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
摘 要 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如何保護傳統文化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法律制度角度,提出了少數民族地區有效保護傳統文化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保護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民族地區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因法律制度保障的缺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了傳統文化保護的實際效果。
1民族地區傳統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
(1)法制觀念淡薄。隨著文化重要性的顯現,傳統文化逐漸引起多方重視,逐步得到保護、傳承與開發。但是在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法制觀念淡薄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對于傳統文化遭受的侵害行為,相關部門和群眾很少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護,導致侵害行為得不到有效控制。
(2)制度保障缺失。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需要高屋建瓴的統籌規劃,各部門通力合作,兼顧各方利益,通過立法和政策合理配置相關資源,明確權利歸屬并構建調整糾紛的長效機制,使其保護和產業化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在公平有序的氛圍中進行。但目前來鳳土家文化的開發尚未建立起類似的制度保障,有關舉措缺乏連貫性和穩定性,各方面的配套設施也不完善,這使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遭遇極大的阻礙。
(3)傳承機制不健全。盡管通過認定代表性傳承人加強了對傳承人的保護,但社會各方尚未形成對傳承人的尊重意識,侵犯其經濟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現象屢有發生,忽視了對傳承人合法權益的維護。這一方面反應觀念上沒有重視傳承人,另一方面也反應了傳承人自身權利意識的淡薄,根本原因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傳統文化難以和強勢文化對等博弈。
(4)缺乏項目資金支持。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是一個長期而且收益緩慢的過程,而且其最重要的價值取向是對承載族群情感記憶傳統文化的搶救和維護,經濟效益僅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前提下加以考慮。無論政府還是企業,現階段都過分追求經濟收益,從而使得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因為無利可圖而無人問津。
從各國保護傳統文化的工作經驗來看,大部分是立法先行。因此,民族地區應運用多種手段,特別是法律手段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2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法律保護的對策
2.1頒布民族地區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實施辦法
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對這些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有賴于制度上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可整合境內文化資源,制定民族地區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2010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草案)》,草案中規定各級政府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名錄建設以及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認定、保護等,建立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因此,民族地區有必要從解決傳統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的實際出發,貫徹執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關規定,制定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使其傳統文化的保護及相關開發工作步入規范的軌道。
2.2利用現有法律制度知識產權的保護
2.2.1著作權保護c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采取著作權模式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根據民族地區文學藝術不同的存在狀況,可采取下列相應的保護措施:(1)民間文學藝術中本身符合著作權保護條件的。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中如一些民間故事符合獨創性要求的,可按照著作權規定給予保護,至于權利主體的確定,可以是擁有該項民間文學藝術的集體組織;(2)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再創作符合獨創性等保護條件的。由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性,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往往加入個體的經驗,如果其作出了滿足獨創性要求的貢獻,作為權利主體的傳承人便能按照著作權法自動獲得著作權,便可受到著作權的保護;(3)對著作權難以調整的部分,比如涉及集體權益的民間文學藝術的使用,可以建立公有領域使用付費制度,《發展中國家著作權保護突尼斯示范法》已經對此作出了探索性的規定。
2.2.2商標權保護
商標權權利主體的可集體性以及保護時間的無限性都能有效地為申請商標注冊的傳統文化提供保護。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都可以用來保護傳統文化的權益實現和不受侵犯,如重慶銅梁火龍商標的注冊激發了其市場活力,使傳統文化在動態保護中得到傳承和發展。
2.2.3專利權保護
對傳統文化進行專利保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積極權利實現。就是對傳統知識中符合專利申請標準的部分申請專利注冊,傳統技藝中也包含著十分先進的技術信息,只是由于傳承方式的局限,而沒有進行專利申請,現在有些國家已經進行了專利方面的保護,比如哈薩克斯坦利用外觀設計制度保護其頭飾和地毯的外觀;(2)消極防御型。主要是通過確認在先技術來阻止不法的專利注冊,因為依照現有國際規則和有關國家的規定,不承認傳統知識的價值,將其視為公有領域任人掠奪。針對傳統利益受損的困境,我國在專利法第三次修改中,規定了“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獲取或者利用遺傳資源,并依賴該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強化了對我國遺傳資源的保護。
2.2.4商業秘密保護
和專利權保護受到時間與公開等條件的束縛相比,商業秘密保護較少限制,只要權利主體采取措施保證相關技術信息不為外界所知,便能在較長時間內從中獲取利益。有些傳統技藝根據其性質或部族習慣,不宜向外界公開,或者專利權時間上的期限導致傳統技藝易于落入公共領域而斬斷了與原有社區的聯系,權利主體對這些技藝中先進的技術信息可采取嚴密的保密措施,利用商業秘密制度進行相關權利保護,從而使各方利益得以平衡和最大化。
2.2.5地理標志保護
通過地理標記制度進行保護,主要是為了在法律機制的保障下,充分挖掘地理標志產品獨特的歷史和地理因素所形成的文化意蘊,提高產品附加值,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建立一套嚴密的品質標準控制機制至關重要。可借鑒取得成功經驗的地理標志產品,如正陽縣為其地理標志產品優良生豬制定了《正陽縣優良生豬規模飼養技術規程》,有效保障了生豬產品的質量和良好的聲譽,贏得了消費者的信賴,年效益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 黃玉燁.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2] 楊明.傳統知識的法律保護:模式選擇與制度設計[J].法商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