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霞 趙瑩
【摘 要】本文通過編制調查問卷,對我校40個班級共計209名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這一類學生家庭教養方式存在著顯著的問題,過度溺愛,不聞不問,極少陪伴,很少交流,態度粗暴等。文章根據調查結果,列出了問題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的幾種常見現象,提出了家長應自律自重,多陪伴孩子,冷靜面對孩子錯誤,理性發現孩子優點的建議。
【關鍵詞】問題學生;教養方式;調查
一、問題提出
教育界常有人說:“5+2≤0”,意思就是學校教育5天的效果還抵不上周末兩天學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為了探討如何幫助家長改善對待問題學生的教養方式,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人生觀”,筆者對我校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和研究。
二、父母教養方式調查分析
(一)調查過程
調查對象是我校40個班級高一至高三的問題學生及學生的家長,學生共計209人,男生101人,女生108人。編制“父母家庭教養方式及其相關內容”的問卷,對學生的家庭教養方式情況進行了調查。此外,從被調查的209名學生中,隨機抽取了10名同學,以談心的方式,了解學生家庭教育的狀況。
(二)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從家庭基本狀況,家庭學習氛圍,家庭教育態度,家庭教育成效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1)家庭基本狀況
從照顧人與子女關系,家長文化程度,家長職業,家長興趣愛好和家長年齡五個層面了解被調查學生家庭基本狀況。
調查結果如下:
1.家長年齡較輕,受訪家長中,82.2%介于35—45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家長,精力旺盛,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和基礎,有能力養育好孩子。
2.家長受教育層次很低,初中學歷高達78.9%,受到專科及以上教育的為0。家長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因此要改善父母家庭教養方式,必須立足這個現實,從實際出發。
3.調查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數據,竟然有20.8%的問題學生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與父母接觸很少,隔代撫養造成的問題,短時期內很難消除。
(2)家庭學習氛圍的營造
從家庭學習環境營造,對待子女學習問題,家長與學校聯系,父母是否有看書、讀報習慣四個方面了解受調查學生家庭學習氛圍情況。
從調查情況看,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具體如下:
1.雖然大部分家長注意給孩子營造安靜的學習環境,但是對孩子的學業卻不關心,孩子成績好壞無所謂,不犯事就好的家長,占了受訪人數的66.9%,這跟他們當初送孩子到職業學校來的出發點是完全吻合的。
2.每天堅持或是經常堅持讀書、看報的家長,在受訪家長中,一個都沒有。家長不注重提高自身修養,關心外部世界。
(3)家長家庭教育狀況
從孩子成績不太好,父母態度如何,父母如何關心孩子,父母在家中是否為學生做了榜樣,孩子不聽話,父母怎么辦和父母如何看待孩子進步五個方面了解了被調查學生家庭教育狀況。
數據表明,家長重成績輕德育現象明顯,家庭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
(4)家庭教育滿意度
從“你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滿意嗎?”和“對孩子的教育,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兩個層面分別對家長和學生進行了了解。
調查結果表明,問題學生對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不認同的,而父母也能夠認識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又苦于沒有系統的指導,規范的引導。
三、幾點建議
(一)直面問題,接納孩子
家長對待問題學生,方法單一,缺乏理性。打罵是家常便飯,在得不到成效的情況下,父母急于求成,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父母急于去批判、去給孩子“定罪”的行為,除了把孩子的自尊傷害得體無完膚,與父母越來越對立,可能還極可能導致孩子心靈的扭曲。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每一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這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人愿意總被人批評。
(二)發現長處,引導孩子
成績差,這個孩子便一無是處的觀念根深蒂固存在于許許多多的父母腦海里。帶著這樣的觀念,他們事事處處挑剔孩子,責問孩子,不給孩子辯解的余地。孩子在他們面前,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父母既要善于發現和贊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三)營造時間,陪伴孩子
工作忙,走不開成了很多家長推卸子女教育的首要借口。家長總是以工作繁忙為理由,而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漸漸地就體會不到親情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當然,對于孩子一些過分的、無理的要求也要及時進行改正,并且說明道理,讓孩子懂得那是錯誤的做法,只要父母選擇一個他們最愿意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育,那么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培養人、教育人系統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在對問題學生的教育上,必需取得家長的支持,否則,問題學生的狀況很難得到扭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只有相互協調,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多渠道一致影響的疊加效應,才能取得最終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侯志謹.家庭對青少年職業發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3)
[2]馮建軍.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