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曦,康 荔,甘元蓉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福建廈門361008)
?
論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如何消除心理疾病污名的影響
周曦,康荔,甘元蓉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福建廈門361008)
摘要:心理疾病污名指罹患心理疾病的患者受到他人排斥或者自尊降低的現象。由于擔心遭受排斥,許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意接受專業心理咨詢。高校開展心理健康工作可以通過課堂內外的教育消除學生的疑惑,利用心理情景劇與微電影等手段提高學生觀點采擇能力,輔以心理普查與特殊群體訪談,主動尋找問題學生,消除污名效應的影響。
關鍵詞:心理咨詢;心理疾病污名;高校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大學生心理問題同樣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全國高校有數十人自殺[1]。教育部下達文件,要求各高校配備專職教師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然而學生群體對心理咨詢的認同度并不盡如人意。有研究發現,明確愿意接受專業心理咨詢的學生僅為1.46%[2]。徐雙清等[3]對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使用癥狀自評量表篩選出79名因子分≥2分的學生,這些學生當中曾經或正在接受心理咨詢的僅6人,占心理障礙學生總人數的7.59%。從上述結果不難看出,當前大學生的求助愿望不夠強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積極性不足?如何才能提高求助的積極性?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解決的問題。
1.1心理污名的定義
Goffman[4]將污名定義為讓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具有某些受貶抑的屬性,導致其無法充分獲得他人的接納。Link和Phelan則提出了污名的社會學概念,將污名定義為在一個社會情境當中同時發生貼標簽、刻板印象化、認知區分、身份喪失和歧視的情況[5]。張寶山等[6]認為污名是一種消極的刻板印象,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污名導致歧視,人們會自發對被污名者展開行動,而被污名者會發現自己受到各種排斥。后續諸多研究從施污者、受污者、是否有意識等層面對心理疾病污名進行劃分,本文主要從施污者角度將心理疾病污名分為公眾污名與自我污名。
1.2公眾污名與自我污名
Corrigan等[7]提出公眾污名的社會認知模式,將心理疾病公眾污名劃分為刻板印象、偏見及歧視3個方面。刻板印象是指公眾對某一群體屬性的共同認知,可能是正性也可能是負性;偏見是情感、行為傾向和信念的混合,本質是對某一群體成員的預先判斷;歧視是指對某一特定群體所采取的負性行為或行為傾向,歧視完全是負性的,也是被廣泛認同的心理疾病污名成分。綜上所述,公眾污名首先源于公眾對心理疾病患者存在負面的刻板印象,如危險、無能;其次,對這些負面印象的認同導致了偏見;最后,這種偏見引發公眾自發對心理疾病患者產生歧視行為,使其遭受不公待遇。公眾污名顯然給心理疾病患者帶來了壓力,阻礙了患者的求助行為。
Corrigan[8]提出自我污名是受到公眾污名影響的[8]。自我污名與公眾污名的形成機制都包含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但是兩者存在區別。公眾污名是針對心理疾病患者存在偏見與歧視,而自我污名是將這些觀點內化,視為與自己有關,覺得自己像他人所描述的那樣無能、可怕、沒有價值,進而導致自尊受損。Techman等[9]發現,患者對于去看心理門診感到丟臉,對朋友和親戚隱瞞患病事實。
2.1通過教育干預減少學生對心理咨詢的疑慮與偏見
教育干預包括課堂教育和課外宣傳兩種途徑。首先,利用心理健康課普及心理知識,課程的內容根植于大學生活各方面,提供大量真實的情境供討論。采用體驗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思、有所悟,自己得出結論。例如在“走近心理咨詢”這章,以失戀、掛科等常見的負性事件作為導入,讓學生討論解決方法。教師可適時拋出問題:“這些方法都失效時你會選擇心理咨詢嗎?”引發正反雙方討論,教師詳細介紹心理咨詢的過程,以消除學生的困惑,最后學生根據所學內容模擬咨詢師與來訪者進行演練。另外,在課外可以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心理宣傳手冊、張貼海報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
正所謂“恐懼源于未知”,當學生對心理咨詢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會減少偏見與歧視,減輕對心理疾病患者的公眾污名效應。有研究證實,對警務人員、企業員工、政府雇員以及學校學生進行有關心理疾病的課程教育能減輕污名效應[10]。
2.2開展情景劇與微電影比賽,提高學生觀點采擇能力
觀點采擇是指“個體從他人或他人情境出發,想像或推測他人觀點與態度的心理過程”[11]。Galinsky等[12]研究發現,讓被試者想像自己是老年人并描述作為老年人一天的生活,使其對老年人群體的評價更加積極。大量證據表明,觀點采擇可以增強個體對他人的感知,當人們對污名群體進行觀點采擇之后,會顯著降低消極評價[13-14]。觀點采擇與共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Davis等[15]將共情定義為4個維度:觀點采擇、想像、共情關注與個人悲傷,強調了認知過程與情緒體驗的區別,并將觀點采擇置于核心地位,就算沒有類似經歷、無法體驗當事人的情緒,個體通過認知上的想像也能達到共情。
心理情景劇與微電影的參與者將劇本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沖突、情緒狀態通過語言與非語言的方式展現在舞臺上。在幕后編排過程中,演員需要不斷揣摩劇中人物的心路歷程,提高了他們對于心理疾病患者的觀點采擇能力,使其能夠理解患者內心的痛苦與掙扎。而作為觀眾,在貼近真實的情境中充分獲得體驗,與自己過往的經驗產生碰撞,進而獲得領悟與升華。國內研究發現,心理劇應用于日常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16],甚至對于慢性精神病患者,心理劇也能起到積極作用[17]。
2.3開展心理普查與特殊群體訪談工作,主動約談問題學生
