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娟
摘 要:小班孩子最愛玩角色游戲。為了使游戲變得充實新穎,教師不僅要安于做“旁觀者”,轉化幼兒生活經驗,而且要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創造性舉動,讓幼兒在玩中提煉游戲經驗,從而使游戲更符合孩子們的需求。
關鍵詞:角色游戲;小班孩子;經驗;材料
幼兒是天生的游戲高手,游戲永遠是孩子的最愛。小班年齡段的孩子特別喜歡模仿一些他人的行動和語言,扮演一些他人的角色。角色游戲就是孩子們最真實的生活反映,角色游戲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極大地滿足了他們身心發展的需要,符合孩子們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水平,很受歡迎。
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喜歡帶孩子們玩角色游戲。原因有兩點:一是每次到了玩角色游戲的時間,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快點、快點。二是角色游戲具有神奇的力量:活潑好動的孩子在這里得到盡情的釋放,享受著角色游戲給他們帶來的沖擊和快感;性格內向的孩子也變得與平時完全不同,沉醉在角色游戲給他們帶來的無窮歡樂中!所以,我喜歡上了它,我決定,要好好利用這支“神奇的力量”為我和孩子們“服務”。那么,如何讓角色游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呢?下面就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一、教師安于做“旁觀者”,讓游戲真正成為幼兒的玩伴
在角色游戲中,孩子生活經驗越豐富,在游戲中就越積極,角色扮演越逼真,情節越豐富,孩子們自然玩得越開心。反之,游戲就會變得枯燥無味,甚至不能持續。因此,教師要先安于做“旁觀者”,在小班孩子游戲水平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觀察重點。
幼兒游戲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在面對教室里琳瑯滿目的玩具時,孩子們會忍不住地去擺弄擺弄,在與玩具的“交流”中他們會很簡單地模仿成人的一些動作。比如,我們班的饒某爸爸媽媽是開餐館的,她就會問其他孩子,“你要吃什么,很好吃的……”點點會抱著娃娃,用調羹喂娃娃吃飯;孩子們還會出現一些相當簡單的語言比如:“你別哭!”“快吃呀!”……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以自我為中心,游戲中大多是平行游戲,一起玩時也是各說各的話,專心于自己的游戲,有時也有一些簡單的對話,但都是圍繞模仿的材料開展的。所以,在進行角色游戲時,應充分尊重幼兒選擇材料的自由、選擇角色的自由。如果遇到幾個幼兒同時爭當同一角色,應讓他們通過“石頭、剪刀、布”,“黑白”配等形式讓孩子自己做主,也只有通過自己選擇后,他們才會玩得盡興,玩得開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游戲更符合孩子們的需求。
二、轉化幼兒生活經驗,使之成為幼兒游戲開展的直接經驗
由于小班孩子年齡特點的原因,他們的生活經驗很膚淺,只停留在模仿當中。孩子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實物或是具體形象的材料。游戲中動作交往多于語言交往。更多依賴玩具進行游戲,滿足于玩具的擺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娃娃醫院里的醫生負責看病,護士負責為病人打針、吊鹽水。可是,孩子由于平時很少接觸,缺乏一定的感性經驗,他們通常認為看病、打針都是醫生的事。我們就利用晨間談話、觀看視頻等形式幫助幼兒梳理經驗,提升游戲經驗,確保游戲的順利開展。教師著重增強他們的角色意識,幫助孩子扮演好角色,并成為孩子游戲的支持者、參謀者。通過這種方法,孩子在游戲過程中學會了互相協商,學會了禮貌待人。有了這樣的氛圍、空間,孩子們的交往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快樂,游戲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三、我的游戲我創造,在玩中提煉游戲經驗
創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創造性的教育是當今世界各國學科教育的最高價值趨向。教師應培養小班幼兒游戲活動的積極情感,提高游戲水平,并及時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創造性舉動。
一次游戲,我去娃娃餐廳做客,慧慧“媽媽”說:“娃娃肚子餓了,想吃湯圓。”廚師說:“我們這有米粉、面條,沒有湯圓。”慧慧愣了一下,看了看附近的美工區的孩子在玩橡皮泥,隨即找來黃某、田某等幾個孩子幫忙,用橡皮泥做了一盤湯圓。這就是我們的孩子,創造性的舉動無處不在,老師要善于發現并保護好孩子創造的欲望。
在午餐后的一次偶然機會,我看到班里的幾位男孩子用幾把小椅子圍坐在一起,玩起了“勇奪城堡”的游戲。第二天,他們又圍起來,玩起了“坦克大戰”的游戲,沒有逼真的玩具,也沒有任何環境設計,他們卻玩得異常投入。于是,我班有了一個“自由區”的游戲角落,孩子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他們想玩的任何游戲。有時,這里成為“娃娃家”;有時,這里成為“小部隊”;有時,這里成為“臨時醫院”……有時,他們還會提前商量好游戲內容,從家里帶來相關用具,展開游戲。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角色游戲是3~6歲幼兒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戲。它對小班孩子的生活、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或許,我們只有把自己變成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游戲是幼兒基本活動的真諦。
參考文獻:
[1]王美娟.我的游戲我做主[J].山東教育,2013(5/6).
[2]劉麗.我班的自由角色游戲[J].山東教育,2013(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