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琛
【摘 要】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又是落實新課改理念的重要舞臺。在詩學意義進一步豐富的前提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回歸到語文的本質,從審美能力培養和生命教育體驗兩方面入手,突破傳統教學與應然性美學未來期待的困局,從而探索出一條更接近到實然性美學理想的現實詩學意象構建之路,進而改變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低效性。
【關鍵詞】詩學意義;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審美能力;生命教育
詩學意義作為傳統詩學發展的核心理論,在現代語文發展過程中有其獨特的價值貢獻。在詩學意義視野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逐步從應然性的傳統價值教學取向,向詩學意象重建的當下性體驗轉變。在這一過程中,預測性的美好未來期待,向著高中生自我意識覺醒下的生命教育體驗與審美個性化發展。這實際不僅否定了傳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輸出性質的美學體驗,更是將現代性的人本主義與生命體驗加入其中。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詩學意義內涵得到了大大的拓展與豐富,也由此給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切入視角,基于詩學意義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也就成了高中語文的重要課題。
一、以詩學意義來重新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秩序,突破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急功近利的樊籬,從而樹立從審美驅動、審美內容、審美標準等語文閱讀的詩學價值指標,推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良性發展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最容易走入的兩個困局分別是高考需要與審美需要,這本來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由此卻曲解了高中語文閱讀的審美秩序。前者把高考審美能力的考查,當作是知識點的檢測來進行分解教學,如把《荷塘月色》的通感當作是知識點加以練習,而忽視了作者在四·一二事變后內心的感情變化所帶來的意境,這完全是舍本逐末的審美行為。后者則是把審美過程與教學過程等同起來,將知識點的傳授與審美活動混為一談,審美需要就成了知識傳授。要破解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這兩個困局,就要重建閱讀教學中的審美秩序,體現詩學意義下的語文閱讀活動性質。從詩學價值指標來看,閱讀教學中審美活動應當包括審美驅動、審美對象與審美標準等,把審美能力培養看作是一個系統的綜合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自由空間背后的審美主動權。
以《荷塘月色》為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而言,其審美驅動可能集中在第4、5、6段的景物描寫上,由此可見,審美對象中的美景是學生本能的追求。在教學過程中,以文本閉讀的方式來介入到這三段的閱讀時,就沒有了作者內心情感的應然性加入,也沒有了期待性的對時代背景的交代。雖然可能會被閹割以至于破壞課文的情感暗線,但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也會集中在這三段上來完成。在朦朧月光下的荷塘景致,在學生的自主閱讀中完成了一次自我審美重構,體現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個性化審美的需求。如果此時語文教師能引導學生結合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景物描寫進行拓展與延伸,那么學生審美能力就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并自覺對比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實現詩學意義下的審美能力培養。若學生能用整體的觀念重新解讀課文,那么情感變化與景物描寫之間的關系就能更明晰,明暗兩條線之間的關系交替會自然流暢,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達到更高的層次,從而突出自我體驗下的審美活動。
二、以詩學意義來重新詮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生命教育,以契合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主體的確立、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學方式的更新、生命教育的體驗,重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詩學意象
新課改以來,高中語文圍繞學生主體、教師引導、探究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以及對生命教育的體驗,都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轉變。其中生命教育體驗成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在詩學意義中的另一重要內涵,而這一內涵的實現主要取決于學生在閱讀教學的詩學意象重建。生命教育體驗既是教書育人的核心,又是人本主義下的最終歸宿,文本情感滲透所包含的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追問,反映出千百年來文人們內在的生命追求。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把自己生命的理想歸宿,體現在精神層面的極大愉悅,反映出作者淡泊明利,追求生命質量的志趣,與現實物欲橫流的浮躁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生命價值與人文價值的體現,引導學生反省自我理想,從而給學生帶來更深層次的精神思考。由此,課文的詩學意象由個體到世界,由世界到自我思考進行了一次詩學意象的重構,反映出生命教育的自我反省體驗。
詩學意象的重構,也是人本主義教育的考查。在高考視野下,語文對于人類前途與命運的考查,主要體現在人本主義下的自我生命體驗。如2015年廣東高考作文以“感知自然”為主體,不僅是高一語文親近自然的人本主義考查,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詩學意象重建,那么田園意象的生命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高中語文中,杜牧的《山行》、王維的《山居秋暝》、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等田園詩歌,以及郁達夫《故都的秋》、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等散文,都是人與自然的生命教育體驗,充分運用好這些生命體驗來感悟自然,就能獲得寫作的靈感。再結合時事,語文閱讀的詩學意象重構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寫起作文來自然會體現出相關要求,也反映出生命教育的體驗。
總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從新課改理念與新課標要求出發,把握高考視野下對高中生審美能力、生命體驗、詩學意象的考查與檢測,使學生回歸到語文本質的詩學意義層面來解讀文本,從而確立閱讀教學的主體地位。在這一前提下,學生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生命教育體驗與審美能力培養,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從而擺脫預設性的期待價值取向體驗,把應然性的美好強加給學生,轉而更接地氣的以審美能力和生命教育為核心的詩學意象重構,從而彰顯語文閱讀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實現詩學意義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曉芬.微雨灑芳塵,釀造可人春色——淺析高中語文課堂學生審美能力的鍛造[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5(11)
[2]常玉玲.淺析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四個轉變[J].才智,2015(03)
[3]蔡正棟.語文教學情意發展向度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