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丹(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大慶163312)
?
高職高專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
程丹丹
(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大慶163312)
摘要:醫學遺傳學是醫學與遺傳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是醫學院校的一門基礎課程。從教師素質、課程設置、教材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教學、考核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期提高醫學遺傳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高職高專
醫學遺傳學是將遺傳學基本理論與醫學實踐相結合的一門學科,是遺傳學知識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目前,各所醫學院校都開設了醫學遺傳學這門課程,但教學內容較為分散,知識量大,范圍廣,而高職高專類醫學院校醫學遺傳學課時被大幅度壓縮,教師要在短時間內將醫學遺傳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1]。
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沒有高素質的人才。教師知識水平、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教學的質量。因此,提升教師素質是做好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醫學遺傳學既是一門基礎醫學課,又是一門與臨床各學科相結合的邊緣學科。這就要求醫學遺傳學教師不僅熟練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還應具有臨床醫學方面的知識。因此,我教研室要求每名青年教師指定一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同時選派青年教師到其他醫學高校進修,學習和交流教學經驗。另外,要求青年教師到醫院參加臨床實踐,從而對一些遺傳病的臨床癥狀、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有更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根據醫學專業發展的特點,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醫學人才為目標,應合理設計醫學遺傳學課程。醫學遺傳學涉及很多學科,如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多門基礎學科,這些課程均與遺傳的細胞學基礎和遺傳的分子學基礎相關,是學生學習醫學遺傳學的基礎學科。另外,醫學遺傳學主要研究人類臨床疾病與遺傳的關系,涉及醫學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2]。因此,我教研室把醫學遺傳學課程安排在一年級第二學期進行,此時學生已經學完多門相關基礎醫學課程,同時也開始接觸臨床課程,此時開設醫學遺傳學課程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豐富臨床相關知識,也有利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
教材建設是整個高職高專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3]。選擇教材既要注重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又要反映本學科的最新進展。我們選用的是由本教研室王洪波教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第五版),這本教材屬于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專用教材,適用于臨床醫學專業。我校醫學遺傳學課程的理論課時為26課時,由于教學課時有限,教學內容較多,在精選教材的同時,還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在其他課程中學過的內容不再重復或簡單敘述,例如基因與基因突變、遺傳的基本規律等內容學生在高中已經學習過,應當刪減;而關于細胞的增殖、染色體等知識學生也有一定了解,且在后續課程中還要涉及,可適當略講,但要突出重點;教學重點應集中在染色體病、單基因病和多基因病這三大遺傳病上。有些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我國醫學院校醫學遺傳學教學主要是大班授課,教師講學生聽,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因此需要改革教學方法。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將“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注意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講第一章緒論時,就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的遺傳病有哪些?”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對醫學遺傳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手段和方法,如講授、自學、討論、啟發、案例和情景教學法等。比如對學習的難點和新的名詞術語可以用講授的方式;講解遺傳病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學習遺傳咨詢和遺傳病診斷方法時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還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同時獲得學習效果的反饋。因此,針對醫學遺傳學教學的特點,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式,對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實驗教學不僅能夠驗證醫學遺傳學的基本理論,鞏固學生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實驗教學的比例,調整實驗內容。比如將顯微鏡的使用、細胞的形態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等實驗內容進行整合;對核型分析實驗進行改進,在分析正常人類染色體核型的基礎上,增加其與常見染色體病患者核型的比較;增加與臨床關系密切的遺傳病病例觀察以及遺傳咨詢等實驗,將視頻、圖片與臨床結合,使學生既體驗了臨床真實工作,又加深了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考核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對教學效果的評估,也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醫學院校醫學遺傳學的考核方法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采用閉卷或開卷的筆試形式[4]。因此,必須改變現有的以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綜合考慮學生的課堂表現、實驗能力及課外學習情況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本課程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終結性考核占60%。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時表現和實驗技能,分別占20%,其中平時表現包括考勤、課堂積極性以及課后作業。終結性考核主要采取開卷理論考試的方式,在考核內容方面,減少記憶性內容,增加分析應用性內容。
綜上所述,醫學遺傳學是當今發展較為迅速的前沿學科,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質醫學人才,必須進行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課程設置、教材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教學、考核機制等是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改革的難點,需要全體師生不斷總結經驗,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教與學雙向互動、教學相長的教學效果,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偉,李新偉,許世敏.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的醫學遺傳學課程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1):131-133.
[2]張金波,朱金玲,侯霞,等.構建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的醫學遺傳學課程體系改革[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0(16):3106-3108.
[3]周鳳娟.高職高專院校《醫學遺傳學》教材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3,21(7):143-144.
[4]孫凱,鄧代千,韓彥龍.醫學院校本科考試改革的思考——以醫學遺傳學為例[J].衛生軟科學,2014,28(5):296-300.■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8-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