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耀(邵陽學院體育系 湖南 邵陽 422000)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武術教學改革探討
□唐光耀(邵陽學院體育系 湖南 邵陽 422000)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由“溫飽型”漸漸過渡到“富裕型”,人們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凸顯,借此契機,武術重新步入大眾視野。但我國的武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理應擔負起培養高水平武術人才,傳承武術的責任。目前,我的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學的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問題,我們通過對問題的剖析,提出一些改革的策略,為我國武術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
普通高校 武術教學 問題分析 改革策略
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的瑰寶,不僅在我國,甚至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提到:“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因此,我國傳統武術的繼承與發揚要充分依靠青少年的力量,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在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方面卻有些力不從心,究其原因是武術教學方面與社會的發展脫節,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當務之急,我們要分析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1、武術教學內容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市場愈加繁榮,一大批以武術為主角的電影爭相上映,如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學習中國功夫的狂潮,成龍的武術電影成為一種中國符號在國際上受到好評,由周潤發、章子怡等主演的《臥虎藏龍》中國空腹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近年來,也陸陸續續上映了許多優秀的中國武術電影。當今的大學生主要通過這些影視作品了解中國武術,學生受其影響,對武術的興趣也被激發,但陳舊的武術教學內容使武術教學中形成了一種“喜歡武術但不喜歡上武術課”的現象。縱觀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學內容,無非是青年拳、少年拳、簡化太極拳、初級長拳以及初級劍等。拿長拳來說,其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協調力以及武術基本功有一定的要求,許多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加上一些教師對長拳的套路進行不規范的改編與刪減,使長拳失去了獨有的美感。在學生看來,武術課上學習的武術與自己所了解的武術不是同一種武術。
另一方面,調查發現,比起以上套路的學練,學生更加注重武術的實用性。陳舊套路的學練導致一些學生產生了諸如“武術只是花架子,不實用”一類的觀念,更加青睞一些外來武術,如跆拳道、泰拳等。此外,學生對少林拳、南拳等套路的學習有較高的興趣。
另外,武術教材的更新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目前很多學校使用的武術教材是2000年甚至1993年編寫的,十分不利于武術教學的進行。
1.2、武術教學方法方面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學主要采用理論與實踐分開進行的模式,到時學生難以將兩者相互聯系,對武術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層,難以取得長足的進步。
理論方面,大多數的學校都忽視了武術的理論教學,不僅理論課的安排少,而且教學的科學性與系統性也相當缺乏。學生不僅武術的內涵、價值等缺乏理解,一些生物力學、人體結構的知識更是知之甚少。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套路教學,在套路教學中,又普遍采用教師做分解動作,學生模仿的模式,不采用或很少采用對抗性、娛樂性以及電教化的教學方式,未能突出武術的攻防技巧特征,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單一的模仿練習很容易是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從而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1.3、武術教學目標方面
我國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學目標是一個基礎的、實際的問題,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我們才能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武術教學目標總是不甚明晰,武術教師往往把武術動作教授的完成作為整體目標,只要學生能把整套動作完成就算實現了教學目標,這種現象就造成了學生讀武術內涵的理解不充分,不能將武術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也很難在武術方面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在畢業以后,隨著套路的遺忘,也會慢慢遠離武術。
1.4、武術教學評價方面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記性的武術教學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以及技術和理論繼承等,在進行考核時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動作的準確度、完成度以及熟練程度,缺乏對教師的教學型的評價。這種忽視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的評價方式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嚴重影響及武術教學評價的公正性與客觀性,進而不利于我國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發展。
1.5、武術教師方面(包含師生關系)
武術教師對我國普通高校務實教學的影響,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是教師個人的專業水平,另一個方面是師生關系的處理。
所謂“名師出高徒”,武術教師個人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武術到教學的整個過程。此前,由于教育觀念落到,導致當前的武術教師在學習武術時重實踐輕理論,這批教師進入高校后,文化水平與理論水平低,對武術缺乏深刻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造成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現象。在面對社會變革時,創新力不足,難以將武術與時代相結合,形成一套適應當前高校教學的武術理論,更無法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最終只能完成學校既定的教學任務,照搬過去那些陳舊老套的教學經驗。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部分的老師缺乏自我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普遍存在以“收入多少”來評價人才價值、地位高低的誤區,這就給教師的愛崗敬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師生關系方面,高校現有的武術教師基本上都是從武校畢業的,由于他們的成長環境中,師生之間采取簡單粗暴的交流方式,受這種方式的影響,他們在對高校學生就行教學時,也采取同樣的溝通方式。高校學生的整體素質比較高,個性意識強,采取簡單的、鎮壓式教育不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多數的教師都是按照現行的教學大綱以及學校制定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這樣的武術教學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學生追求個性獨立的要求,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造成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長此以往,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老師跟學生的訴求點又不同,導致我國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學模式的整體走形。
