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三勤,賀麗萍,楊摯鷹,孫國瑛,田 淼,駱 鳳
(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院,湖南長沙410006)
?
淺談組胚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譚三勤,賀麗萍,楊摯鷹,孫國瑛,田淼,駱鳳
(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院,湖南長沙410006)
摘要:在組胚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生命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的教育。
關鍵詞:組胚;教學;德育
組胚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在教學時要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部分,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德育滲透。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在組胚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體會。
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濃厚的感情。”[3]要提高民族素質和增強凝聚力,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為此,在講述胚胎學緒論“試管嬰兒”時,介紹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于1978年誕生,我國第一例試管嬰兒于1988年誕生,以此教育學生外國人能做的事,我們中國人一樣也能做到,使學生樹立起攀登醫學科學高峰的信心,增強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當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正視差距,通過對比我國的試管嬰兒誕生時間比國外的試管嬰兒晚了整整10年,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時代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為振興中華醫學事業而刻苦學習、頑強拼搏、奮發圖強的精神,使我國胚胎學的發展迅速趕上并超越世界先進水平。
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教育活動[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年)》指出,要重視生命教育[5]。然而,目前的教育體系忽略了對學生生命的呵護,醫學生跳樓自殺、殺人、傷人等行為屢有發生,這意味著部分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因此,在教學中應積極開展生命教育。例如筆者在講述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時,告訴學生生命來之不易:受精卵經過長途跋涉,穿越層層關卡,最終超越數以億計的龐大競爭對手而勝出,這才誕生出一個新生命,從而使學生領悟到生命誕生是如此艱辛,一定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并下定決心學好醫學知識,自覺肩負起拯救生命的神圣使命。此外,筆者還在介紹神經元之間傳遞的化學遞質時,補充講解毒品(興奮劑或鎮靜劑)的原理及吸毒對身體和精神的損害與摧殘,以此教育學生自覺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并積極宣傳毒品的危害,讓他人也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競爭是指個體與個體或群體之間試圖超過對方贏得勝利的心理或行為[6],競爭意識是指對外界活動所做出的積極、不甘落后和奮發的心理反應。競爭能使人勤奮,有助于個人潛能的發揮和自身價值的實現;競爭能使社會發展進步,推動歷史的車輪前行。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健康的心態積極參與競爭,消除嫉妒等各種病態心理,倡導良性競爭,強化公平競爭。如在講述受精過程時,3~5億個精子這樣“一支大軍”浩浩蕩蕩從陰道挺進輸卵管,每個精子都帶著自己“發奮成人”的偉大夢想,經過非常激烈競爭后,卻只有一個精子實現了美好愿望。然而,精子之間的競爭卻是一場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是一場和諧相處、沒有嫉妒與打壓的良性競爭,依靠的是自身實力,依靠的是自己奮斗。人生于自然,立于社會,要教育學生遵守自然競爭法則,從內心認可、接受生存競爭,接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挑戰,自覺參與公平競爭,堅決反對不正當競爭,做一個誠實守信的競爭者。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社區護士必備的3個條件之一就是與個人、團體或社區合作的能力[7]。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的工作,那么進入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化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隨著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時代已經來臨,社會的發展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都離不開團隊合作。然而,當前部分大學生協作意識欠缺,崇尚“自我、自愿”,集體觀念淡薄,重個人輕社會、重競爭輕合作。為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團隊合作意識的教育。如筆者在講受精條件中的一個條件,即每毫升的精液中精子數量不能少于四百萬個時,教育學生這個“佼佼者”即受精成功的精子,它之所以能夠受精成功,是建立在其他精子的“幫助”之下,它的成功離不開其他數百萬個或數億個“同胞”的辛勤“付出”,是它們的配合才成就了這個“佼佼者”。因此,學生也要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在團隊活動中多包容、謙讓,自覺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又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在系統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努力把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很好地寓德育于教學活動之中,以提高醫學生的思想素質,為國家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護人員。
參考文獻:
[1]侯菊英.大學立德樹人應處理好教書育人與服務育人的關系[J].教育與職業,2015(6):184-185.
[2]周初霞.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學參考,2014(2):55-56.
[3]房霞,宋鵬龍.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6(8):132-133.
[4]白煒.淺談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5 (8):180-181.
[5]賈國燕,王文妲.論醫學生生命教育體系的構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28(2):237-239.
[6]王蒙,汪先平.論大學生正確競爭意識及其培養[J].宿州學院學報,2013,28(10):24-26.
[7]劉險得.淺談大學生素質教育——基于責任意識、協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培養的視角[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180-181.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4-0150-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立德樹人”第一次被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指出“堅持德育為先”“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2]。然而,目前大學生往往重知識技能、輕道德修養。常言道“有德無才,成不了事;有才無德,要壞事;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成大事”。可見一個人要成大事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豐富的專業知識,而道德品質比專業知識的學習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