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壽福 馬理瑤 粱曉鳳
(西華大學經濟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
?
關于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的思考——基于我國農業保險經濟效應的實證研究
姚壽福馬理瑤粱曉鳳
(西華大學經濟學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本文利用1982—2014年的數據,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經濟效應進行了定量分析。結論是:從長期來看,發展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推動、促進作用;從短期來看,保費收入、賠付雖對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有影響,但對糧食生產具有穩定作用;保險賠付與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在滯后6年后存在相互影響關系。因此,應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特別是要加快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擴大保險范圍,提高賠付標準,對糧食主產區實行“保產量”方式,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關鍵詞:農業保險;氣候變化;經濟效應;糧食安全;農民收入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統一的過程,對天氣的依賴性很強;同時,農業生產對象都是有生命的動植物,在生產過程中會受到各種病害的侵害,因此在抵抗自然災害和病害方面,農業是天然的弱質產業。而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干旱、洪澇、臺風、冰雹、低溫等災害年年上演,不僅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危害,對農民收入也具有很大的沖擊。據統計,我國農作物每年的受災面積一直比較大,1978年到2014年平均每年受災面積達4376.4萬公頃,成災面積達2249.92萬公頃,其中2014年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2489.07萬公頃,其中絕收309.03萬公頃,給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王道龍、鐘秀麗等的研究表明,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我國因旱災造成糧食損失平均分別為192.1億kg和281.8億kg,2000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因災損失糧食620億kg[1]。尹成杰的研究表明,在21世紀初的5年中,我國有害生物年均發生面積達42000萬公頃,潛在損失糧食高達7500萬噸以上[2]。為了保障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各國都把農業保險作為重要的風險管理手段。作為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脆弱的農業亟須農業保險的有力保障和支持。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我國保險業的逐步恢復和發展,農業保險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進入21世紀后,特別是2010年以來,農業保險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保險獲得了高速發展,對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促進和穩定作用。本文的目的就是對我國1982年以來農業保險發展的經濟績效進行定量分析,以期對我國農業保險的進一步發展提出有效的對策。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與研究概述
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過程充滿曲折。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有農業保險,1951年農業保費收入有1924萬元,當年賠付138萬元,賠付率7.6%,1953年保費收入僅有174萬元,賠付1773萬元,賠付率高達438.9%。此后因各種因素的干擾,農業保險被取消,直到1982年才恢復,當年的保費收入為23萬元。從1982年到2014年,農業保險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982年到1993年為穩步發展階段,農業保費收入由23萬元增加到8.20億元,但同時賠付率也居高不下,有8年的賠付率在95%以上,賠付率過高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1994年到2004年為徘徊期,保費收入在3~7.15億元之間徘徊;2004年,專業農險公司開始浮出水面,9個省區市的農業保險試點全面鋪開,同時,保監會頒布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農業保險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保費收入由2005年的7.5億元,快速增長到2007年的53.3億元,2014年達到325.7億元(見圖1)。

圖1 1982年到2014年我國農業保費收入增長趨勢
我國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中央于2003年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后,自2004年以來的中央1號文件連續11年對農業保險做出了戰略部署;2004年,全國在9個省區市開展農業保險試點,保監會頒布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2006年《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農業保險“三補貼”政策;2007年,中央財政劃撥10億元在四川等6省區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中國人保、中華聯合和吉林安華3家保險公司參與試點,專業農險公司應運而生;2012年我國出臺首部農業保險法規《農業保險條例》,2014年,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三農”保險,健全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到2013年,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農業保險大國。但2013年我國農業保險密度僅為48.71元,保險深度為0.54%,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政策性保險是農業保險的主要方面,2014年各級財政的農業保險投入已達250.7億元,占農業保費收入的76.97%,而2007年僅為21.15億元。總體來說,農業保險特別是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對提高農戶的抗風險能力和災后恢復生產能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穩定,有效地保障了農業政策的落實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但我國農險尚處于起步階段,農業保險覆蓋面較窄,保障水平低、保險產品層次單一、保險補貼覆蓋面不夠。

