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曉春++陳光梅
【摘要】“實戰型”人才是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的具體表現。有效的實踐平臺是培養實戰人才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證。結合目前高校實踐教學的現狀,提出師生共創校內財務咨詢工作室的設想,總結教學實踐方法,以期對高職院校“實戰型”人才培養起到裨益。
【關鍵詞】實戰型 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 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校級課堂教學改革項目“《財務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研究——基于會計代理記賬公司創業(13ktzd08)”的階段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224-02
會計專業教育要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要培養出企業留得住、用得上、實踐技能強,且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實戰型人才。因此實踐至關重要,實踐平臺的搭建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校內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的建立是培養“實戰型”會計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實現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在高教20108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中也明確提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睂嵙晫嵱柣亍9P者將校內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運行的成果進行演繹和推廣,以期探索出一套培養“實戰型”會計人才的建設模式。
一、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1.校內實訓體系不完整。目前高校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基本都設有實踐環節,且有獨立的實踐教材,但課程之間關聯度不大,任課教師之間交流也不多,教學內容沒有完整的規劃和統籌,經常會出現實訓內容重疊,學生疲憊吐槽的現象。
2.校內實訓內容單一,資源貧乏。會計專業的實訓素材基本來源教材中某工業企業12月份的模擬賬套,學生接觸商貿類、服務類等中小企業很少,也未能系統了解企業從初始籌建到持續經營的整個過程,導致工作與學習相脫節。
3.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難度大,可持續性差。筆者所在學校也嘗試與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咨詢服務公司等建立合作關系,安排學生在校期間校外實訓,但嘗試發現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差,學生受益不大。主要問題有:企業每批次可容納學生較少,一般3-5個,且喜歡能長期固定的學生,不愿意被頻繁更換;企業辦公資源有限,大部分學生難以進行電算化操作,基本是觀察、紙上模擬為主;安排學生外出實訓影響其他課業,增加協調溝通難度。
4.頂崗實習不易監管,考核不客觀。由于受區域距離限制,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大多通過電話、QQ、微信等與校內指導老師取得聯系和反饋。老師憑就業指導手冊等紙質材料對該學生進行考核和評定,未能進行有效指導和監管,考核不科學、不客觀。
二、校內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的設立
(一)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的內涵
校內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是在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利用校內師生資源豐富,設備場地充足的有利條件,實現優惠為本區域內中小企業提供會計代理記賬、工商注冊、業務咨詢等事項的組織。它既是培養實戰型人才的有效平臺,也是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的創新途徑。學生通過對工作室的管理、運營,年級段之間的傳幫帶,企業客戶之間的溝通協調,成為一個既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且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實戰型人才。
(二)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的特點
1.工作室為教學功能型組織。由于學校性質、教師編制等特殊性,不適合在校內成立實體企業,以工作室的形式取而代之,既可以克服工商注冊等障礙,又不影響實踐平臺的搭建和使用,解決教學實踐資源短缺的問題,且投資少,見效快,技術上可行。
2.工作室運作成本低廉、收費優惠。本工作室設置在高校內部,因此不論是在辦公軟件、工作場地等硬件設施還是人員配合、師資隊伍等軟件設施都具有成本低廉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另外,工作室的宗旨是為培養“實戰型”會計人才,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因此在與企業合作時收費優惠,基本保證會計材料費、專家指導費等項目的收支平衡即可。這也是工作室與校外代理記賬、會計咨詢等類似企業競爭的最大優勢。
3.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相融合。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作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平臺本身極具創新意識和創業空間,它日常運作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專業涉及會計、營銷、計算機等,同時要求學生跨年級段實現互幫互助持續經營下去,從而實現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二張皮”的有機融合。
三、基于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的實踐教學實施
(一)實踐教學內容的實施
1.單項模擬與綜合模擬相結合。為了能高質完成工作室代理記賬等真實業務,學生除了具備《會計基礎》、《財務會計》等基礎理論知識外,還要掌握基本的賬務實操能力,這種基本能力通過教學模擬可以達到,但需對實訓的安排要做適當調整。高職院校建議在前四學期內增加單項模擬和綜合模擬的課時,在模擬的基礎上再完成工作室的任務,從而培養學生實戰能力,實現學校和社會的無縫對接。
2.自助實踐與安排實踐相結合。自助實踐即要求學生在大一期間自行聯系實踐單位進行為期至少20天的專業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除了校內教學之外,還需要學生認知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熟知會計崗位的工作環境。通過該種方式,學生不光是對工作性質、專業知識有了新的認識,而且職業方向更為明確,對人際交往、團隊合作感觸深刻。安排實踐是在學生進入工作室工作之前,安排學生到指定的實訓基地如與學校有長期合作關系的會計事務所、區域內國稅地稅進行短期實踐,按受行業專家的指導。由于受實訓基地可容納人數有限的約束,安排實踐主要采用學生自愿原則。
3.業務能力與綜合能力共同提升相結合。在前期校內模擬和校外實踐的基礎上,學生以團隊形式接受工作室的任務安排,一般以5-7人為一組。該團隊不光負責真賬操作、業務咨詢等,還要負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包括客戶的開發維護、物資的管理等,對于學生的互助合作、人際交往、愛崗敬業、創新變革等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師資保障
工作室的師資保障采用校內專職老師和校外企業導師相結合方式。校內教師作為企業項目的最終責任人對學生起到答疑、指導、監督、把關的作用,同時通過學習、走訪、企業兼職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實操能力,努力成為“雙師型”教師。除此之外,企業財務專家如財務主管、財務經理、主辦會計將長期受聘于工作室,因為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而這些恰恰是校內教師所缺少的。
(三)評價考核
在評價考核方面,以成果為導向為主,采用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實行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中他人評價包括校內教師、學生團隊、企業導師和單位客戶的評價反饋(表1)。
表1實踐考核評價表——以《財務會計》課程為例
四、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面臨的挑戰
1.足夠多的合作企業。本土中小企業是工作室合作的主要客戶,沒有客源意味著就沒有業務,也無從談及“實戰型 ”人才。但由于工作室的性質特殊,很多企業不了解、不熟悉從而不信任工作室的運行效果,合作企業的尋求困難重重。因此如何開發足夠數量的新客戶、維系好老客戶顯得至關重要,它是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持續發展下去的基礎保證。
2.教師激勵制度。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的日常運作復雜繁瑣,除了指導學生業務操作、考核業務能力外,還需輔助學生與學校、企業、政府之間進行溝通協調,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完成日常的教學工作外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師工作量認定方法和考核激勵制度有利于激發教師教改創新的積極性,也是工作室有效活動的保證。
3.科學的管理模式。校內會計咨詢服務工作室雖然依托于專業實踐課程,但該機構涉及開辦籌建、客戶開發、客戶維護、人員培訓、工資考核等諸多方面,類似于一個小型企業,故在日常運行上必須要有科學的管理模式。根據學生實踐現狀,與時俱進地思考學生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嘗試、總結、再嘗試,構建學生個體管理新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淑娟.高職實踐教學校企協同管理體制創新研究[J].前沿,2013(17):125-127
[2]張學芳,王敏.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創新[J].財會教育,2014(12):102-104
[3]葛新旗.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探索與與實踐[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12):17-20
作者簡介:
應曉春,寧波大紅鷹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創業教育,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