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張明星 劉亞莉
基于“互聯網”的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究①——以湘西自治州為例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張明星 劉亞莉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讓互聯網領域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首選。但社會傳統擇業觀念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缺失,使大學生對互聯網創新創業認識存在一定誤區。本文通過對湘西自治州高職院校的調查,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革創新高職教育模式和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及能力培養的建議,從而實現“以創新創業帶動就業”。
湘西州 高職大學生 創新創業 對策
我國“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讓互聯網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和新方式,成為融合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2015年中國網民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0.3%,電子商務交易總額18.3萬億元,同比增長36.5%。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就業人員超過270萬人,同比增長8%[1]。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背景下,互聯網將創新創業推上了一個新高度,掀起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浪潮。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深度改革和數量劇增的高職院校大學生畢業,呈現出就業崗位稀缺和畢業生數量巨增的供需矛盾。導致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的“就業難”問題。據統計,2015年湘西州高職畢業生就業率為91.5%,而實際就業入編人數僅為37.3%。在互聯網時代,充分發揮青年人的智慧和激情,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成為大學生解決就業難的最有效途徑,引領大學生就業進入了新常態。
1.1成本低,風險小
互聯網創新創業只所以發展的如此迅猛,主要是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顛覆了時間與空間的制約。而大學生創新創業有較大優勢。一是大學生有理想、懂技術、愛思考、有闖勁;二是電子商務型個體企業迅猛發展,刺激大學生創新創業;三是電子商務微型企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期,對資金需求要求不高。據調查:在啟動資金方面,2000元以內占60%,2000~5000元占15%,5000元以上占4%[2]。正是由于成本低、規模小,即便失敗,其損失也在可控范圍。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大學生通過創新創業,可以積累寶貴的創業經驗和經歷。
1.2發展前景廣闊和社會認可度提升
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社會模式,顛覆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社會各界高度重視、鼓勵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通過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創建大學生就業創業孵化器基地、利用媒介營造良好的社會就業輿論氛圍,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15年湘西州電子商務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共注冊電商企業達200多家,網店8000個以上。全州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了12億元,而2014年交易額僅2.18億元。同比增長5倍[3]。電子商務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
1.3迎合年青人敢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互聯網創業“短、平、快”特征,打破了傳統模式,迎合大學生創新心理,符合青年人敢闖、敢拼、敢干的性格,大學生利用知識與技能,通過市場分析與判斷,實施創業,滿足其創業愿望,實現自己的價值。《湘西州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屆12604名大學生中有466人選擇了自主創業,占畢業生總數的3.7%,比2014屆高出0.5個百分點。2015屆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為3.9%,高于本科畢業生2.3%。
2.1缺乏經驗且競爭激烈
知識需要積累,能力需要錘煉。創新創業不僅對知識有要求,更是洞察市場和經驗培養的過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大學生有知識,但缺乏閱歷,缺少對創業復雜性和前瞻性的全面理解。同時互聯網創業環境寬松且門檻低,這就意味著競爭激烈與殘酷。要做好一個項目,不僅要有完善的方案,還要求創業者有超強的抗壓能力和過硬的綜合素質(包括身體素質、人際關系和團隊意識等),僅憑一腔熱血和激情,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從而導致失敗。而失敗可能會影響自信心,甚至產生強烈挫敗感。
2.2融資難
資金問題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最大瓶頸。目前創業資金有三個渠道來源:自有資金、借款或銀行貸款和風投資金。大學生有創業激情,但無收入來源,沒有資產可抵押或信用擔保,銀行不敢貸款,而獲得風投資金更難。所以大學生在抉擇就業和創業時,往往迫于生活和經濟壓力,放棄創業,這嚴重制約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信心。
2.3誠信缺失
誠信是一個人立世之本,也是社會正常運行的基石。但由于社會環境功利價值取向的影響,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令人堪憂。大學生為了實現自身價值和欲望,往往急功近利,坑蒙拐騙、制假售假、以身試法。這極不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更可能造成整個社會的信用危機。
2.4環境有待改善
(1)目前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政策正處于摸索與起步階段,相關的政策與配套措施還無法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際需要,不能很好地調動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情。
