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星占學與漢代社會研究綜述

2016-03-16 00:08:15甄盡忠
關鍵詞:研究綜述

甄盡忠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歷史文化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15)

?

星占學與漢代社會研究綜述

甄盡忠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歷史文化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15)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星占學與漢代社會關系的研究逐漸引起學界的重視,成果大量涌現。對漢代天象記錄的整理和科學考證、星占學及其理論體系、天文星占的社會和文化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為更理性地認識漢代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綜觀現有研究成果,還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星占學;漢代社會;研究綜述

星占學(術),或稱占星學(術),“是觀察天體的運動變化,預言人間吉兇禍福的一種方法”[1]。漢代是中國古代星占學及其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對異常天象最為重視的朝代。日月星辰等天體的運行、分布及其異常變化對社會各個方面、各個層面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天文星占與中國古代社會關系的研究成為國內外學術界較為活躍的領域之一,不少研究成果都論及或涉及星占學與漢代社會的互動關系,概而言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漢代天象記錄的整理和科學考證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先生指出,“從中國的天象記事可以看出,中國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艱毅、最精確的天文觀測者”[2]3。星占學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出于星占的需要,漢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對天象觀測都極為重視,留下了豐富而又可靠的觀測資料,對現代天文學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參考和應用價值,成為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大特色。

但由于特殊的政治目的和政治需要、天文科學知識發展水平的限制及文獻傳抄中的錯誤,有關漢代天文星占的資料真偽相雜,偽造和刻意隱瞞的天象大量存在。不少學者和機構對傳世的漢代天文文獻資料進行了認真的整理、考證和去偽存真的工作。

(一)對漢代天象資料的整理

《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和《后漢書·天文志》等文獻對漢代的天文觀測資料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對漢代天文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的系統整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成果,主要散見于一些通論式的資料整理著作中。

1975年,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印的《歷代天文律歷等志匯編》第一冊將《史記·天官書》《漢書》《續漢書》和《晉書》的“天文志”單獨匯編成冊[3],為相關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的《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共收錄天文文物、圖版108幅,其中漢代的有31幅,包括“漢代帛畫天象圖”“洛陽西漢墓星象圖”“漢代本雕星象圖”[4]等。

1988年,北京天文臺主編的《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對見諸文獻的漢代太陽黑子、隕石、日食、月食、月掩行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流星、流星雨等天象進行分類收錄和整理,資料之豐富前所未有。[5]1989年,潘鼐的《中國恒星觀測史》第三章《秦漢時期星象觀測的發展》[6]重點對漢代的恒星名數、星座組織、星象觀測與記錄等進行了詳細的匯集和考釋。2009年,潘鼐的《中國古天文圖錄》收錄古代天文文物238項,包括漢墓天象圖、漢畫象石和畫象磚天象圖、漢墓祠石刻天象圖、漢栻盤和占盤等漢代天文文物23項[7]。莊威鳳在《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的研究與應用》中全面總結了包括漢代在內的日食、月食、五星運行、彗星等古代天象觀測及其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的應用情況[8]。

(二)對漢代天象記錄精確性和可靠性的科學考證

早在1927年,朱文鑫先生著《〈史記·天官書〉恒星圖考》[9],這是第一部運用現代天文學知識對《史記·天官書》所記載的恒星古今位置、運行變化情況等進行專門考證的專著。1934年,他又在《歷代日食考》中結合文獻資料對《漢書》《后漢書·五行志》中對漢代的日食記錄進行勘誤和糾正,認為“兩漢四百二十五年,日食見于史者,凡一百四十有二”[10]。2005年,邢綱、石云里在《漢代日食記錄的可靠性分析——兼用日食對漢代歷法的精度進行校驗》中結合現代日食計算程序,逐條對兩漢文獻中日食記錄的可靠性進行考證。[11]2006年,劉次沅、馬莉萍在《中國歷史日食典》中也利用現代天文計算方法對漢代的日食進行科學的測算,計算出兩漢時期實際發生日食137次。[12]38

1955年,席澤宗院士發表《古新星新表》一文,對出現于漢代的17次新星、超新星記錄進行鉤沉,[13]受到國際天文學界的高度關注。1982年,陳遵媯先生在《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第九章“星數”中對漢代文獻記載的星座和星數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考證。[14]4011986年,張培瑜在《我國對哈雷彗星的歷史記載》中對公元前164年、公元前87年、公元前12年、66年、141年、218年的哈雷彗星回歸記錄進行科學的檢驗。[15]1988年,劉次沅在《由南北朝以前171個月掩星記錄所得到的地球自轉長期變化》中運用“實際可見時間段”方法,分析了漢代五次月掩星記錄的真實性及其含義。[16]

