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東 范 鵬 陳 巍 王 巖 賈 作
?
小骨窗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
何曉東范鵬陳巍王巖賈作
【摘要】目的探討小骨窗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蘭考縣中心醫院收治的8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骨瓣開顱手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行小骨窗開顱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患者術后恢復快。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小骨窗開顱術治;骨瓣開顱術;臨床療效
蘭考縣中心醫院,河南開封475300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其具有發病急、病死率高的特點,是一種極具風險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加強對其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微創技術的發展應用,小骨窗開顱手術已廣泛應用于動脈瘤、腦膜瘤等疾病的治療,本研究就小骨窗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1]以及《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規定的相關診斷標準[2]。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0~74歲,平均(55.1±2.3)歲,出血量33~75 ml,平均(43±3)ml,其中基底節出血11例,腦葉出血15例,小腦出血8例,丘腦出血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30~75歲,平均(54.3±2.6)歲,出血量33~75 ml,平均(44.2±2.1)ml,其中基底節出血10例,腦葉出血15例,小腦出血8例,丘腦出血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骨瓣開顱手術進行治療,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翼點擴大開顱手術,在發際內部中線旁約3 cm處由頂結節前轉至顳部,經耳前1 cm在顴弓部位停止,向顳側翻轉骨瓣,向前下方翻轉。將血腫清除后再血腫腔中放置引流管,并在皮膚處另戳口引出[3]。按照常規操作浮動骨瓣,將部分顳骨咬除并行顳肌下減壓。對于出血部位深、腦疝時間長和出血多的患者,應去除骨瓣減壓。觀察組患者行小骨窗開顱術,根據CT掃描結果確定切口部位并進行標記。以出血面積最大位置和接近顱骨的最小距離CT層面為中心,全身麻醉后做一長5 cm的頭皮切口,使用乳突牽開器將切口撐開,鉆孔并將其擴大為直徑為3~4 cm的骨窗,穿刺抽吸血腫減壓,十字形切開硬腦膜,沿非功能區或腦溝將腦皮質切開,長度為2~3 cm[4],緩慢到達血腫腔中,對血腫進行低壓吸除,手術操作中一邊沖洗一邊進行止血處理,直至沖洗液清澈。術后采用明膠海綿貼敷創面,并在血腫腔放置引流管。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1.4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經CT檢查顯示顱內血腫徹底清除,患者生活能夠自理;有效:治療后CT檢查顯示血腫基本清除,患者輕度神經功能障礙,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無效:治療后經CT檢查顯示血腫清除率低于30%,患者生活無法自理[5]。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2.2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h)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0 3.6±1.0 185±60 35±2觀察組 40 7.3±0.8 90±52 26±3 t值 8.0906 7.3455 8.1356 P值 0.0013 0.0010 0.0045
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為腦卒中患者的10%~30%[6],發病原因可能與顱壓驟然上升、顱內血腫突然形成、血液分解釋放多種神經毒素等因素相關,其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采用一種科學、有效、安全的治療方式來改善患者的疾病情況和促進其康復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主要措施是開顱手術,其目的是降低顱內壓、改善腦內血流、清除血腫、解除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減輕后遺癥等。骨瓣開顱術是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常用方法,其主要優勢體現為以下幾點:①高血壓腦出血主要分布于殼核(55%)和丘腦部位(10%)[7],擴大翼點打開顱骨窗包括殼核和丘腦,方便將血腫徹底清除和徹底止血。②手術切口可將病變部位充分暴露,減壓充分,且減壓方向與顳葉疝的壓力反方向相符,擴大顱骨減壓創便于壓力分散和顳葉疝復位。③骨窗能夠達至中顱凹底部,可避免腦組織缺血壞死和嵌頓。④術中咬除蝶骨嵴可避免術后腦組織腫脹,降低腦水腫的發生率。但骨瓣開顱治療創傷較大,術后患者反應較重,電凝止血會對正常組織和血管造成一定損傷,進而導致梗塞的發生,手術對全身各器官均具有較大干擾,術后恢復較慢。而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主要優點體現為以下幾點:①手術操作簡便、迅速,能夠快速到達血腫部位,進而有效防治腦疝。②對腦組織造成的創傷較小,基本無需牽拉腦組織,能最大限度緩解對周圍腦組織的損傷,且只需切開島葉皮質,術后基本無繼發性病理改變和繼發性損傷[8]。但小骨窗開顱術手術視野較小,臨床止血具有一定難度,術中減壓不充分,患者腦壓較高時其腦組織易嵌頓于骨窗緣部位導致腦組織壞死。此外,其手術操作對照明條件和手術操作者的手術技巧要求較高,不適合腦水腫明顯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應加強注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患者術后恢復快,頗具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鶴,鄭兆聰,陳宏頡,等.高血壓腦出血早期血腫擴大的預測指標及防治手段[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4,13(10):1074-1077.
[2] 劉盛澤,陳實,張永亮,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腦脊液差異蛋白組學研究[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3):261-265.
[3] 白萬勝,黎柏源,趙永博,等.基質衍生因子1誘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內皮祖細胞增殖遷移的機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4, 31(11):2582-2584.
[4] 張超,謝延風,但煒,等.高血壓腦出血立體定向穿刺與內科保守治療的臨床比較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3,39(10):624-626.
[5] 王志濤,王東,劉麗,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外周血內皮祖細胞動態變化的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4,30(3):229-232.
[6] 馬駿,陳鍔峰,屠傳建,等.急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腦糖氧代謝變化及意義[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4,23(3):314-319.
[7] 劉盛澤,張永亮,陳實,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前后腦脊液蛋白質譜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655-2656.
[8] 何苗,陳智,熊左雋,等.微創鉆孔引流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時機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5193-5194.
【中圖分類號】R544.1;R743.34
【文獻標志碼】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