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華
【摘要】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借用新技術嫁接新媒體,是傳統媒體實現融合共生、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廣播媒體與新媒體具有許多共通性,有基礎也有條件率先融合轉型、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創新發展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傳統媒體如何與新技術、新媒體融合共生、創新發展,成為學界業界的熱議話題。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媒體相繼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加快與新媒體融合,積極探索全時段、全形態、全媒體的新生態,成為傳統廣播媒體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廣開資訊渠道,強化聽眾互動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是人們獲取信息資訊的重要渠道。互聯網技術特別是自媒體的出現,動搖了媒體傳播的“霸主”地位,改寫了傳統的傳播手段、傳播方式、傳播形態、傳播渠道。一時間,信息冗余、信息泛濫成為常態,讓人們目不暇給、真偽難辨。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各類信息資訊的真實性、權威性自不待言,但承載的信息量和互動性受到空前挑戰。在此背景下,廣播媒體與新技術、新媒體融合姍姍起步,先后經歷了臺網聯動、臺網互動、網臺融通等階段,并相繼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和新聞客戶端。
縱觀廣播媒體與新技術融合的歷程,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依托電臺母體建立網站,臺為主、網為輔,將電臺的節目、廣告等內容復制到網站,開通直播、點播區,設立主持人與網友互動區,豐富電臺節目乃至廣告的呈現方式,強化了與聽眾的互動,增強了聽眾對電臺的關注度和參與性。此后,一些廣播媒體網站逐漸從母體中剝離出來,通過建立自己的資源庫、構建社區等方式,引入信息分類檢索及智能運用,聚合新資源,生產新內容,提供新服務,探索從受眾向用戶轉型、傳播者向提供商轉型,為用戶帶來與傳統電臺不同的新體驗,逐漸實現由“臺滋養網”到“網反哺臺”的轉變。廣播媒體在這一過程中的最大受益是,一方面扭轉了以往聽眾參與互動少、雙方粘合度不高的現象,鞏固和提升了廣播品牌;另一方面通過“觸網”,用戶體驗和服務理念開始形成,加快了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步伐。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信息生產和發布模式,資訊生成已不再為媒體所壟斷,人人皆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并能多路徑“反饋”信息,評價并影響媒體的內容呈現。在這種背景下,廣播媒體既面臨挑戰,也迎來廣開資訊渠道的難得機遇,互動性也更強。以微信為例,將微信引入廣播傳播環節,為聽眾與主持人之間搭建了線上線下零距離互動、分享、交流的平臺。聽眾通過發送語音,省去了打字的環節,互動更便捷;通過與節目一對一、封閉式定向參與,互動更有效、更私密;與熱線電話相比,微信可以多人同時參與節目互動,參與面更廣,信息量更大。同時,由于聽眾的廣泛參與,及時、真實地傳達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還原生活本來面目,使廣播更接地氣、更平民化,也在無形中拉近了聽眾與電臺的距離,提升了廣播媒體的人氣。
建立音頻超市,推動音頻窄播
近年來,新媒體在音頻市場可謂無孔不入,手機語音報、新聞客戶端推出的“聽新聞”功能等等,一改傳統廣播在規定時間收聽規定內容的收聽模式。如何另辟蹊徑推出個性化音頻產品,鞏固并擴大聽眾群體,成為廣播媒體應對新媒體挑戰的當務之急。
當今汽車時代,廣播的固定受眾面擴大,服務功能也進一步放大。同時,隨著互聯網從傳統PC延及移動設備,并逐漸拓展到可穿戴設備,為數字音頻提供了廣闊空間,方便了人們邊行邊聽、邊玩邊聽,滿足了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獲取信息的需求。然而,廣播稍縱即逝的特點,讓人們盼望通過智能檢索實現“私人定制”,讓廣播的重要資訊、精彩片斷等內容可以回聽回放。
