只有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本身的精神力量,所以,在緒論課就要通過課程的性質和任務的介紹,使學生明確:焊接是現代制造業中最重要的材料成形和加工技術之一,焊接技術的應用領域遍及石油化工、機械制造、交通運輸、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微電子等幾乎所有的工業制造領域[2]。并列舉生產實踐中的若干事例,說明大力發展焊接制造技術及其相關產業,對促進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奮斗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對本課程的興趣。
2.講得有趣,寓知于樂。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語言是一個重要手段。要使自己的講授能吸引學生聚精會神地聽,積極生動地想,教學語言就必須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明確、有趣味。
講授時,一般要離開教案,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切忌照本宣科,不要拖泥帶水,不可語病叢生,不得亂用“所以”、“因此”、“必須”,也不要亂加“的”、“吧”、“嗯”;重要之處,可提高音量,關鍵之處,可重復幾句,加深印象。要用生動、適度的表情,準確的演示、形象的比喻,使講授富有啟發性。還可輔以實物,展出優秀作品,安排美觀、整齊、清晰的版書和又快又好的徒手畫,以增強感染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師須注意保持良好的教容,使衣著、穿戴、動作、情態等外部現象,給學生留下端莊、大方、樸實的較好印象,提高學生大腦皮層有關區域的興奮性,保持較濃厚興趣狀況。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成為學生學習的表率,使課堂,使“教”、“學”雙方之間的交流變得生動活潑,“寓知于樂”。
二、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是認識的基礎,觀察力是任何一個學者不可或缺的品質,巴甫洛夫的座右銘就是:“觀察、觀察、再觀察。”根據心理學的分析可知,觀察能力的培養與知覺的訓練有很大的關系,“在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觀察中,主要的基本因素是知覺——即與外部世界的直接聯系”[3]。要使學生在觀察事物和現象時,注意覺察它們特有的特征。《焊接實訓》這門課程對學生采用多媒體、各種實物掛圖、模型進行示范性實驗,以及示范操作等操作訓練將直接影響到觀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觀察和覺知,獲取知識和資料。
采用直觀教學,運用直觀教具是訓練學生觀察能力的好辦法。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獲得具體、清晰、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刺激學生的空間知覺。以手弧焊立對接焊為例,在焊接前要教給學生不斷地通過觀察了解經驗數據及經驗手法,根據什么樣的焊接材料、焊接尺寸、焊接位置甚至焊接環境合理選擇合適的工藝參數,焊件在裝配與定位時采用何種措施才能減小焊后變形,在焊接過程中要采用什么樣的操作手法,等等,訓練學生的空間知覺,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
三、操作能力的培養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手腦並用”的人,學生既要善于動腦,又要善于動手。《焊接實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在焊接實踐操作過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和技巧,又發展了手腦並用的操作能力,同時也是實際運用金屬材料工藝學、機械零件、機械設計等各科知識的過程。
在實踐性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技術性的技能和技巧,又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整個焊接工藝過程,選擇什么樣的焊接材料,考慮使用哪些焊接工具,選擇多大的焊接尺寸,弄懂有關材料的性能、零件的加工方法等,培養他們一系列有關的智力、意志和品質。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按教學大綱的要求,安排足夠的實操練習,且每次練習都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方法,并作適當的演示和啟發,使學生逐步具備能用自己的雙手使用工具和設備,并用腦規劃自己如何正確地完成一件工件,這就是本課程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操作能力。
四、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要求教師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施教過程中必須注意充實知識,要備足“一桶水”;在認真領會大綱精神的基礎上,吃透教材,理清頭緒,分清主次,明確重難點,做到“心中有書”;要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知識水平和能力,做到“目中有人”,以便因材施教;在講授中要遵循啟發性教學原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貫穿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的思維方法。
總之,在給學生提供“精當”有用的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越學越愛學,越學越主動,越學越會學,越學越聰明,引導他們在“焊接”學領域里頑強地追求、探索和發現。
參考文獻:
[1]杰羅姆·S·布魯納.教育過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李曉延,武傳松,李午申.中國焊接制造領域學科發展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2012(3):20-31.
[3]陳孝禪.普通心理學[M].湖南師范學院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