1995年,李勇、張培瑜、許邦信在《中國古代正史31次日全(環)食記錄的研究》中收集整理了漢代8次日全(環)食記錄,同時對有關資料的可靠性進行了分析和評判。[17]1997年,孫小淳和基斯特梅柯(Jacob Kistemaker)合著的《漢代中國星空研究》(英文版)“用傅里葉分析法對中國最古老的星表進行年代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復原了漢代星空,對中國星空的構成與社會背景作了仔細的考察”[18]。2003年,由盧嘉錫總主編、陳美東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的第三章“天文學體系的形成”對漢代的天象記錄、天象觀測和“漢代星圖”進行了闡述和深入的分析。[19]2010年,張健在《中國漢代記載的五星運動精度考察》中利用現代天文計算方法對《漢書·天文志》和《續漢書·天文志》記載的160余條五星運動進行計算、驗證、分析和研究。[20]

二、關于漢代星占學理論及其體系的研究

在古代中國,天文學和星占學作為一對孿生兄弟,其產生和發展可以說幾乎是同步的。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天文學家同時也是星占家。早在戰國時期,齊國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國人石申著《天文》八卷,惜已失傳。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的《乙巳占》、瞿曇悉達的《開元占經》,北周庾季才撰、宋人王安禮等人重修的《靈臺秘苑》等都是古代星占學的集大成著作。其中不少內容都是對漢代星占學理論的輯佚和總結。

20世紀80年代之后,星占學研究再次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多數學者都能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對包括漢代在內的中國古代星占學理論、方法和社會功能進行客觀的分析和思考。

1982年,陳遵媯先生在《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中已經觸及星占學理論中的“十二次”“分野”等重要內容,對《史記·天官書》《淮南子·天文訓》《漢書·天文志》等漢代文獻中的“十二次”和“分野”理論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和概括。[14]410-425

1992年,劉韶軍的《古代占星術注評》以《史記·天官書》和《開元占經》兩部中國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占星學著作為對象,通過注釋評議的方式,剖析了中國古代占星術的主要內容和意義。[21]1993年,李龍生的《占星術》從術數的角度對古代占星術的常用術語進行詮釋。[22]

1995年和2009年,江曉源先后出版《歷史上的星占學》[23]和《中國星占學類型分析》[24],在對中國傳世星占學經典全面梳理的基礎上,對星官、天象、分野、占辭、占例、事應、思想基礎等星占學理論體系進行了完整的類型分析和論述。

1998年,魯子健在《中國歷史上的占星術》中對我國古代的占星活動、星體命名、星區體系和星象占驗等進行了解讀。[25]2007年,陳久金的《帝王的星占——中國星占揭秘》依據古代星占文獻,詳細介紹了恒星占、五星占、日占、月占、彗星占、客星占和流星占等七種星宿的星占方法和占例。[26]盧央在《中國古代星占學》中以陰陽五行為主線,對干支通說、北斗星占、恒星和分野、七曜和雜星占、式占通說五個專題進行了系統性的歸納與研究。[27]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漢代帛書《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等天文考古資料,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天文星占實物,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多數學者重點是考證其所反映的天文學成就及編撰年代,但少數學者也注意到其星占意義和價值。江曉原指出,“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占》,可稱迄今所知最早的行星星占學專著”[28]。謝采筏認為,“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五星占》(約成書于漢初)看來,星占術已與‘天人感應’思想有所交融”[29]。

另外,還有一些純粹是從星相占卜、吉兇預測的迷信角度來解說中國古代占星術的著作,如劉韶軍的《中華占星術》、劉文英的《星占與夢占》、北京大陸橋文化傳媒編著的《神秘占星術》等。

國外學者也注意到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星占特征。李約瑟先生指出,“中國古代國家宗教所具有的天文學性質,或者不如說是占星術性質”[2]44。英國學者魯惟一(Michael Loewe)在《漢代對彗星的看法》中指出,彗星的出現被“視作不祥之兆”,是對皇帝的一種警告。[30]美國學者班大為(David W.Pankenier)在《中國早期分野星占學的特征》中探討了決策星占學中分野星占學體系的面貌和星占學對應關系的發展歷史及宇宙論基礎,并描述了“這一體系的起源、本質特征和歷史發展”[31]。

