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娟,張曉冬,高方圓,陳基快,袁伯俊,陸國才
雙語教學在新藥研究與評價課程中的實踐
馬秀娟,張曉冬,高方圓,陳基快,袁伯俊,陸國才
(第二軍醫大學,上海 200433)
雙語教學是培養適應國際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在國家教育政策的引導下,我校藥學本科新藥研究與評價課程的部分章節開展雙語教學。本文就新藥研究與評價課程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探討。
新藥研究與評價;雙語教學;藥學本科
新藥研究與評價課程是我校在高等醫藥院校中率先對藥學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課程內容包括新藥的藥學評價、臨床前藥理學評價、臨床前毒理學評價、實驗藥理學研究的評估、新藥臨床研究、藥品注冊、新藥評價的組織管理和新藥研究與開發等。新藥評價的目的是使安全、有效、優質、穩定的藥品上市,為人類健康服務。新藥評價的全過程是一項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協作才能完成的復雜的系統工程[1,2]。新藥研究與評價課程涉及面廣,又與藥事法規如《藥品管理法》《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以及藥物研究技術指導原則等密切相關。課程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為新藥研發及成果轉化打下良好基礎。本文針對新藥研究與評價課程特點,對高校開展新藥研究與評價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等進行討論,供同行參考。
1.1時代需要
雙語教學是指以兩種語言(母語和外語,我國為英語)同時作為教學語言來傳授非語言專業知識的一種教學形式[3],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國際交流合作日趨頻繁,教育國際化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專業基礎知識扎實,能流暢自如地運用英語進行技術交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4]。2001年,教育部首次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提出在高校積極推進雙語教學實踐,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時代需求的引領和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很多高校先后開展了雙語教學實踐,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1.2課程需要
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的新藥評價研究起步較晚。經過多年實踐與建設,我國新藥審批法規已日趨完善,對新藥評價的認識不斷深入,試驗水平和規范程度日益提高。但是,我國新藥研發策略及思路仍與國際上存在一定差距,一些研究技術、方法仍需借鑒國外模式[5]。
新藥評價需要參照藥物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藥物研究技術指導原則是藥物監督管理部門、申請方和研究者對相關技術問題達成的共識,以保證藥物研究和開發過程的科學性、規范性的指導性技術文件,旨在幫助與指導新藥研制單位用科學、規范的方法、程序開展新藥研究工作。藥物研究技術指導原則雖不是法規,卻是很重要的前人科學實踐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藥品管理機構、藥品審評機構審批新藥的依據[6]。歐洲藥品審評局(EME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人用藥物注冊技術國際協調會(ICH)針對新藥評價過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控制方面分別制定了大量的指導原則。我國從1993年衛生部藥政局頒布《新藥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匯編》至今,藥物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幾經修訂,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經驗,尤其是FDA、EMEA和ICH的指導原則。如2014年修訂的指導原則,以“單次給藥毒性試驗(single dose toxicity study)”替代“急性毒性試驗(acute toxicity study)”,是基于國際上名稱的變化,為與國際申報資料要求一致,確定將名稱改為“單次給藥毒性試驗”[5]。因此,在新藥研究與評價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雙語教學,尤其要將國外研究趨勢展現給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育信息,使學生掌握新藥評價相關專業英語,進一步了解國際學術前沿,這對提升新藥研究與評價教學質量、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具有國際交流能力的杰出人才至關重要。
2.1教材選擇困難
雙語教學的教材選擇是教學的重要依據。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雖然可以保證學生學習到準確的專業詞匯和專業表達,但找到一本從內容和結構都有保證的合適的雙語教材還比較困難[7]。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新藥評價的方法和程序,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使其具備自己追蹤該領域學術前沿的能力。在教材選擇上,根據藥學學科的特點,結合藥學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發展前沿,針對性地選擇國外相關原版書和最新文獻作為參考,在中文教材的基礎上以英文原版教材《Drug Safety Evaluation》為素材,編制了適合學生使用的教案和課件,內容更有針對性。此外,還為學生提供大量國內外新藥評價相關網站信息,作為教材的補充,便于學生課余時間瀏覽學習。
2.2師生英語運用能力差
教師的英語運用能力是決定雙語教學能否成功開展的關鍵,雙語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英語水平和教學方法要求很高[4]。教師首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其次要具備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能將專業基礎知識用英語表達出來并傳授給學生。
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也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雖然本門課程的授課對象為藥學本科大四學生,他們之前已經學習了藥理學、基礎醫學、藥事法規等相關課程,但對專業英語接觸較少,基礎相對較差。另外,學生自身素質,主要是英語聽力水平參差不齊,也增加了雙語教學的難度。
要想解決以上問題,首先要加大對雙語教師能力的培養力度,比如通過短期英語口語培訓迅速強化英語教學能力。此外,教師自己也要不斷學習,以提高英語水平、專業水平以及教學水平。可以營造雙語校園環境,提高學生英語接受能力,如校園英語廣播、英語角、英語園地及英語演講等,營造濃厚的雙語氛圍,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學習、應用英語,提高英語水平。
2.3傳統教學方法效果欠佳
雙語教學還要注意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師生互動少,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新藥研究與評價專業知識比較枯燥,再加上教師用英語表述,學生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很快會失去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我們常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經典案例引出要講述的內容。例如,通過反應停藥害事件講解動物種屬差異對新藥評價的影響。講解過程中,穿插課堂提問和討論,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參與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雙語教學不能一味強調英語的運用,其主要目的還是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對重點知識要進行中文解釋,便于學生理解。
綜上所述,新藥研究與評價雙語教學能夠提高師生英語運用能力,促使師生了解國外先進的教學和科研內容以及本學科前沿動態,是培養具有國際交流能力的新藥評價杰出人才的重要方法。雖然現階段新藥研究與評價雙語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但相信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我國教育政策的引導下,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一定會形成既與國際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體系,實現我國大學國際化的目標,培養出更多適應國際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1]毛煜,張曉冬,馬秀娟,等.PBL教學模式在新藥評價教學中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5):441-443.
[2]馬秀娟,黃麗斌,毛煜,等.多法并舉提高新藥評價課程教學效果[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12):987-989.
[3]葉松,林健,姚愛華,等.高校專業課雙語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31):148-149.
[4]葛永紅,李燦嬰.“食品科學概論”雙語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農產品加工,2015(6):84-85,88.
[5]黃芳華,王慶利.《藥物單次給藥毒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解讀[J].中國新藥雜志,2015,24(4):386-389,399.
[6]張曉冬,陸國才,毛煜,等.結合藥物研究技術指導原則開展新藥研究與評價教學[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4):754-756.
[7]張斯騰,王慧,徐復寧,等.影響雙語教學效果因素的實證分析[J].物理與工程,2013,23(4):54-57.■
G420
A
1671-1246(2016)17-0002-02
注:本文系上海市公共衛生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12GWZX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