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生本”教學理念的提出,學科教育被賦予了新的要求,各個學科的教學紛紛轉變教學策略。政治學科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學科,對于學生的成長軌跡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本文以高中政治教學為例,探討如何促進學生智力與能力的共同發育,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政治 教學質量
新課改提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更傾向于對學生自身能力、知識及思想層面的培養。當前政治課堂較沉悶、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社會上較浮躁,高中學生缺乏社會經驗,成長之路較為彷徨,學生政治學習的效果普遍較差[1]。新課改背景下為提高教學質量,各學科的老師紛紛探尋新的教學策略,眾多高中政治老師也加入政治策略教學的探討中。
一、轉變課堂主體,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
“以學生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身發展為主要培養方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基于學生的實際開展教學工作,轉變原本以老師為主導的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2]。如在《投資的選擇》中的學習,老師應改變原本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增強為目的,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可在知識梳理環節由學生自己梳理,由學生自行找出儲蓄存款與商業銀行的定義,商業銀行的類型等,由學生自行討論存款儲蓄的機構有哪些等問題,并由其他學生補充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將課堂交到學生的手中,增加學生的發言、表現、自主探究的機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應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質量可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教學。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在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時候還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如教學《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可通過PPT進行,使用多媒體展示國際上各國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動,提高學生對該課時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將中國人與外國人的距離拉近??捎蓪W生發言列舉各國之間的美食、建筑、文化特色及在我國的應用流行等,將學生的生活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創設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的理解。還可開展課堂辯論賽,根據教學內容將辯論題目為“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對外開放的利與弊”,指導學生對相關辯題查找資料并開展辯論,學生在辯論過程中可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辯證思維能力,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同步增長。
三、聯系時事熱點進行案例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21世紀,在學校階段培養學生對社會的洞察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此外,在高考中時事熱點占有一定分量的分值。因此,老師應以時事熱點為課堂突破口,在增加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度[3]。如以當前“二孩政策”為教學案例,由學生根據所學的相關知識討論該政策實施的必然性、可行性及帶給我國社會帶來的影響等相關問題。當學生發表見解后,老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還可以“扶摔倒老人被訛”、“公共場合哺乳嬰兒”等具有現實意義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以時事熱點為教學案例,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閱歷的同時還為高考等各種階段考試奠定基礎。
四、開展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僅要對學生做思想上的巨人,在行動上也要做一個巨人。將政治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如在課外開展知識講座、成立愛心小組等,可指導學生收集富有哲理的典故,如“臥冰求鯉”、“唇亡齒寒”等,由學生向其他學生講述故事并說明自己從中明白的道理;或者組織學生觀看具有教育意義的視頻并發表觀后感等,該方式在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的同時也有利于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此外,還可組織學生在周末、課余時間去低保家庭、空巢老人或者養老院陪孤獨老人聊天,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到學校、社區各個角落清除小廣告、打掃街道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等優秀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五、結語
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轉變、創新教學手段已成為必然趨勢。在這個大趨勢下,老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教學過程中還要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以時事熱點為教學案例,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將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政治教學活動。此外,老師還要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波.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學質量初探[J].學周刊C版,2013(07):43.
[2]杜娟.新課改理念先導下提高政治教學質量的探索實踐[J].教育觀察(下旬),2015(02):69-70.
[3]時興榮.新課改下提高高中政治教學質量策略[J].才智,2014(31):68.
[4]趙國容.新課改生本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