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厭學是學生對學校的生活失去興趣,產(chǎn)生厭倦情緒,持冷漠態(tài)度等心理狀態(tài)及其在行動中的不良表現(xiàn)方式。一般認為,厭學學生的標準為:①對各種學習失去興趣而不愿繼續(xù)學習的學生。②目前在校學習完全是被動地混日子等畢業(yè)的學生。③因不努力導致學習成績差,又毫不在乎的學生。
自從進入高中以來,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同學上英語課時打不起精神,一起朗讀時嘴也不愿意張開,英語成績更是一路下滑。是什么原因?qū)е铝诉@個結(jié)果的發(fā)生呢?懷著一系列的問題,筆者試圖找出其中的原因。
筆者設計了十個問題,并發(fā)到所教的班級進行問卷調(diào)查,希望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共發(fā)問卷58份,收回58份。其中對英語不感興趣的有5人,占8.62%;認為自己是英語后進生的有14人,占24.13%。在英語學不好的原因中歷史原因,現(xiàn)實原因占據(jù)很大比例,分別為32.56%,41.23%。在對英語不感興趣的原因中,“詞匯量大,語法難”占據(jù)很大比例,而比例最大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失敗,走不出其陰影”,為51.67%,由此可見,由于考試的頻繁,讓學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成為學生學不好英語,甚至對英語不感興趣的攔路虎。
為了了解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筆者對他們進行了面對面的談話。通過談話,筆者了解到有個學生從初中開始學英語時,就沒有養(yǎng)成好的習慣,作業(yè)拖拖拉拉,單詞不能及時記住,英語基礎打的不牢,到了高中,單詞多,加上語法難,更加重了英語學習的難度,于是自暴自棄,散失了學習英語的信心,產(chǎn)生了厭學的情緒;還有個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可以說要什么有什么,還到外地參加李陽英語演講會,什么路子都試過了,可英語還是只考50多分,并就此認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提高英語;還有個學生在放學之后,到其他老師那兒去補課,可他成績也老是上不去,就此認定自己學不好英語,從而產(chǎn)生厭學情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找準了原因,就得對癥下藥。
一、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指出: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nèi)部動因,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結(jié)果。有些同學學習動機不明,缺乏內(nèi)在動力,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沒有目標。解決這部分同學的問題就是要解決他們的學習動機問題。“Only by working hard can you have a bright future.”是筆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并經(jīng)常描繪bright future的藍圖,把他們內(nèi)心想學習的欲望給調(diào)動起來。把家長逼著學,老師壓著學,自己苦著學變成自己愿意學,樂著學。心中有了明確的學習動機,不再把學習當成家長的事,老師的事,而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那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 讓學生及時嘗到成功的喜悅
有個學生第一次月考考了60多分,筆者叫他定下次的考試目標,他定的目標是85-90分,很明顯這遠遠高于他自己的實際水平,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我看到了之后,及時找來談話,讓他重新定,他后來改定為70-75,我認為可行。結(jié)果考了71分,我及時表揚了他。我要讓成功變成懸在他頭上的“蘋果”,假如這個“蘋果”就在嘴邊,不需要努力就能咬到,太容易獲得,對他的成長不利;假如高高在上,怎么跳都夠不著,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他會散失信心,那對他的成長也不利;我得把“蘋果”懸在他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讓他有希望嘗到“蘋果”甜甜的滋味。同時也讓他明白一個道理:要想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努力。
三、讓學生自己覺得我也行
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對他們來說失敗可能是家常便飯,并且常伴隨著一種自卑心理,針對這部分學生就是要讓他們克服自卑心理,讓他們覺得自己行。平時教學時要適當降低門檻,多問他們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一步步建立自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越是恐懼自卑,不敢在眾人面前說話,我越要你說,還要說英語。筆者讓所有同學都有機會,都來參與。每天一位學生上課前到講臺前面對大家,用英語演講。伴隨著熱烈的掌聲,一個個演講者登臺了,他們有的一開始說的聲音幾乎連他們自己都聽不清楚,但漸漸地,情況大有改觀,后來有個英語基礎不太好的學生還跟下面的同學玩起了互動,“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Whos you favorite star?” “Ill tell you my favorite star is…”同學們笑著,全神貫注,聽得非常認真。后來那個學生跟我說那次演講改變了他很多,使他覺得說英語也不是很難的事。
四、調(diào)整學生成功的希望值
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學校定的月考制度短期是沒法改變的,而這個周期又太短,讓一部分學生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因為英語的提高不是三四個星期就能解決的,他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有時需要一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在這個期間,一個月就來檢測一次,這樣就使得有些學生還沒從第一次失敗的陰影中走出,第二次失敗又接踵而至。漸漸地他們就失去了學習的勇氣。鑒于此,筆者讓學生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這兩者相結(jié)合,立足長遠,兼顧短期,縮小每次的差距即可,讓他們懂得成功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五、調(diào)動老師家長同學一切有利的因素
人與人之間的性格是千變?nèi)f化的,有些學生開朗,對誰都敢說;有些學生內(nèi)向,不怎么與人交流,筆者想每個人都會有朋友的,筆者把班上英語學習較好的,和英語學習后進生的名單都列出來,讓他們進行雙向選擇,實在找不到的,由老師指派,這樣形成一對一的幫扶,以此來督促他們學習。
有些學生和家長關(guān)系較親密,回去之后把班上發(fā)生的事和他們說,對這樣的學生可以利用家長和他們的這種親密關(guān)系來督促他們學習英語,一有進步也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表揚他們,畢竟他們每天都有機會在一起。
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幫助,家長的督促形成一個巨大的學習磁場,讓他們不去學習都不可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