上述兩種措施旨在消除污名效應,讓學生愿意主動走進咨詢室,然而不排除有學生因長期受心理問題困擾,將心理疾病污名深度內化,導致不愿意尋求專業幫助。這要求心理咨詢中心必須主動出擊,開展心理普查工作,尋找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尤其是存在自殺傾向的學生,并立即預約訪談。若訪談確認有抑郁輕生跡象,則向輔導員、系部領導、校領導逐級匯報,防患于未然。另外,我校心理咨詢中心還在大一下學期開展特殊群體訪談工作。特殊群體包括家庭情況特殊,如單親、抱養、極度貧困、父母殘疾、人際關系緊張、學業困難的學生。這份名單由系部輔導員匯總上報,輔導員能從學生日常的表現以及其他學生的評價中對學生有更全面的評價,彌補了使用問卷進行心理普查可能存在的不足。
綜上所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注重課堂內外的教育,普及心理知識、樹立陽光正面的形象,開展諸如心理情景劇與微電影等活動,以提升學生觀點采擇能力,減輕大眾對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公眾污名效應,讓有困擾的學生覺得尋求心理教師幫助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自我提升的一種方式。通過心理普查與特殊群體訪談,主動出擊,發現問題學生及早干預。
參考文獻:
[1]王雪梅.大學生心理咨詢有效模式的探索[J].鞍山師范學報,2004,6 (4):104-106.
[2]吳磊,溫義媛.大學生心理援助方式及傾向性分析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6(4):66-69.
[3]徐雙清,邢鈺圓,楊心德.大學生心理障礙污名與心理求助態度的關系[J].醫學研究與教育,2007,27(1):46-49.
[4]Goffman E.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Press,1963.
[5]Yang L H,Kleinman A,Bruce G,et al.Culture and stigma:adding moral experience tostigma theory [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7,64 (7):1524-1535.
[6]張寶山,俞國良.污名現象及其心理效應[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 (6):993-1001.
[7]Corrigan P,Watson A C.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tigma on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J].World Psychiatry,2002(1):16-20.
[8]Corrigan P.How stigma interferes with mental health care[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4,59(3):614-625.
[9]Techman B A,Wilson J G,Komarovskaya I.Implicit and explicit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in diagnosed and healthy samples [J].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2006(25):75-95.
[10]Todd R,Bodenhausen G V,Richeson J A,et al.Perspective taking combats automatric expressions of racial bia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100(6):1027-1034.
[11]Galinsky A D,Ku G,Wang C S.Perspective-taking and self-other overlap:Fostering social bonds and faciliating social coordination[J].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2005,8(2):109-124.
[12]Galinsky A D,Moskowitz G B.Perspective-taking decreasing stereotype expression,stereotype accessibility,and in-group favoritis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4):708-713.
[13]Batson C D,Early S,Salvarani G.Perspective taking:Imagining how another feels versus imaging how you would feel[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7,23(7):751-758.
[14]Vescio T K,Sechrist G B,Paolucci M P.Perspective taking and prejudice reduction:The mediational role of empathy arousal and situational attribu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33(4):455-472.
[15]Davis M H,Conklin L,Smith A,et al.Effect of perspective taking on th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persons:a merging of self and othe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70(4):713-721.
[16]馬麗莉,楊芳宇.心理劇教學法在護理本科生共情能力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3):1109-1111.
[17]田紅梅,鈕偉芳,劉平,等.心理情境劇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共情能力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4(32):3796-3799.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FJJKCG13-065)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4-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