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仙
【摘 要】《語文課標》把積累放在一個重要位置。它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語文學習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本文從興趣、渠道、感悟、運用四個訓練點切入,引導學生汲取積累、內化積累、鞏固積累,實現了積累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固本培根;積累;興趣;渠道;感悟;運用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評價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人們會用滿腹詩書、能說會寫來衡量。滿腹詩書指語言積累豐富,讀過很多書且都記住了;能說會寫是一種語文能力,它不會憑空產生,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能力的形成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古人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切更道出了積累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語文學習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那么,如何豐富學生的積累以達到固本培根的功效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一、激發興趣,樂于積累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強大動力,是推動人們主動尋求知識和從事相關活動的必備心理因素。所以,要讓學生樂于“積累”,首先,就要讓他有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巧用各種訓練手段和形式來激發學生樂于積累的興趣。如: 兒歌、順口溜、成語接龍、競賽等,讓學生為積累的對象所吸引,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樂于積累。
二、開辟渠道,豐富積累
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教師要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引導學生廣泛地觀察,大量地閱讀,主動地汲取,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美詩詞等,把生活學習、電影戲劇、報刊書籍、宣傳標語、電視廣播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記錄下來,廣擷博采課外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閱交流,互相觀摩。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寫文章就會語言豐富,表情達意揮灑自如。語文之樹的根基才會扎得更穩。
1.讀中豐富積累
(1)課內朗讀中積累
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朗讀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絢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師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可讓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在讀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2)課外閱讀中積累。
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是學生提高積累、豐富語言的有效途徑。《課標》在學生閱讀方面作了量的規范: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并在附錄的“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列出了推薦書目。在具體的指導時,教師應從閱讀內容的選擇、閱讀計劃的制訂、閱讀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規范學生課外閱讀行為。
2.交流實現積累
交流對積累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學生的閱讀和生活體驗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交流能溝通個體偏狹的理解,使語言的積累達到融會貫通。交流所達到的效率永遠是優于個體行為的效率,因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學生花很短的時間(相互交流的時間遠比獨自探索的時間要短)積累到了不同的語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偽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積累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動帶來的彼此認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語言積累以外的另一層妙處了。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可采用課堂討論、辯論會、積累成果展示等形式。
3.課外勤于積累
葉老曾說:“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社會所得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這句話,道出了生活實踐對語言積累的深刻影響。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樂于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幫助學生在腦海中不斷積累多種表象。要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常用的諺語、歇后語,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并隨時記錄到自己的生活筆記中去。學會了品味生活,才會使生活的語言富有靈性。還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如:利用休息日嘗試一日家長工作,在節假日深入農村體驗生活,組織參觀、訪問,調查廠礦企業……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了,便會自然產生聯想,將頭腦中已有的語言材料選擇重組,積累內化為自身的語言,得到永久儲存。
三、理解感悟,內化積累
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課文,將積累的素材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積累的質量。感悟是指對事物有所感觸而領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我們不但引導學生感悟文章內容,還要揣摩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法,悟出言中之理,言中之意,言中之情,這樣才能更高效地深化語言的積累,扎深語文之樹的根基。如《海上日出》課后習題3:讀句子,說說這些句子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教師先讓學生自讀這些句子,然后從句中描繪景物、用詞造句等方面入手,引導想象,品詞析句,體會海上日出的壯觀和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如 “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可先指導學生從太陽的動態變化入手,想象朗讀,品味描述太陽上升的詞語:“慢慢”、“一縱一縱”、“使勁兒”,體會想象太陽吃力上升的樣子,學習作者是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這樣,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內化成了“語言倉庫”的一員。
四、實踐運用,實現再積累
毛澤東曾經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指導學生靈活運用文中的好詞佳句,成功片段,是提高語言積累質量的有效方法。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學段目標中也都提到:“在寫話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不斷、反復運用積累的語言素材,既可激活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可吸收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
1.口語交際中運用
每天,孩子都要與人交流,開口說話用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在與人交際過程中,能很好地運用積累,每個詞和句子都用得恰到好處,則會使彼此的談話既節約了時間,又很愉快。因此,師長要善于常常調動孩子語言信息倉庫里的積累材料。例如家長在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路上,就可以跟孩子天南海北地聊。并不失時機地問一些諸如“今天學了哪些詞語、句子呀?”“換哪個詞說更好呀?”等問題,給個機會,拓寬運用;老師在課內課外也要鼓勵學生多運用新學習的詞句與人交流。如學習《草原》后,教師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摘錄到摘抄本上,然后讓學生反復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內蒙古風光和風情。介紹時盡量用上自己摘錄到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學生通過繪聲繪色地介紹,實現自己語言的再積累。
2.書面表達中運用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能將一時沒有內化的語言儲存起來,預備好,待以后再吸收。這就使語言積累的時空得以延伸和拓展。可以說它是語言積累的“催化劑”。必要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互閱,互通有無。還要提倡學生把積累的成果多通過習作向老師展示。學生的努力得到了認定,主觀上就更熱情,主觀能動性就會充分發揮。
總之,學習語言重在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真情實感。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語文素養也就提高了。語文之樹的根基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才可能扎得更穩、更深。
【參考文獻】
[1]楊先元.《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人文素養:語文積累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2003年05期
[2]顧亞琴,曹雅琴.《教育科研論壇》《課外閱讀與學生語文積累能力提高實踐研究》,200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