(2)高校創業教育的滯后性,有待進一步完善。當前我國高職教育還沉迷傳統教育模式,教學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過程為輔,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夠,校園內難以形成創業氛圍,學生創業意識很難形成。
(3)社會和家庭的擇業觀念存在誤區。受“學而仕則優”影響,社會與家庭對就業崗位是以公務員、事業單位或國企等為首選。長期的應試教育,削弱了學生創新開拓思維,導致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有畏懼心理。據統計,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到4%,而美國等西方國家超過了20%[4]。
3.1營造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
(1)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學校借助校園網絡、廣播、報紙等傳媒和開設專欄宣傳大學生個人或團隊創業事跡,樹立創業典型事跡和精神。同時,全方位宣傳國家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和措施。
(2)鼓勵學生參加學術交流、科技活動和專場主題教育,激發大學生敢想、敢闖、敢干的創新創業信心和決心,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積極投身到創新創業活動中,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壓力,從而推動社會就業觀念的改變。
3.2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新創業制度體系建設
(1)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一是將創新創業教學課程納入到高職院校教學范疇,以培養“創新、創優、創業”人才為核心,將培育敢于擔當的創業人才的思維納入高校辦學方針中去, 加強創業教育的重要位置。二是探索彈性學制和學籍管理。為鼓勵和支持學生創業,允許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實行半工半讀、工學結合,甚至休學創業,為大學生創業創造有利環境。三是對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社會實踐經驗、發明創造、發表論文等成果給予一定獎勵。
(2)創建誠信檔案。通過建立量化考核大學生誠信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誠信檔案,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讓大學生樹立起誠信為本的立世之道。
3.3夯實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1)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業教師隊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通過對骨干教師創新創業教育專門培訓、實訓及到企業掛職鍛煉和學術與科研交流,拓寬教師視野,提高教師隊伍指導創業的能力和水平。有針對性地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激發大學生創業激情、信心和韌性。
(2)聘請成功人士到學校兼職。從社會、企業中聘請有創業經驗的成功人士,擔任創新創業課程的兼職教師,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啟蒙教育、技能操作和經驗傳授。
3.4整合校園資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平臺
(1)學校通過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激發學生創業興趣和熱情。一是整合教學資源,優先安排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進實驗室、實訓室和機房學習。二是開設創業社團或協會等校園社團組織,交流心得。三是組織大學生到企業去觀摩、見習和實習,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借鑒和學習平臺。
(2)籌措資金扶持創新創業。學校通過設立創新創業機構和專項經費,給予一定資金幫扶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
3.5加大政府和社會支持力度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利用“發展教育扶貧一批”工程,實現精準扶貧與脫貧。各級政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如簡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審批手續,建設創新創業園、孵化基地等措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掃清障礙,實現大學生就業和貧困戶脫貧雙贏的局面。
(2)政府與社會提供支持,幫扶實現成果轉化。由政府牽頭,聯合學校、銀行,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對有潛力的項目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積極幫助大學生與企業和社會聯姻,實現項目成果轉化,發揮其經濟和社會價值。
“互聯網+”的實施,使大學生依托互聯網創新創業,擁有了無可比擬的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高職院校,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教育新模式,以引導學生就業為主導,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鼓勵大學生創業實踐,最終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和治貧脫貧的目標,才能促進貧困地區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1]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2016-01-22.
[2] 方靜儀,陸敏,畢玉江.大學生網絡創業SWOT分析[J].人才開發,2011(2).
[3] 2015年湘西州電子商務發展報告[R].湘西自治州政府,2016.
[4] 2016年大學生就業藍皮書[EB/OL].http://www.jiemodui. com/N/49570.html,2016-06-13.
F069
A
2096-0298(2016)09(b)-186-02
①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課題:“互聯網”視閾下民族地區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問題研究》(2016-HNMY-009)。
張明星(1972-),男,苗族,湖南省龍山縣人,副教授,研究生,主要從事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