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出現,使傳統廣播媒體可以通過數據整合與流程再造,變身海量音頻庫,成為跨平臺、全媒體播出中心。數字音頻天生具有云計算的基因,它能將朗誦、對白、音樂、相聲、小品、評書、戲曲、彩鈴等作品,以及網絡涌現的大量草根資訊存儲于云端,建成涵蓋各類音響資源以及面向多平臺、多媒體、多終端產品形態的音頻超市,聽眾只需通過上網設備進行智能檢索,就能方便地找到想聽的聲音片段,實現內容個性化、收聽無障礙。
當各種移動終端與音頻超市充分結合后,狹義的“聲音廣播”轉型為廣義的“音頻傳送”,“廣播”變得無處不在、隨時可聽,也衍生了針對一定區域或特定人群的“音頻窄播”現象。因此,傳統廣播媒體下一步的轉型方向是揚長避短、強本固基,在做好主業的同時,利用豐富的音頻資源,加快數字化轉型,進行品牌確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打造和開發全新的數字音頻數據庫,成為數字音頻的內容提供商。
“音頻超市”大大擴展了傳統廣播的外延。特別是國家加快實施智能終端產業化工程,與云計算、移動互聯相結合的可穿戴智能設備“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們將迎來一個可感、反饋和掌控的大數據生活時代。可穿戴智能設備的開發應用,必將大大拓展音頻的應用范圍。傳統廣播媒體應抓住機遇,以音頻資源優勢成為其“特色內容和服務提供商”,創造更大的產業空間。
拓展服務功能,實現跨界發展
近年來,移動通信網絡不斷升級換代,滿足了移動用戶高速無線上網的需求,推動了信息化服務快速發展,也為傳統廣播轉型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據工信部發布的消息,我國5G技術研發試驗將在2016年到2018年進行。5G的最高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10GB,比4G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整部超高畫質電影可在1秒之內下載完成。
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往往以單一介質出現。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幾大傳統媒體中,報紙的深度、電視的畫面感、廣播的時效性都是各自最大的優勢。在新媒體不斷沖擊和引領下,各大媒體的特色不斷被翻新和延伸,但廣播“快”的特色在傳統媒體中依然無人能及。同時,以新技術支撐的新媒體本身是一個“速度”媒體,與傳統媒體中一直以速度領先的廣播媒體特性相契合。特別是微信誕生之初,就是主推語音聊天功能,也與以聲音傳播為最主要屬性的廣播媒體具有共通性。這些優勢的疊加,自然成為傳統廣播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轉型發展的加速器。
黃山市廣電臺旗下的旅游交通頻率是安徽最早建立微信媒體公眾號的廣播媒體之一,其微信公眾號定位為黃山樂享生活社交互動平臺,目標是有用、有趣、交互,每天推送3次,推送內容包括民生資訊、時政關注、突發事件、悠游天下、花樣美食、家有愛車、話題討論等,推送形式包括聲音、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延伸服務功能有“用”、“廣”、“播”三大板塊,其中“用”板塊包括路況信息、違章查詢;“廣”板塊包括活動推薦、微商城等,“播”板塊包括點播、直播等,努力做好新聞資訊發布、自身品牌推介的同時為用戶提供各類休閑娛樂和生活服務。近年來,黃山旅游交通廣播推出的全城尋找熊貓血、合福高鐵全線通車等特別節目,以及舉辦的婚慶嘉年華、夏日送清涼、愛心送考、新春車展、愛心旅行等品牌活動,都采取線上線下聯動、廣播直播與微信推送結合的方式,吸引了聽眾和網友積極參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黃山旅游交通廣播對早晚之外的節目時段按照“大綜藝、全碎片、輪盤式編排”思路進行調整,完善適合移動收聽的節目格局,讓傳統的“板塊節目”變成格式化、單元化的“插件節目”。同時,嫁接新媒體,加快建設音頻資料庫系統,搭建廣播云平臺,在一個平臺上實現多信源采集、多媒體編輯、多平臺分發;與電商跨界合作建設微商城,拓展產業范圍,為聽眾和網友推薦貨真價實的黃山名特優新農產品。目前,黃山旅游交通廣播每天采用的聽眾微信報料數百條,豐富了各檔節目內容,拉近了聽眾與廣播的距離,也提升了廣播媒體的自身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