圖21982—2014年我國農業保險賠付情況
自1951年以來,我國一直都有關于農業保險的研究,但1983年之前年發表文獻量很少,2005年之后則達到萬篇以上。從研究內容看,以基礎研究、行業指導和政策研究為主,譚中明、馮學峰對農業巨災風險的分散機制進行了探討,認為我國應該構建“政府引導、商業運行、財政支持、再保險與資本市場配套”的多元化巨災風險保險分散機制和運行框架。李明霞在分析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成果與問題的基礎上,認為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力度應該加大,應采取自愿與強制、政府與保險公司相結合的政策性保險機制,建立風險分散機制。劉榮茂、田原對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結果表明農戶投保意愿不強,而且文化程度越高,投保意愿越低,農戶對保障的期望在90%以上,因此應該通過加強宣傳、降低費率、政策支持等來發展農業保險。李建英、許世瑛對國外的政府補貼農業保險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應采取激勵機制提高政府補貼效率。在農業保險發展的影響方面,曹衛芳的文章分析了農業保險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機制,認為兩者具有互動能量不斷加強、互動效果不斷擴大的特征。從已有文獻看,對農業保險的經濟效應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的目的是以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對農業保險發展的經濟影響進行定量分析。
二、農業保險發展的經濟影響分析
農業保險是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在遭受自然災害、病疫等事故造成經濟損失時提供的一種保障,其目的在于防范農業生產風險、減輕農業災害損失、為農業生產創造穩定的生產經營環境,保障農民收入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農業保險是扶持農業發展、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生產環境和條件、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因此,農業保險發展對農業生產、農民收入應該具有穩定、促進作用。
為了測定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和賠付對糧食產量、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的影響,構造以下基本回歸模型:Y=α+β×X+μ,其中,Y表示糧食產量(Y1)、農業總產值(Y2)、農民人均純收入(Y3)和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Y4),X1和X2分別表示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與賠付。μ為隨機誤差項;α和β為待估計參數。樣本區間為1982年到2014年,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和《中國保險統計年鑒》。首先分析各變量序列之間的相關關系(見表1)。由計算結果可知,農業保費收入、賠付與各變量的相關系數在0.67~0.77之間,相關程度一般。

表1 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賠付與糧食產量等變量序列的相關關系分析
注:標注的LY1表示糧食產量的對數值,其他類推,下同。
為了避免時間序列數據回歸的偽回歸問題,需要對各變量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由檢驗結果(見表2)可知,除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序列為0階平穩序列外,其他各序列均為1階平穩序列。為了確定農業保費收入、賠付與糧食產量、農業總產值、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采用時間序列分析協整檢驗。本文采用Johansen檢驗方法,經過檢驗,保費收入、賠付與糧食產量、農業總產值、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均存在協整關系,即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見表3)。

表2 我國糧食產量、保費收入與賠付和農民各種收入序列的ADF檢驗
注:c、t、p分別表示檢驗模型中的截距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檢驗時,滯后階數通過AIC指標的比較并以最小值來確定。Δ表示一階差分。

表3 農業保費收入、賠付與糧食產量等序列的協整關系檢驗
協整關系檢驗表明保費收入、賠付與糧食產量等變量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即農業保險發展與農業生產、農民收入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根據時間序列分析方法,我們可以知道這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是在短期動態過程的不斷調整(誤差修正機制)中維持的。任何一組相互協整的時間序列變量都存在著誤差修正機制,反映短期調整行為。
1.建立長期關系模型。通過協整回歸分析,建立保費收入、賠付與糧食產量、農業總產值、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協整回歸方程,并對殘差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如果協整關系成立即說明長期關系模型中變量的選擇是合理的,回歸系數具有經濟意義。協整回歸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保費收入、賠付對糧食產量、農業總產值、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均顯著,即保費收入增加1億元,糧食產量平均增加0.0012%,農業總產值平均增加0.00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008%,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增加10.095元。保費賠付增加1億元,糧食產量平均增加0.0018%,農業總產值平均增加0.012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0127%,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增加15.4元。因此,從長期來看,保險賠付增加對農業生產、農民收入的影響大于保費收入,而且保費收入、賠付對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的影響最顯著,其他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糧食生產、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

表4 各模型的協整回歸分析結果
注:括號內的數字為t統計量,采用穩健標準誤方法估計,以消除序列相關性影響。
2.建立短期關系模型。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可以分析變量之間的短期影響。保費收入、賠付對農業生產、農民收入的短期影響情況分別見表5和表6。由表5可知,在短期內,保費收入僅對農業經營純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具有顯著的修正作用,即糧食生產因災害受損偏離長期均衡時會對短期的糧食產量起到反向的調節作用,即促進糧食產量的穩定發展,而且影響程度比較大。由表6可知,在短期內,保費賠付對農業經營純收入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糧食產量具有顯著的反向調節作用,即促進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而且調節影響比較大。