日本學者池田知久在《中國科學與天文歷數學》中認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是指“預卜王朝和國家命運的占星術”,“就是國家占星術(Judical astrology)”[32]。橋本敬造的《中國占星術的世界》通過和西方古典天文學的比較,從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特色和占卜、五行等方面,較為全面解析了包括漢代在內的中國古代占星術世界。[33]

三、關于漢代星占學社會功能的研究

席澤宗院士較早地意識到中國古代天文星占的社會功能。1987年,他在《論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社會功能》一文中指出,“中國古代天文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它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都起著作用”[34]。1990年,臺灣學者張嘉鳳、黃一農在《天文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以漢丞相翟方進自殺為例》中以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丞相翟方進因“熒惑守心”而被迫自殺為例揭示出天文星占對漢代社會政治的影響。此后,黃一農先生又發表《中國星占學上最兇的天象——“熒惑守心”》《中國星占學上最吉的天象——“五星會聚”》《星占對中國古代戰爭的影響》等文章,通過扎實的個案研究,系統探討天文星占與中國古代政治或社會間的密切互動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社會天文學史”的觀點。[35]

1991年,張新野的《漢代日食觀及其對社會政治的影響》對漢代日食觀的主要內容及其哲學、政治和科技背景進行分析,重點論述了日食對漢代社會政治各方面的影響。[36]江曉原的《天學真源》一書認為,“天文”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正是今人所謂的‘星占學’。對譯的西文應該是astrology。歷代官史中諸《天文志》,皆是典型的星占學文獻”[37]3。他把中國古代天文學稱為“天學”,是一種純粹的“政治天文學”,并深入、系統地探討了“天學”與王權、政治運作、道德教化等方面的關系。1995年,吳青在《災異與漢代社會》中也論及星占學對漢代社會的特殊作用。[38]徐鳳先在《中國古代異常天象觀對社會影響的歷史嬗變》中通過梳理兩漢至明代帝王在異常天象之后所下的詔書,突出強調異常天象對漢代社會政治的影響,并指出,“兩漢是最重視異常天象的朝代,異常天象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39]。1996年,范家偉在《受禪與中興:魏蜀正統之爭與天象事驗》中指出,星占術和星占家成為“政治宣傳和服務的工具”,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魏蜀兩國為爭奪正統地位,爭相試圖從星占術和天象占驗上尋找合法的依據,“說明自己才是合乎天命、順天應人的統治者”[40]。2002年,陳江風的《天文與社會》作為大學素質教育叢書之一,對中國古代天文學所具有的星占學特質及文化內涵進行了細致的考察。[41]2011年,鈕衛星在《天文與人文》中繼承了江曉原先生的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天文’更像是星占學(astrology)”[42]2。該書第四章《中國古代天文學及其政治、社會和文化功能》從天人感應的角度論述了中國古代天文星占的社會政治功能。

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漢學家們更早地注意到中國古代天文星占所蘊含的社會功能及其濃厚的政治目的。李約瑟先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學第一分冊”中已提到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政治特征”,認為“中國天文學有一個基本特點,這就是它具有官方性質,并且同朝廷和官府有密切的關系”[2]39。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席文(Nathan Sivin)教授在1969年也談到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政治目的,認為其本質“差不多是為純政治目的服務的、實用而經驗的技藝”[43]。美國學者沃爾弗勒姆·埃伯哈德(Woltram Eberhard)在《中國漢代天文學及天文學家的政治職能》中重點探討了“天文學和占星術、天文學家或占星家與統治者和政府的關系如何”[44]5,探究了天文學和占星術在漢朝所起的政治作用,指出“中國天文學是以政治目的為導向”[44]21,日食、月食等異常天象“實際上預示著天道背后隱藏的政治意義而非科學意義”[44]20。英國學者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和魯惟一(Michael Loewe)在《劍橋中國秦漢史》第十二章《宗教和知識的文化背景》第六節“宇宙及其秩序”中介紹了漢代天文、星占、歷法和數術所達到的知識水平,其中也提到天文星占對兩漢王朝政治的重要作用。[45]651-655

1981年,日本學者影山輝國在《漢代的災異與政治——以宰相的災異責任為中心》中就異常天象對漢代社會政治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46]此外,新城新藏、小沢賢二、澤田多喜男、日原利國等也對星占術的有關理念及其對漢代社會政治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四、關于漢代星占學的文化功能及其作用的研究

