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要:近年來我國小企業的發展數量以幾何式增加,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在“銀企合作”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許多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固定資產大幅增加。為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固定資產,讓資產發揮最大效益。本文試圖對小企業在固定資產服務生產的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對如何加強固定資產監管與處置,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小企業 固定資產管理 建議
一、我國小企業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固定資產家底不清,賬實不符
大部分小企業的固定資產雖然已實行了“賬物分管”,實行分類歸口管理,較符合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要求,但隨著小企業生產量的增加,企業本身也有資產擴張等方面要求,為了配合這些要求,企業固定資產數量會急劇增加,部分設備(如空調)直接作為建造房屋的基建成本列支,未作設備在資產管理部門登記入賬,因此,固定資產會出現盤盈,導致賬實不符。
處置手續不規范、不及時,或繼續使用已報廢資產。在未履行報廢審批手續的情況下,隨意處置固定資產,造成資產已不存在、有賬無物的現象;某些設備型號已淘汰,但購置價格昂貴,不舍得報廢。
資產處置中存在薄弱環節,造成固定資產賬面顯示已報廢、實際仍在使用的情況。某些企業內設部門,由于對資產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認識,在手續不完備的情況下,使用企業資金購買設備用于更新未到折舊年限的設備,因報廢的資產還存在一定的使用價值,仍留在部門使用。由于其不屬現有固定資產管理范圍,未貼編號標簽統一管理,在清查設備時難以判明,導致一部分設備非正常流失。
(二)企業內部部門或人員調整,設備未及時進行轉移
內設部門調整,設備未作隨身移動。隨著小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有些企業設立了更細化的部門,如企業在地級市、省城或省外設立企業辦事處等,在資產管理方面存在混亂情況。
人員調動,設備未辦理移交手續。人員調動指企業內部及企業內部人員與辦事處之間人員流動等情況。由于本部門未建立健全資產設備相關監管制度,部門人員有些是輪崗的科長、主任等,礙于情面未辦理相關資產設備的移交、轉移或借用手續。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資產流失嚴重
由于受傳統企業運營模式的束縛,企業對自有資產的管理,特別是對固定資產的管理,一直沒有特別有效的資產管理系統。導致企業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制訂不完善及制度執行監督不到位的等情況,企業固定資產較紊亂。第一是部分使用資產的部門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執行不嚴格,隨意性較大,未履行相應程序,較隨意對外單位或個人出租所有權屬于企業的房屋、設備、儀器等資產,對收取的收入留歸本部門占有,但固定資產日常損耗、維修費用卻由本單位負擔,而資產卻被租借單位“無償”長期占有和使用,本單位的資產資本支出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償。第二受傳統經營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影響,不少小企業、行政管理人員固守在小打小鬧的模式經營,沒有建立長遠經營理念,對固定資產管理不夠重視,企業固定資產管理運營機制落后,管理方式、方法滯后,規章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到位,導致目前小企業特別是規章制度不完善的企業,在對待資產管理上普遍存在“重財輕物,重購建輕管理,重使用輕維修”的想法,致使企業固定資產資本支出重復,企業有限的資金無法得到較好利用,造成資金浪費,資產難以在企業生產、企業研發和行政管理中充分發揮效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小企業資金緊張的矛盾,制約企業的發展。
二、對企業固定資產運營、管理與制度建設方面的建議
(一)領導重視,全員參與,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管理績效考核體系
提高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第一,企業領導,特別是企業主要領導要起帶頭作用,自覺增強對固定資產管理的責任心和主動性,企業固定資產第一使用人和主要領導,都應該樹立起對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第二,一把手對固定資產管理負領導責任,資產的第一使用者負直接責任,將資產的使用、安全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個人,明確相關責任人的職責范圍,強化管理意識。第三,利用資產年度普查報告、資產專項報告、財務會計報告、資產統計信息、資產管理數據庫等資料,運用一定的方法,科學考核和評價企業固定資產管理效益,不斷提升企業固定資產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與監督制度,發揮企業固定資產生產效益
科學而規范的固定資產管理與監督制度是企業固定資產發揮運營效率的強有力保障。首先,單位應該按照“統一領導,分層、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權威、獨立的固定資產管理機構,獨立動作固定資產監管,但監管部門要職責明確,人員權力相互交叉。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運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建立固定資產管理數據庫,全面、詳細地記錄各類固定資產的相關信息,準確、及時地反映固定資產的增減、調配等情況,使各科室、車間等部門之間實現固定資產信息共享,這樣既有方便財務部門核算、又方便歸口部門管理,各資產使用者之間也方便協調與溝通,提高資產利用率,并為單位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其次,企業要建立健全固定資產定期盤點制度,固定資產核銷履行規定程序。單位應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情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實物盤點規章制度,管理部門能定期掌握資產實有數量,財務部門能及時掌握資產的盤盈、盤虧情況,并對報廢、調出、依法轉讓的固定資產按照規定程序進行賬務處理,堵塞漏洞,防止企業固定資產流失。
(三)加強會計核算,發揮財會部門對固定資產監督作用
一是根據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的要求,財會部門對資產形成、使用、報廢的全過程進行合理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二是對固定資產定期計提折舊,企業固定資產投入生產經營后,固定資產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損減,資產的原始價值會越來越少,為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的現實價值,需要建立固定資產內部資金循環和價值補償制度,達到資產價值管理和實物形態管理的統一,就有必要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三是充分發揮財會部門對固定資產監督作用。作為企業資金的籌集、運用的財務部門,應參與固定資產全過程監督,做好固定資產的核算工作,把握好資金籌集、運用的關口,將固定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納入企業預算,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固定資產處置收入,應該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入賬,確保單位固定資產的安全完整,為企業領導在財務管理方面提供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李萍.淺析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09
[2]袁建中.財務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