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
摘 要:立足于職校英語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分析了課堂中的“邊緣人”現象,提出了關愛課堂“邊緣人”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等策略。
關鍵詞:英語課堂;課堂“邊緣人”;教學觀念
一.認識課堂“邊緣人”
從事職校英語教學工作多年,教過許多班級。回想起來,各個班級都有這樣的現象:在熱鬧的英語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神情冷漠,心不在焉,低頭只管自己的事情,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他們要么在發呆,要么在聚精會神地擺弄自己的手指,要么在悄悄地整理頭發絲……他們安安靜靜的,不說話也不影響他人,也不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這類人往往坐在邊上或是后排,數量不少。他們就是課堂的“邊緣人”。“邊緣人”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K·勒提出,泛指對兩個社會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處于群體之間的人。廣義地說,“邊緣人”指一個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讓別人在短時間內難以理解;也有極端的因素,這種有好也有壞。狹義地理解“邊緣人”是指各個方面都脫離主流社會群體方式的人。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家認為課堂“邊緣人”,即在教學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他們或被壓抑或被遺忘,成為整個班集體中最無關緊要的人。
在職業學校,這種現象并非個別,所以這類人群有時候被教師和同學忽略了。眾所周知,在我國目前的教學形勢下,教學資源有限,所以普遍是四五十名學生構成一個班級。課堂有限的四十分鐘,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客觀上很難做到隨時隨地關注每個學生,個別學生由于自身原因或客觀原因,精神或思想脫離了集體,逐漸成了課堂的“邊緣人”,時間長了,完全脫離了系統知識,喪失了學習的動機和興趣,不僅影響個人學習,對自身的個性成長、人格健全、社會適應能力也構成了嚴重威脅。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了學生的長遠考慮,必須特別關注課堂“邊緣人”。
二、探究課堂“邊緣人”的形成
1.自身因素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學生逐漸邊緣化有學生自身的因素存在。有些學生初中英語基礎差,課堂上聽得模模糊糊,課后一塌糊涂,學習動機不足,懶于復習質疑。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沒有享受到快樂,沒有得到成就感,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越厭學越不會,越不會越厭學,以致形成了惡性循環。他們不記單詞,他們感到學習英語是一件苦差事,甚至是活受罪,完全喪失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無精打采,缺乏積極探索的意向。上課老師講的內容他們似懂非懂,下課作業不能獨立完成,有時干脆拿別人的抄一遍。
當然也有學生自身性格的原因,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他人交流,更不喜歡在公眾場所表現自己。英語課程的教學形式相對開放和活躍,在熱鬧的課堂上,他們沉默、自卑,不敢去嘗試和競爭。久而久之,他們在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上產生了偏差,形成了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
2.教師因素
教師的教學技能、專業知識,以及教師對課堂的把握程度也是影響“邊緣人”存在的因素。英語課堂教學既要調動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又要關注全體學生。調動積極性并關注全體有機統一,但許多英語教師在課堂口語交際活動中,把注意力過多地投向了主動、活躍的學生,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一些默默無聞的學生。
此外,課堂教學只是教學的一個方面,教學實際上是兩個交互作用、相互制約的信息流動過程:一個是學習過程,一個是交往過程。前者是“理”的系統,后者是“情”的系統。沒有師生之間輕松、愉快、友好、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就沒有教和學的成功。教師對班級學生英語水平缺乏全面了解,與學生缺乏普遍溝通,所以難以在課堂上調動“邊緣人”的學習興趣。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觀念,家庭環境對學生學習心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中職學校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家長文化素質不高,對英語課程的重視度也不夠,導致部分學生長期以來養成了英語學習松散、懶惰的態度。特別是在一些留守家庭中,家長關懷的缺失,監督的缺失,造成部分學生膽小、自卑的心態,很容易在課堂上自我邊緣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家庭現象,就是“單親家庭”對孩子身心和學習的影響。由于這種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比較孤僻,不太愿意和老師、同學交流,久而久之,心里堆積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慢慢地對學校和學習產生恐懼感,進而放棄學習,成了課堂“邊緣人”。
三、課堂“邊緣人”應對策略
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外部原因,教師就是學生變化發展的巨大外部力量。教育心理學家古諾德說:“身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愉快和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一場危機之惡化和化解,學生是否受到感化全取決于我。”作為英語教師,應該盡量減少課堂“邊緣人”的出現。
1.關愛課堂“邊緣人”,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樹立信心
“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教師有了愛心,才會用肯定的眼光去尋找他們的亮點,才會用積極的態度去發現學生的問題。只有充分了解這些課堂“邊緣人”的學習情況、思想情況、家庭情況,才能找出他們的問題所在,并給予積極的引導和鼓勵。可經常找他們談心,交流思想,以真誠的態度感化他們,鼓勵他們戰勝自卑,重新樹立自信心。只有教師加倍關愛他們,才能使他們覺得老師并不厭棄他們,且能理解他們,使他們受到鼓舞,得到心靈的滿足,萌發向上的動力。
2.轉變教學觀念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任何班級中,由于客觀和主觀原因,每個學生的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有些教師傾向于橫向對比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自然而然地否定了這類“邊緣人”。對待這類學生,教師絕不能對他們“貼上標簽”,而應當以一種更科學的態度和觀點來審視他們。教師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只要教師積極努力,堅持不懈,他們是能夠改變的;教師應當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充分肯定他們身上的優點,挖掘他們的個人價值,讓他們自覺揚長避短,不斷進步;教師應當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毫不吝嗇地鼓勵他們的每一個進步。
3.改進教學方法
基礎知識的薄弱是“邊緣人”自我邊緣化的主要原因。英語教師應當注意課堂授課知識的可接受性,既要適當拓展深化,也要關注“邊緣人”。所以教師要摸清“邊緣人”的原有英語知識、能力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改變教法上的一般化;要抓住他們“一聽就蒙,一做就錯,一放就忘”的特征,采用由慢到快,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的辦法。
當然,適當的課后輔導必不可少。教師應利用課后時間,對這類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英語基礎知識的復習,教給他們一些巧妙的記憶單詞的方法,引導他們閱讀一些有趣的故事,讓他們充分感受學習英語的快樂。
4.積極與家長溝通交流,齊心協力轉化課堂“邊緣人”
教書育人,不僅要靠教師,也要靠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從而形成合力。因此,教師應當針對“邊緣人”的狀況,積極與家長溝通交流,共同協商轉化學生。
通過不懈努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現象可能會減少,但不可能消失。轉化“邊緣人”工作與素質教育相伴相隨,適應新形勢,針對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探索轉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對策,始終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Anita Woolfolk.教育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03.
[2]陳琦,劉德儒.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07-0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