表5 誤差修正模型的回歸分析結果
注:括號內的數字為t統計量。*表示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表6 誤差修正模型的回歸分析結果
注:括號內的數字為t統計量。*表示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賠付與農業生產、農民收入之間在時間上的先導與滯后關系,可以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加以確定。經過檢驗,農業保費收入、賠付與糧食產量、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均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僅與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之間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見表7和表8)。由表7可以看出,從滯后1期到3期,均拒絕X1不是 Y4的格蘭杰原因,而不拒絕Y4不是 X1的格蘭杰原因,從滯后4期到7期,X1與 Y4互為格蘭杰原因,滯后8期后均拒絕X1不是 Y4的格蘭杰原因,而不拒絕Y4不是 X1的格蘭杰原因。由表8可以看出,從滯后1期到5期,以及滯后7期和9期,均拒絕X2不是 Y4的格蘭杰原因,而不拒絕Y4不是 X2的格蘭杰原因,滯后6期和8期,X2與 Y4互為格蘭杰原因。

表7 農業保費收入與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表8 農業保費賠付與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農業保費收入、賠付與糧食產量、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相關性的定量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1)從長期來看,發展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費收入,提高農業保險賠付對農業生產、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推動、促進作用;(2)從短期來看,保費收入、賠付僅僅對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有影響,而且農業保險發展對糧食生產具有穩定作用;(3)從農業保險業發展與農業生產、農民收入的關系來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賠付是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的格蘭杰原因,在幾年之后,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賠付與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具有雙向影響。這表明保險賠付增加可以提高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而農業經營人均純收入提高也可以增加保費收入。
通過實證分析和所得到的結論,本文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農業保險的發展對增加糧食產量、加快農業發展以及增強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促進農民增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央提出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的決策是正確的。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特別要加強對糧食作物的保險,促進糧食生產的穩定增產,保障糧食有效供給。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雖然已推廣到全國,但農產品的保險覆蓋面還比較小。擴大保險范圍和提高賠付標準,都需要增加保費收入,為此需要增加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同時要制訂政策,鼓勵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并通過再保險方式分散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2014年我國成立了中國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應在此基礎上,成立農業再保險公司,建立完善的農業風險分散制度。
農業保險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在國外,很多國家都對農業保險給予很高的財政支持。目前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的種養業保險標的只有19個,而美國達150多個,其1995年保險面積占可保農作物面積的82%,美國聯邦政府提供的補貼約占純保費的30%;很多國家對農戶的保費補貼都在50%以上[8]。目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僅為農業產值的3.2‰,覆蓋面積僅占我國耕地面積的25%,對農業生產的保障能力相對有限,而且保險賠付很低,因此需要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財政支持力度。
我國很多市、縣和經營大戶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優勢主產區和生產者,這些市、縣和經營大戶的糧食產量穩定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等具有重要影響,對農民收入也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因此,對糧食等農產品主產區的農產品保險應以“保產量,保收入”為核心,給予更大的中央財政支持。要切實落實2014年中央“一
號文件”關于“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政策,使那些財力較差的產糧大縣安心生產糧食,促進糧食等農產品生產,保障糧食安全。
農業自然災害具有時間、地域集中和黑天鵝性質。隨著極端氣候條件的增多,農業保險經營風險增大。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制度,但到目前仍然沒有建立該制度。因此,應加強研究,及早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制度。可考慮發行全國性或省級地域性農業巨災債券,以促進農業巨災保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道龍,鐘秀麗,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要氣象災害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與減災對策[J].災害學,2006,21(1):18-22.
[2]尹成杰.糧安天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3]譚中明,馮學峰.健全我國農業巨災風險保險分散機制的探討[J].金融與經濟,2011(3):78-81,85.
[4]李明霞.論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J].現代商貿工業,2009(19):76-77.
[5]劉榮茂,田原.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調查[J].現代金融,2010(9):14-15.
[6]李建英,許世瑛.農業保險政府補貼的國際比較及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1(1):74-77.
[7]曹衛芳.農業保險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機制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3(3):106-111.
[8]王小平.對農業保險幾個問題的認識[J].中國金融,2004(24):52-53.
[責任編輯楊瑜]
中圖分類號:F3;S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1124(2016)01-0033-06
作者簡介:姚壽福(1965—),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和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BJY067)。
收稿日期: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