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春紅++魯斌
【摘要】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本文在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針對高校《網絡軟件程序設計》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機實驗、課程考核等多方面進行了課程改革,并應用于本科教學實際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型,課堂效果顯著提高。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 高校 網絡軟件程序設計
【基金項目】華北電力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重大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253-02
1.研究型教學模式
研究型課堂改變了傳統課堂那種以教師、書本為中心的單向關系為主的知識傳授模式,教師更多地是充當一個知識的引導者,鼓勵者;課堂的主角是學生,從而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研究學習。研究型課堂模式的主要特點與優勢在于:(1)師生角色關系的轉變,師生角色關系的改變可以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效應,一方面教師教學能夠得到很大的改變,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與素質;(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型課堂強調以問題作為切入點,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從而改變傳統上所具有的固定、僵化的學習模式;(3)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在研究型課堂模式中,學生被置于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學生必須主動去思考,從而改變傳統那種“不用思考、不敢思考”的機械式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創新型的思維方式。
2.網絡軟件程序設計課程特點及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網絡軟件程序設計課程特點
《網絡軟件程序設計》課程是華北電力大學網絡工程專業四年級的專業必修課,旨在使學生掌握網絡編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本課程主要介紹當前流行的各類網絡編程相關概念、工具、理論和方法。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運用編程工具實現網絡程序,讓學生學會運用幾種主要的網絡編程技術,同時加深學生對計算機網絡軟件開發相關技術與理論的認識。
2.2 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論多且陳舊。課程以Windows socket編程為主要內容,對于編程經驗較少的學生來說,內容太抽象。對于新興的網絡編程方法,課程設計較少,而學生卻興趣濃厚,易于上手。
(2)實踐環節課時較少。課程有一周時間的課程設計,學生獨立完成,據前兩年的經驗,學生很少應用課堂所學知識,而是采用現在較新的網絡編程方法。
(3)教學手段單一。課程講授主要以教師為主,通過板書和PPT進行講解,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授課效果不理想。
3.網絡軟件程序設計課程研究型教學實施方案
為適應高等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在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我們對《網絡軟件程序設計》課程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1)增加實驗學時。將原本40學時的講課學時壓縮至24學時,增加上機互動學時16學時,另外有一周時間的課程設計。由于講課學時的縮短,將講課內容進行了大膽取舍、有效整合,課程的主要內容由原來的注重理論講解轉變為基于案例的動手實踐,突出專業技能的培養,加強理論聯系實踐。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最大限度的支持學生的個性發展。
(2)教材規劃與建設。專門針對網絡工程專業的《網絡軟件程序設計》課程編寫了教材供學生參考,另外還有配套的實用案例教程。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在研究型教學的基礎上,將逐步完善現有教材,建立新的教學體系。
(3)教學方法上的改革。 將原來的理論講授型課堂轉變為理論講授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程設計環節突出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體掌握水平,每個學生單獨完成一個實驗項目,由最初的程序設計到驗收、提交實驗報告,均獨立完成。由于大四學生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對于能力較強者可以在課程設計任務書的基礎上對系統功能進行增加和完善,對于能力較差者只完成基本任務即可,但必須是個人獨立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環節加大對學生的輔導力度,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
(4)課程考核。本課程為大學四年級課程,學生面臨考研和找工作等事情,鑒于此每組項目內容一致,考核時間設置適當的彈性,最終學生達到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效果。考核采用課堂出勤、項目實驗與設計、實驗報告、課堂測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生以組為單位,以組進行評價,每個項目的講解和討論有教師現場指定學生,組內成員的得分由組長根據個人貢獻確定。
4.結束語
研究型教學是對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模式的突破,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將研究型教學模式與《網絡軟件程序設計》課程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韓強,趙樹凱,余沛明. 淺談研究型大學的研究型教學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