司馬遷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47],這不僅是史學研究的最高追求,亦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星占學的終極目標。天文星占與文化各個領域都有十分深刻的復雜聯系,甚至可以說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軸心問題,中國文化的各種基本形式都離不開對天文之源的祖述。漢代作為星占學及其理論的成熟階段,該時期的思想文化、禮儀制度、社會風俗等無不深受其影響,這也成為學界探討的重要對象和內容。

1988年,陳江風在《天文與人文》中從集體表象、哲學意識、祭祀與民俗及天文與文學等方面探析了中國古代“獨異的天文文化觀”和其中深刻的文化學道理。[48]1989年,席澤宗院士在《天文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中指出,天文學又被稱為“歷象之學”,是沿著兩條路線前進的,“一條是制訂歷法,敬授人時”,一條是“觀測天象,預卜吉兇”。“歷象之學”在自然科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等學科領域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49]1992年,江曉原在《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中對星占學與漢代的人事吉兇、星占學與歷法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從文化學的角度闡述星占學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50]關增建在《中國古代星官命名與社會》中重點考察了古代星官命名所反映的“人世間的生活和信念”及古代天文學和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51]劉韶軍在《試論中國古代占星術及其文化涵義》中對占星術與漢代的學術文化、思維方式等文化含義進行了研究。[52]李龍生在《占星術》中對占星術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占星術與哲學、文學藝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22]

2006年,馮時在《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中結合考古學、文獻學和文字學資料對中國古代時空觀的形成、發展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與考述。[53]2010年,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焦海燕在其碩士論文《星占學與兩漢文化研究》中對星占學與兩漢時期的民俗、紀傳體史學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研究。[54]2013年,章啟群在《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一書中以占星學為視角勾勒出秦漢之際思想史的變遷及中國古代天文學向占星學轉折這一重大學術問題,并重點論述了兩漢經學與占星學之間的血緣關系。[55]

五、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星占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偽科學”,而是科學、非科學與社會屬性相互雜糅的混合物,在服務于當時社會的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理論基礎,并成為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積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和民族思維的形成。

綜上所述,有關星占學與中國古代社會關系的研究漸趨繁榮,不少成果都涉及星占學對漢代社會的影響這一問題,但更多地側重于天文現象本身及其政治意蘊,即局限于“天文學史”的內史范疇。而關于星占學對漢代社會的整體影響及互動作用的研究還微乎其微,或是個案研究,或是作為時代背景的點綴而一筆帶過,尚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

再者,研究者多為天文學史方面的學者,在多數研究成果中或多或少都帶有一定程度的西方中心論色彩,更多的是吸取古代天文星占中符合現代科學的部分,或者是側重于星占本身及其占卜意義,還有的將其視為封建迷信或“偽科學”而一筆抹殺。缺少從文化的角度、從漢代社會的實際出發,全面深入地探討天文星占在社會運作中的角色與作用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事實上,在天人感應思想極其泛濫的漢代社會,星占學及其理論體系是與社會文化的整體相互交織、相互融合的,具有顯著的社會功能和人文色彩。該時期的國家政治、思想文化、祭祀禮儀、社會生活乃至軍事決策,無不深受其影響。只有把星占學與時代特征和社會文化一并考察,才能透過神秘的表象揭示出深層的文化意義及價值。而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漢代星占學及其社會功能的研究遠遠不夠,基本上還是“未開墾的處女地”[37]8,研究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透過天文星占來影響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內容和突出特色,這一特色在兩漢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們非常有必要從歷史發展的實際出發,加強對星占學與漢代社會關系的研究,盡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正確詮釋星占學與天文學的關系及其在文化學上的重要意義,進而追尋中華文化的精神原點,更理性地認識星占學的本質特征及其與漢代社會內在的“感應”關系,加深對漢代社會的準確理解和整體把握,從而更好地認知中國文化的思維模式、心理特征和發展脈絡。

[參 考 文 獻]

[1]陳久金.中國占星術的特點[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14-22.

[2]〔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學第一分冊[M].《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小組,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3]中華書局編輯部.歷代天文律歷等志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5]北京天文臺.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6]潘鼐.中國恒星觀測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73-93.

[7]潘鼐.中國古天文圖錄[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8]莊威鳳.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的研究與應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9]朱文鑫.《史記·天官書》恒星圖考[M].上海:中華書局,1927.

[10]朱文鑫.歷代日食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27.

[11]邢綱,石云里.漢代日食記錄的可靠性分析——兼用日食對漢代歷法的精度進行校驗[J].中國科技史雜志,2005(2):107-121.

[12]劉次沅,馬莉萍.中國歷史日食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13]席澤宗.古新星新表[J].天文學報,1995(2):183-196.

