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瑰
摘 要:所謂反思,是指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指人的一種認識活動。那么,教學工作中所說的“反思”,是指什么呢?它應當是指學生學習時的一種思維活動,是對學習情況(知識、態度、方法等)的自我觀察和反復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反思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51-01
數學學習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更是對自己的思維活動和經驗的反思過程。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所以,學生知識的獲得過程離不開反思的過程,教師要充分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反思、進行反思。目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下面本人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在課堂教學中——反思培養
在數學的教學中,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多創設起疑情境,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創設起疑情景的實質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體內心的沖突,打破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產生內驅,激活思維,自覺去探索問題,解答疑難,實現由 “學習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轉變。
在數學教學中,引起反思的起疑情境通常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場景引入法。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多媒體、編制故事等手段來展示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讓學生親臨問題的焦點,面對思維的挑戰,尋求解決的方法。
2、矛盾揭示法。利用學生已有認知和新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設計起疑情景,甚至可以通過有益出錯與設置疏漏,形成學生思維上的正誤沖突,從而引發解決問題的內心意向,最終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思維來解決矛盾。
3、出其不意法。創設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和諧新問題或講學生原有認知運用與陌生情境中,使學生在驚異之中進入思維狀態,從而產生對新知識的期待和渴求。
4、似是而非法。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模棱兩可的問題,讓學生在捉摸不透、無所適從中進入積極思維狀態。
二、課堂的結束時——反思自問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課堂教學一結束,教師立即打開課本布置作業,讓學生埋頭于習題中。教師來回于學生中間,對“接受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在這里,學生完全沒有了反思的機會。
其實,教師要舍得花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反思自問:1、今天老師講的是什么知識?(整理內化,構建知識體系)2、我知道了多少?(對照檢查,確定補習方向)3、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對書中的哪些地方還存在疑問?(質疑提高,培養創新精神)……然后有問題的可以舉手提問,師生集體商討解決。這種課堂空間的安排必然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的整理和內化,從而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誤砍柴功的作用。在課末這樣的反思,教師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讓學生敢想,更敢說。
三、在作業完成時——反思自查
現在的學生作業做完了就往組長那兒一扔,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業交給老師去評,錯了,返回訂正,再送老師批改……有的學生甚至要在這樣的循環中來回數次。
這種重復,不僅不能使學生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反而產生一種厭煩情緒。學生在這樣的往復中,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另外,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自己麻煩的同時,也給老師增加了負擔。老師辛苦一些倒也沒什么。只是這樣一來,滋長了一些學生不負責任的壞習慣。實踐中,我要求學生在作業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給自己提這樣的三個層次的問題:1、我今天的作業和昨天相比怎么樣,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淺層次的反思)2、我認真檢查了嗎?我都做對了嗎?(中層次的實踐反思)3、當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達到一定水平時,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問自己:這道題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深層次的質疑反思)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礎,循序漸進的進行培養訓練。在批改作業過程中,為了檢查學生的反思情況,打開作業本,不忙于用紅筆在學生作業本上做對或錯的符號。而是認真“掃描”,發現有錯誤的,總是把本子退給學生,讓他自己去獨立檢查找出來。那些沒有認真反思自查的學生經過這樣多次的“教訓”之后,覺得:與其要被退回重查,還不如自己進行認真反思自查。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把反思的結果寫在作業本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反思結果,進行方法上的指導、疑難問題的解答、反思質量的評價。
四、在自我評價過程時——反思再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跨越障礙之后,要及時幫助學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經驗。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錯誤有知識缺陷造成的,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邏輯上、策略上缺失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個題目后就有必要對解題的正誤作進一步的思考,并及時總結。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指出的:引導學生適時總結,欣賞自己,找出不足,并要求學生寫反思。如:某工廠2014年二月份前4天共用電2.8萬度,照這樣計算,全月共用電多少萬度?(用比例解)此題要求學生知道2014年的二月份有28天,能夠運用正比例的知識解答,而有位同學卻做成了2.8/4=28/x。課后我要求學生寫反思,這位學生寫道:我知道自己為什么做錯了,左邊是電的度數比天數,右邊也應該是電的度數比天數,而我右邊寫成了天數比電的度數,真的很不應該啊!正確的做法應是2.8/4=x/28。因此,讓學生反思就可以達到不攻自破的功效,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提高了自我反思的能力,發展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無數事實證明,人總是在不斷的反思總結中提高的。每周我都主動與班主任進行協調。利用十幾分鐘的時間集中進行反思。讓學生自己好好回顧自己在近階段中的表現,進行深入的反思。就集體或其他人的學習狀況也可以開展類似一家之言的評議。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在不斷的總結中反思、糾正、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為小學生提供反思的空間和機會,讓小學生具備良好的反思意識,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培養小學生的反思習慣,提高小學生的反思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元勝.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若干個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11):10.
[2] 仲秋月.談談小學數學教學新思路[J].江蘇教育.200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