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玉娟
淺議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
熊玉娟
本文系統地闡釋了謹慎性原則在會計確認與計量、會計處理方法、或有負債準則運用等方面的運用;進一步地剖析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改進策略。
謹慎性原則;資產減值;會計準則
本文首先闡釋了謹慎性原則在會計確認與計量、會計處理方法、或有負債準則運用等方面的運用;進一步地剖析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改進策略。
(一)謹慎性原則在確認與計量方面的運用
1.關于存貨的計價。在市場價格整體處于下降趨勢的情況下,如果企業的存貨計價采用先進先出法,那么其期末余額與市場價格相差不大,從而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出期末存貨的價值。由此可見,企業在選取何種存貨計價方法,應當從謹慎的角度出發,客觀反映資產的價值,以免對企業利潤產生較大影響。
2.關于無形資產的計價。無形資產包括企業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和外購的無形資產。對于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來說,企業應當將相關支出劃分為費用化支出和資本化支出,資本化支出最終能夠轉化為無形資產價值,而費用化支出則構成企業費用的一部分。費用化的實質是謹慎性原則應用的體現。對企業來說,雖然研發支出的費用化部分使當前費用總額有所上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企業在以后期間可供選擇的空間和財務自由裁量權,從而促使企業加大對無形資產的開發力度。
3.關于收入的確認。在商品交易中,企業要從風險、管理、利益和成本等四個維度,來判斷是否將某一銷售業務確認為企業當前的銷售收入。因此,謹慎地確認收入,可以防止高估當前收入,避免出現潛在的風險,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二)謹慎性原則在會計處理方法上的運用
1.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法不僅能夠使其有形損耗得到補償,而且也能夠使無形損耗得到相應的補償。同時,固定資產折舊具有“稅盾效應”,能夠減少了企業當期的現金的流出,從而使企業有充裕的現金流量來用于買新設備,進而推進企業技術更新。
2.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一般來說,企業可以自行確定其應收賬款的計提比例和方法,增加了可供選擇的空間,從而有助于降低壞賬損失所帶來的風險。此外,滿足一定條件下,存貨也應當計提跌價準則,對于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成本的那一部分,企業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可見,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是謹慎性原則運用的重要領域。
(三)謹慎性原則在或有負債準則中的運用
1.關于或有事項的確認。根據規定只有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企業才能夠將其作為一項負債:①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實義務;②該義務履行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③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在會計賬務處理時,或有負債主要涉及“預計負債”科目,以便能夠合理地預計或有負債。或有事項的相關規定可以有效地預防低估負債,防范潛在的債務風險,充分體現謹慎性原則的內涵。
2.或有資產的披露。如果一項或有資產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流入,企業應當對其原因在會計報表中披露。如果企業能夠可靠地預計其產生的影響,那么還需要進一步地在會計報告作出相關披露,為避免對資產的高估。此外,應當將謹慎性原則運用于披露或有資產當中,給予使用者以重要提示,使其能夠理解該資產并不一定會給企業帶來收益。
(一)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增加了企業會計人員的主觀臆斷性。比如,對于現金流量如何估計、折現率如何確定等問題,完全憑借會計人員的個人經驗來確定,使謹慎性原則極易被人利用、誤用、甚至濫用,使其有可能淪為利潤調節的工具。因此,謹慎性原則的合理運用,有賴于會計人員綜合業務素質的提升。
(二)與其他會計原則存在沖突
1.與真實性原則相沖突。真實性原則的根本要求是以真實的交易或者事項為基礎,以便能夠準確地呈現企業的財務信息。然而,在會計賬務處理時,謹慎性原則對潛在的損失和費用進行確認與計量,顯然,這與真實性原則存在相悖。
2.與歷史成本原則的沖突。在歷史成本法下,企業的各項資產應當按照資產取得時的實際成本進行確認。但是,按照謹慎性原則的精神,存貨計提跌價準備、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固定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等,顯然,與歷史成本原則的相背離。
3.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的沖突。權責發生制的實質是根據收入或者費用的實際形成時間,來確定其相應的期間歸屬。配比原則體現為“有一定的收益,就會需要由一定的成本費用來彌補”。而從謹慎性原則的內涵來看,有可能會將以后期間的成本、費用在本期確認,而將本期可能的收益延后到以后會計期間來確認。
(三)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制約謹慎性原則作用的施展
事實上,由于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市場中絕大多數的商品缺乏有用的參考信息,從而難以確定其公允價格,進一步地,資產的可變現凈值也難以確定。因此,從市場完善程度來看,謹慎性原則還難以實現。
(四)潛在的利潤操縱行為
由于謹慎性原則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從而可能淪為企業操縱利潤的手段。例如,部分企業為了調節利潤,通過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存貨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來減少或增加企業的利潤,從而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一)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目前,我國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財政部門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并將其作為考核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第二,會計人員應當加強知識儲備,通過后續教育,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第三,會計人員應當加強業務培訓與學習,不斷提升操作能力。
(二)緩解謹慎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之間的沖突
為了有助于緩解謹慎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之間的沖突,企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優先考慮客觀性原則,謹慎性原則的運用要以該原則為基礎;第二,由于不同的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有所差異,因此謹慎性原則的應用程度應當有所不同。
(三)使謹慎性原則具有可操作性
財政部應把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出臺相應解釋性公告,以保障該原則能夠合理地運用于會計實務當中。
(四)加強審計監督
基于“經濟人”的假設,企業管理層可能通過謹慎性原則來實現個人利益,從而損害企業整體價值。因此,應當強化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核心的外部監督機制,促進謹慎性原則的合理運用,從而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同時,企業應強化內部審計監督,對會計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與制約,防止謹慎性原則被誤用、濫用。
[1]韓中華.淺析謹慎性在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02):20-21.
[2]嚴紹毓.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6,(01):111-112.
[3]祁玉.基于會計謹慎性原則的企業內部控制程序研究[J].財會通訊,2015,(19):26-29.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百安壩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