[14]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01.

[15]張培瑜.我國對哈雷彗星的歷史記載[J].中國科技史雜志,1986(6):3-15.

[16]劉次沅.由南北朝以前171個月掩星記錄所得到的地球自轉長期變化[J].天體物理學報,1988(2):147-155.

[17]李勇,張培瑜,許邦信.中國古代正史31次日全(環)食記錄的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2):227-236.

[18]孫小淳.天文學史研究回顧與展望[M]//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天文學科發展報告2007—2008.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96.

[19]陳美東.中國科技學術史·天文學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0]張健.中國漢代記載的五星運動精度考察[J].天文學報,2010(2):184-197.

[21]劉韶軍.古代占星術注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2]李龍生.占星術[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23]江曉原.歷史上的星占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24]江曉原.中國星占學類型分析[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25]魯子健.中國歷史上的占星術[J].社會科學研究,1998(2):113-118.

[26]陳久金.帝王的星占——中國星占揭秘[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7]盧央.中國古代星占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8]江曉原.古代中國的行星星占學——天文學、形態學和社會學的初步考察[J].大自然探索,1991(1):107-114.

[29]謝采筏.從夢幻的現實到現實的夢幻——童謠“熒惑說”新探[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6):22-29.

[30]〔英〕魯惟一.漢代對彗星的看法[J].遠東古文物博物館通報,1980(52):1-31.

[31]〔美〕班大為.中國早期分野星占學的特征[M]//〔美〕班大為.中國上古史實揭秘——天文考古學研究.徐鳳先,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2]〔日〕池田知久.中國科學與天文歷數學[M]//〔日〕溝口雄三,〔日〕小島毅.中國的思維世界.孫歌,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03-104.

[33]〔日〕橋本敬造.中國占星術的世界[M].王仲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4]席澤宗.論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社會功能[M]//方勵之.科學史論集.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87:189-196.

[35]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6]張新野.漢代日食觀及其對社會政治的影響[J].青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3):15-21.

[37]江曉原.天學真原[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3.

[38]吳青.災異與漢代社會[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39-45.

[39]徐鳳先.中國古代異常天象觀對社會影響的歷史嬗變[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3):21-27.

[40]范家偉.受禪與中興:魏蜀正統之爭與天象事驗[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6):40-47.

[41]陳江風.天文與社會[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42]鈕衛星.天文與人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3]〔美〕SIVIN N.Cosmos and computation in early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J].T’oung Pao,1969(1):1-73.

[44]〔美〕沃爾弗勒姆·埃伯哈德.中國漢代天文學及天文學家的政治職能[M]//〔美〕費正清.中國的思想與制度.郭曉兵,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45]〔英〕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M].楊品泉,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46]〔日〕影山輝國.漢代的災異與政治——以宰相的災異責任為中心[J].史學雜志,1987(8).

[47](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735.

[48]陳江風.天文與人文[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49]席澤宗.天文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J].科學,1989(2):90-96.

[50]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1]關增建.中國古代星官命名與社會[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6):53-61.

[52]劉韶軍.試論中國古代占星術及其文化涵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2):59-64.

[53]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4]焦海燕.星占學與兩漢文化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55]章啟群.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Research Summary of Astrology and Society of Han Dynasty

ZHEN Jinzhong

(HistoryandCultureResearchInstituteofZhengzhouUniversityofAeronautics,Zhengzhou450015,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strology and the Han dynasty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achievements came into being. A new viewpoint to recognize more rationally the society of the Han dynasty is provided by the researches on the arrangement and scientific textual criticism about the records of astronomical phenomena in the Han dynasty, astrology and its theoretical system,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 of astrology, etc. Through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results, there are a lot of shortcomings, the depth and scope of study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Key words:astrology; society of Han dynasty; research summary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318(2016)02-0018-06

作者簡介:甄盡忠(1968-),男,河南封丘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史。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5YJA770023)

收稿日期:2015-12-21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培育途徑研究綜述
心理健康教師能力構成的研究綜述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2:24:03
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研究綜述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51:11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旅游學刊(2016年9期)2016-12-06 19:45:17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近五年農村征地糾紛問題研究綜述
小學課桌椅設計研究綜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3: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福利片|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无码内射在线|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1区|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视频6|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精品视频福利|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日韩天堂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女人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第一区在线|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国产黑丝一区|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女人天堂av免费| 欧美激情首页|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91国内在线视频| 午夜日b视频|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www精品久久| 99草精品视频| 黄色国产在线| 色九九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欧美久久网|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69av免费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