1.6、學校與教育資金投入方面
武術教學需要很多硬件設施,僅兵器就有刀、槍、劍、棍、鞭等十余中,但是由于學校的經費有限,加上校方對武術課不夠重視,往往將資金更多地投入籃球、足球以及排球等其他體育項目中去,經費的不足導致武術教學基礎設施不到位,武術教學效果差,因此武術課的發展越來越遲緩,甚至成為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難以開展下去。
另外,經費不足導致武術學科的科研與學術活動難以進行,武術課創新力不足,嚴重阻礙高校武術教學的發展。
1.7、外來文化的沖擊因素
伴隨著奧運會為代表的外來文化的沖擊,高校武術教育對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武術文化要么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要么深感自卑,崇洋媚外。這種現象導致武術在高校里沒有像足球、籃球、跆拳道那樣受歡迎。武術教育面臨的這種困境是在文化沖突下的大環境產生的,在社會的其他方面也存在,具有普遍現象。在西方文化沖突下,高校內的武術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首先武術教師的教學興趣不高,武術教師只是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的武術意識培養和武術文化傳播,不能起到良好作用,甚至起到負面作用。其次,由于機械式的體操運動,動作韻律沒有其他體育項目優美、激昂,何況練出“花拳繡腿”也是很困難的。這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生往往把武術看得毫無作用。
2.1、改革高校武術教學內容,精編教材
武術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從武術本身出發,武術一開始就是一種技擊術,學生對武術感興趣的也多是技擊、攻防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武術教學中,一方面要精編教材,教材內容要與時代接軌,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中,根據學生掌握水平的不同,教學時間的安排,將套路練習與技擊練習的內容合理分配,增加對打、比賽之類的內容,真正發揮武術教學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武術的意義。
2.2、改革教學方法
在武術教學中,最重要的一旦就是技法學生對武術的興趣,提高其在武術課上的積極性,因此,我們的武術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一方面要樹立學生在武術課上的主體地位,由教師主體轉變為教師主導,讓學生通過自主研究或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習武術知識,打破以往的僵化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要增加理論教學的內容,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在教學中“重實踐、輕理論”往往會導致學生因對武術的理解不夠而難以取得長足進步。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將高科技引入課堂,豐富教學載體,利用好網絡、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3、落實高校武術教學目的
高校人才是中國未來的脊梁,高校的武術教學不能只將教學任務的完成作為唯一的教學目的,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塑造學生的民族性格。在教學實踐中要逐步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主體塑造成全面發展的人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與武術觀,形成不屈不撓、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
2.4、改革教學評價方式
武術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全面掌握武術理論知識和各項運動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教學評價方式,淡化技術要求,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把定性與定量評價綜合起來,在重視他人評價的同時,也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把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有效地結合起來,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2.5、改善高校武術教學師資
在改善武術教學師資的問題上,一方面是要為高校武術教師群體注入新鮮血液,加大武術教師的培養和選拔力度,充實現有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是強化現有教師隊伍。可以通過定期培訓、再深造、開講座以及對外交流學習等方式更新現有教師的知識體系,讓教師及時了解武術界的最新動向,為創新教學奠定基礎。
2.6、校方提高對武術課重視,增加資金投入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高校應提高對武術教學的重視,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完善武術鍛煉器材及場地,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自主研發體育設備,鼓勵學生提高創新意識。
2.7、加強武術文化在武術教學中的滲透
外來文化的入侵,使得廣大學生的學習武術的精力被分散,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跆拳道、柔道以及泰拳等外來技擊術的學練中去。中華武術自古以來就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其中的包含了傳統的哲學、儒學、美學等多種文化符號,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更多的注入傳統文化的內容,充分講解武術理論及其蘊含的傳統的文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略武術的文化魅力,提升學生對武術的興趣。綜上所述,高校是武術繼承與發展的重要基地,高校人才對武術的繼承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國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并且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我們在分析現有高校武術教學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策略,以期推動中華武術取得更好的發展。
[1]蔡仲林,翟少紅.體育教育專業武術必修課程現狀對策研究[J].武術科學,2004.
[2]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邱丕相.中國武術教程(簡編本)[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
[4]駱紅斌.普通高校武術教學改革初探[J].浙江體育科學,2000 (1).
[5]史小英.淺談學校武術教學如何走出困境[J].搏擊·武術科學,2005(1).
G852
A
1006-8902-(2016)-06-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