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杰
摘 要:新課程實施以來,科學探究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探究學習在化學教學中被廣泛地運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也有了較大的轉變。新課程改革引發了一場教學的變革,觀念的更新、方式的轉變,不是剎那的瞬間改變,而是永恒的執著追求,是學習之不斷領悟,是實踐之經常反思,是在親身體驗中積累、豐富、完善、提升經驗,是在感知中感悟和創造。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過程與方法;有效性
體現探究實驗的真實,而不是純粹的驗證性實驗,讓學生產生迫切想做實驗的想法,而且是不得不做的程度,所以教師在教學情景設計上要下大工夫。在實際的上課過程中我是這樣來安排的:
先讓學生判斷兩瓶失去標簽的試劑瓶中的溶液分別是FeCl3溶液還是FeCl2溶液?這個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判斷,鐵離子是黃色的,亞鐵離子是淺綠色的。緊接著拋出一個問題:“黃色的溶液就一定是含有鐵離子嗎?”學生的回答是“不一定”,在認知沖突之后,引導學生利用化學方法來區別這兩種離子,這時學生思考已有的知識,某些金屬離子可以和堿反應產生沉淀。
實驗探究一: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相同的現象,氫氧化鐵的紅褐色沉淀;也有不同的現象,氫氧化亞鐵沉淀的顏色,四組同學分別描述了不一樣的顏色。一下子學生的情緒就起來了,不自覺地都去看其他同學實驗做出來的沉淀顏色為什么和自己的不一樣。這個時候,我并沒有評價學生做出的現象的對錯,而是立刻引導學生對剛才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進行思考,并去尋找新的檢驗兩種離子的方法。
自然過渡到實驗探究二:用KSCN溶液來鑒別。在小結鐵離子的檢驗方法之后,我突然發問,“剛才的氫氧化亞鐵沉淀是否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觀察后發現的普遍現象是“顏色加深”,那么回想剛才四個小組的學生做的實驗現象其實都是正確的,區別只是沉淀顏色變化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緊接著我馬上給出一段氫氧化亞鐵的制取和變化的視頻,以加深學生對這一變化的認識,從氫氧化亞鐵沉淀變成氫氧化鐵沉淀,并且在顏色的描述上我沒有采用傳統的“白色→灰綠色→紅褐色”而是“白色→……→紅褐色”,雖然只是“……”,卻是對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同時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并對學生實驗結果給予充分肯定,這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實驗探究三:根據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原理,利用現有試劑(FeCl3溶液、FeCl2溶液、KSCN溶液、氯水、鐵粉、雙氧水、維生素C)設計實驗方案探究Fe2+和Fe3+的轉變條件。學生通過對探究實驗的設計了解了探究方法、培養了探究精神、提高了探究能力,使學生在感知中獲得感悟,在體驗中積累、豐富、提升經驗,從而使學習的過程成為發現和創造的過程,也是個性經驗成長的過程。學生自主設計并實驗探究了Fe2+和Fe3+的轉變條件,利用課件把學生實驗得到的結果歸納為“鐵三角”,加深記憶。這時學生的情緒被有效調動起來了,但是還不夠。
實驗探究四:刻印電路板的實驗最終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實驗的原理是銅和鐵離子的反應,當電路板上出現了一面“國旗”和“祖國萬歲”四個字的時候,學生都自發地鼓起掌來。這是學生學習了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后的運用,并且這個環節的設計效果遠比預先想象中還要好。
回想這堂課中出現的4次實驗探究都是建立在學生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問題是探究的前提,也是探究的核心。探究問題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探究是否有價值,探究學習能否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有效的探究問題才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所以在整堂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恰當的情景創設,有效的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探究的欲望,成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張英杰,馬宏佳.新課程理念下兩種化學教學設計范式之比較[J].化學教與學,2010(01).
[2]潘鴻章.論創造性整合教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11).
[3]俞巧紅.創造性使用教材,不做照本宣科的教書匠[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08).
[4]鄭勇.情境·探究·建構:課堂教學的最優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5]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4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