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永先
摘 要:生活是聽說的源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離不開生活實際。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鼓勵他們在生活中要“睜大”自己的眼睛,“伸長”自己的耳朵,運用自己的聽力和觀察力,留心周圍的一切。在培養聽說能力上,既要聯系生活實際,又要注意聽說讀寫并重,還要把聽說訓練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小學語文;聽說;讀寫;生活實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111-02
新課程改革下的聽、說能力作為孩子們語言交際的重要方式,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聽、說,而是孩子們在聽其他人講話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抓住談論的中心,并敏捷地做出反應;還要迅速、清楚、有條理地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傳達給他人,使其明白自己的表達。這些能力,并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我們科學有效地培養和訓練,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加大投入,切實培養孩子們的聽說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聽說訓練是很必要的。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經驗,經過探索對學生進行聽說能力的訓練,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生活是聽說的源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離不開生活實際。
1、要提高學生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能力
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有不盡的鍛煉聽說能力的時機和場所。由于小學生認識水平的局限,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他們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多方面加以引導,注重訓練。如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自己一天的生活,回憶一天中聽到些什么,說過什么,在聽說過程中是怎么想的,然后在全班或小組交流。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鼓勵他們在生活中要“睜大”自己的眼睛,“伸長”自己的耳朵,運用自己的聽力和觀察力,留心周圍的一切。從生活中發現新事物,獲得新感受,以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提高認識生活的能力。
2、要認真設計話題,使說者想說,聽者想聽
聽說教學應該緊密切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不僅有話想說,而且通過訓練做到有話會說,有利于學生自由的表達。“最不好的方法是一味讓孩子們學舌,逐詞逐句重復老師的話,或書本上的話,這等于"陳言""套語"去喂八哥、鸚鵡。為什么呢?因為這種學舌積累起來的詞匯,幾乎全部變成消極詞匯,臨到表達時都會忘光。”其實,小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愛說愛道的,他們常常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教師要允許學生“七嘴八舌”,廣開思路,要及時肯定他們在說話中運用好詞佳句,以促進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的轉化。這樣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學會了觀察,學會了表達。
因此,聽說教學應該緊密切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不僅有話想說,而且通過訓練做到有話會說。
二、聽說能力的訓練要和讀寫能力的訓練并重
因為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構成了語文能力的整體。一方面,聽是說的基礎。讀是寫的基礎,聽說是讀寫的基礎,聽說在前,讀寫在后;另一方面,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輔相成。訓練學生聽的過程,不僅可以增強注意力、辯音力、理解力、記憶力和組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思維更加敏捷。讓學生多聽錄音、范讀,通過直接感受語調和面部表情變化來感受語言的美。訓練說的過程,不僅培養學生思維表達能力,還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要做到聽說讀寫并重,只有在思想上做到“四者并重”,才能從備課到上課統籌安排,不輕此重彼。在教學過程中,要自覺地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如閱讀課,要讓學生讀,并要求他們回答老師的問題以及同學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既重視培養學生的聽話、說話能力、理解能力,也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話、說話能力。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張口結舌、答非所問的情況時,老師不能批評他們或是代替他們說出答案,而是要慢慢引導他們。只有經常這樣堅持訓練,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聽說訓練要的主要方式
1、看圖說話。這是指學生通過觀察、理解畫面,進行聽說訓練的一種方式。看圖可以是單幅圖,也可以是多幅圖。說話內容可以是從圖上看到的,也可以是從圖上內容聯想到的。而采用這種方式需要注意:⑴要選好圖畫。聽說訓練用的圖畫,內容應該接近兒童生活的實際,富有情趣,以便于他們進行聯想,展開想象,以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引發他們說話的愿望;圖意要明確,使學生能抓住主要內容,從不同角度去看、去想、去說;畫面的色彩要鮮明,線條要清楚,富有兒童情趣。⑵要設計好教學的思路,把指導看圖與指導說話有機地結合起來。看圖說話一般按“觀察——理解——表達”的思路進行訓練。三者之間,觀察是前提,理解是觀察的深入和表達的基礎,表達是對前面兩者的檢驗。
2、聽故事說話。故事可以由教師講,學生講或者聽錄音。小學生特別愛聽故事,尤其是那些妙趣橫生、富有兒童情趣的故事,所選的故事還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能引起、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考。聽故事前,應提出專心聽講、邊聽、邊想、邊記的要求,聽后要求復述故事或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講故事可以作為說話的一個要求,為了更有效地通過聽故事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在中高年級,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對故事中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或練習續編、改寫故事等。
3、討論、辯論。這種形式的聽說訓練,話題可由教師提出,也可由學生通過討論之后提出。而提供的話題,也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人或事,并且是有討論和辯論價值的。之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見解,發表意見,通過討論或辯論得出正確的認識。而這種訓練,對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因此,大多在中高年級進行。專門組織的討論、辯論,教師可以預先布置好題目,使學生有所準備,如查閱有關資料,向別人請教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發言的質量。同時,教師還應該適時提醒學生注意禮貌用語,糾正不適當的語調和姿勢。
總之,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話、說話的能力,有多方面的意義,它不僅是生活的需要,發展思維的需要,而且是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在培養聽說能力上,既要聯系生活實際,又要注意聽說讀寫并重,還要把聽說訓練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只要這樣堅持不懈的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就能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就能得到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素玲.談多媒體任務布置對聽說能力的提高[J].新課程(小學). 2013(03)
[2] 陳縵琳.小學語文的趣味性教學探討[J]. 求知導刊.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