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意
【摘要】課文朗讀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知識,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學要加大朗讀教學的力度,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本文在探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作用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提高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01-01
一、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把握思想感情
小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閱讀時往往注意力不夠穩定,長久的閱讀使學生倍感枯燥。通過朗讀能使兒童閱讀時的注意力集中,大聲的朗讀能夠刺激視聽覺系統,從而使其對閱讀材料的注意力保持興奮與專注,有助于他們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與記憶。同時教師根據文體進行朗讀指導時,對優美、有豐富內涵的語句重點反復讀,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提高對文章的體驗和感悟,增強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聽讀和說寫能力
“讀”是接受信息,而說寫僅是對信息處理加工。朗讀是眼腦耳口協調活動的過程,學生在朗讀時大腦對言語表達的反映變得快速而準確,有利于對語感的沉淀和對語言詞匯的積累。大家所熟知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名言,都道出朗讀對語感能力培養的現實意義。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朗讀直接感受課文語言文字的韻律,是培養語感、提高聽讀水平和說寫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朗讀可以陶冶情感,凈化心靈
語言是表達情感的特殊工具,朗讀文質兼美、情感豐沛的作品時會令人渾身激昂,充滿朝氣,心底受到一次洗禮,而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文本基本上都是從各方面表現人類創造精神和審美實踐的精華篇章,充滿鮮明、強烈、健康的思想感情。小學生的可塑性較強,容易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多次反復朗讀,學生可以從中受到思想內容的情意性渲染,讓他們在一種植入心靈深處的情感陶冶中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朗讀教學的優化策略
1.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
大多數教師都會認識到在課堂并不是講解的越多,課堂教學越好,相反,學生會更加厭煩,這主要因為過多的講解會制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狀態,則他們的學習熱情也不高。教師若能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時間,則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獲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多次朗讀,保證吐字清晰標準。尤其是自學性朗讀文章,確保班級全體成員均讀好且讀完。在初步認識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朗讀,并讓學生進行適當的練習,讀出一定的感情、情趣和味道,避免無準備上陣。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朗讀積極性
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取得良好的朗讀效果,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懂得朗讀的重要性,還要采用多種形式培養他們濃厚的朗讀興趣。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過以境激情,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感氛圍中,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表演朗讀法是通過聲情并茂、移情式的角色朗讀使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內涵有更深的把握,在情境烘托下激發朗讀興趣,提高朗讀的積極性、主動性。
3.合理運用多種朗讀形式,提高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水平
朗讀的形式很多,不足而一,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宜用齊讀。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4.結合學生學段、文章文體的特點提高朗讀技巧
首先,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掌握的詞匯量較少,對句子結構也不熟悉,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不要過多地滲入語言分析與意義解釋,而要以學生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朗讀。低年段的孩子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采取重復朗讀直至熟讀成誦的方式。此外,低年段的學生適合直觀地感知事物,可運用“圖文并茂”法,即看圖說話,指導朗讀。
其次,中高年級的學生,語文水平已經有所提高,理解能力有所增強,詞匯量也在增多。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考慮文體特點,正確處理朗讀與默讀之間的關系,要突出對一些優美語句、經典語句的重點讀、反復讀,要強調對核心與關鍵語句的詠讀,指導學生用情讀、用心讀,讀出自己的感悟。
三、結語
有效的朗讀教學,對小學生語文學科教學大有助益,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朗讀的魅力與效用,不斷優化朗讀教學方法與策略,幫助學生的朗讀能力步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孫航鷹.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
[2]劉雪飛.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3]張子靜.簡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 科技創新導報.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