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玲
淺談農村醫學專業學生中醫課程學習現狀及對策
危玲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中醫藥因低廉的價格成本、安全性、顯著的療效優勢,在基層、農村很受歡迎。作為面向農村和基層的農村醫學專業學生,應該掌握基本的中醫知識。本文從中醫課程教學現狀著手,提出相應對策。
農村醫學專業;中醫;教學內容
農村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是農村衛生室及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主要從事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治療、預防保健、康復指導、健康教育等工作。由于該專業開設時間不長,很多方面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然存在不少問題。
1.1教學內容有偏頗
農村醫學專業教學內容主要有全科醫學概論、診斷基礎、臨床醫學(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喉科、急救、口腔科、傳染科、皮膚科等)、預防醫學、衛生保健、中醫學基礎、針灸與推拿、常用護理技術、心理學、溝通學、倫理與衛生法律法規以及其他相關醫學基礎課程。設有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病理學、預防醫學、免疫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中醫學等課程。專業課程設置以西醫為主,中醫課程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課時也不多,分攤到每個知識模塊的課時更是少得可憐,所以造成了教師蜻蜓點水式地教,學生走馬觀花式地學。
1.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1.2.1基礎知識薄弱 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很多曾是“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其中很大一部分學生過早進入社會,脫離了學校教育,所以教育層次很低,基礎知識薄弱。以筆者帶教的2015級一個班為例,全班56人,初中學歷28人,占50%;高中學歷(包括普通高中和中專)19人,大專學歷9人,共占50%。在高中和大專學歷學生中,又有一部分人離開學校多年。這樣的學習經歷直接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習慣不佳、主動性不強。
1.2.2年齡跨度大 以筆者所帶班級為例,20歲以下21人,20~30歲28人,30歲以上7人,20歲以下和30歲以上學生人數占50%,學生最大和最小的年齡相差25歲。年齡小的學生主動意識、自控力、自律性不強,遇到問題容易緊張激動,情緒波動較大,處理事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綜合能力較弱。年齡偏大的學生記憶知識相對困難,學習興趣低,效果不好,再加上家庭、工作瑣事多,影響了學習效率。
1.3教學資源缺乏
從2005年開始中等醫學教育專業停止招生,導致教學人員流失、實驗室設備老化等。現在重新開設該專業,必須對專業師資、實訓基地、設備等進行評估,引進符合要求的教師,建設實驗室,聯系實習醫院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的時間。
2.1政策扶持
2.1.1國家政策扶持為解決農村地區衛生技術人員不足問題,衛生部、教育部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中增加了為村衛生室及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培養職業助理醫師(鄉村)的農村醫學專業。
《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提出要大力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藥服務。有條件的縣級以上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設置中醫科和中藥房,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診療設備和必備中藥,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推動中醫藥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推動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
2.1.2學校政策傾斜 以我校為例,學校專門抽調了最優秀的中醫專業教師給農村醫學專業學生上課,安排了兩個中醫實驗室供其使用,并且配置了針灸模型、脈象儀等多種教學儀器和設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堂教學資源。
2.2提高入學門檻
醫學專業門檻高、學制長、工作任務重、工作對象特殊,所以對學生的要求也相對較高。目前我國農村醫學專業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其中有些人并不適合學習農村醫學專業,也不適合從事醫療行業。而且鄉村衛生室所需醫生有限,同一個村就讀該專業的學生多了,勢必要流動到其他村。而接納外村人員來擔任本村醫生存在諸多困難,如姓氏、宗族、民族等問題,導致該專業學生畢業后不能從事相應的工作,極大地浪費了國家中等教育資源。
因此,農村醫學專業不能盲目追求招生規模,要探索新的招生方式,讓學生愿意學、學得好,讓畢業生在基層干得好、留得住。比如,由政府主導、鄉村推薦入學的招生方式就非常值得推廣,這樣招來的學生一般目標明確、溝通能力強、富有責任心,這是農村醫學專業的理想生源[1]。
2.3課程改革
2.3.1增加中醫類課程農村醫學專業學生面向的是廣大農民,在農村很多年長的人都懂得一些常見植物的藥用效果,而且農村中藥資源比較豐富,可結合當地的物產資源,增加一些常見、常用中藥知識講解。學生應該多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方劑,尤其是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藥方劑;對日常養生的一些方劑也要熟悉,可以指導病人進行基本的防治。要讓學生在掌握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治療的同時,還具備防、保、教、指、宣的本領,以適應新時期農村醫療衛生工作需要。因此,農村醫學專業課程設置應遵循“有用、夠用、必需、實用”原則,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強調專業知識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中醫類基本課程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等,但在農村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往往把幾門課程內容整合在一本教材中。目前農村醫學專業所用中醫教材有3本,對應著3門課程:中醫學基礎、中藥與方劑學基礎、針灸推拿。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合為中醫學基礎,中藥學和方劑學合成中藥與方劑學基礎,兩門課合為一門課,課時不增加反而減少,導致教學中很多重要的基礎知識只能一帶而過甚至沒有提及。這樣不僅教學效果差,還會使學生認為中醫課程不重要。
中醫基礎理論是所有中醫課程的基石,學好中醫基礎理論,打好基礎,其他難題也就能迎刃而解;學好中醫診斷學就能對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做出最基本的判斷,是臨床內、婦、外、兒科的治療依據;中藥學和方劑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直接指導疾病的治療。同時還應增加內科學、外科學課程,使學生掌握常見疾病的處理方法。這樣一來,中醫類課程至少增加到7門,知識講授更加系統,學生思維也會更加清晰。
2.3.2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改變教學方式。由于學生起點低、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更要注重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通過教學互動和師生討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可以結合臨床案例開展案例式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書本知識在臨床中的應用,激發其學習熱情。在教學具體實施中,可以結合多媒體,如PPT、影音資料,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課本知識。(2)注重實踐能力培養。醫學專業課程是農村醫學專業的主要課程,實踐性很強。而目前專業課側重于理論講授,實踐機會少,一些理論知識落后于工作實際。教學中,學生被動聽講,教師滿足于課堂教學,忽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死記硬背通過理論考試,忽視操作和實踐。由于缺乏實踐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將來走向工作崗位,面對病人時不知所措。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關鍵環節與有效途徑。要適當增加課堂實驗、實習的機會,實施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比如,當學生掌握了基本推拿按摩、針灸技術后,學校可嘗試與社區衛生服務站、衛生所合作,開展義診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增強操作能力,提高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興趣。
農村醫學專業培養的是鄉村醫生,將來主要在社區、村衛生所工作,面對的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由于長期勞作,農民慢性病發生幾率很高。而中醫藥以低廉的價格成本、安全性以及對慢性病明顯的療效,在基層很受歡迎。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學好中醫,對于農村居民來說意義重大。
[1]夏杰,王蓉.對農村醫學專業建設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 (20):24-25.■
G420
B
1671-1246(2016)17-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