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月樓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
【文化哲學】
發展倫理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模式
景月樓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始終伴隨著社會的進程,在社會運行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人自身本是社會和自然的組成部分,又是整個發展過程的擔當者和承載者,那么,人的發展問題必然是與人和社會、人和自然在共同進步中所探討的現實性問題。在這里,始終強調發展過程中的作為主體的人的特殊性以及與自然界之間的互動性和協調性,認為發展倫理學的根本在于人類自身內在意識的覺醒和道德情懷的注入,在一定意義上使發展本身有了“實現人”的終極目標。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模式的提出就是針對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和發展危機,將人內在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情懷以一種積極的倫理方式對此問題作出的嘗試性解決。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倫理學
人本身是社會和自然的組成部分,又是整個發展過程的擔當者和承載者,而人的發展問題必然是與人和社會、人和自然在共同進步中所探討的現實性問題,關注人自身的發展即關注整個社會未來的發展問題。那么,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幾個發展階段的分析,可以看出人類對待自然界態度的轉變,即從起初的被動地受控于自然界到最后的主宰地位的獲得,直接影響了整個自然界的發展進程與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人類生存環境受到與人類迫害大自然速度相稱的極為嚴重的威脅。
社會發展的總體進程與發展質量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莫大的關聯,可以說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本身就能呈現出整個社會發展的態勢,人與自然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歷史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關系本身也是作為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的外在表現形式和手段。那么,從人與自然關系的幾個發展階段可以看出它作為“社會調節器”是怎樣對社會的整個發展進程起作用的,以及指出和表明現當代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對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的阻礙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威脅。
首先,從古老的原始社會一直到人類的自我意識覺醒以前,這時候人類自身完全是依賴于自然界的,甚至于完全沒有自我的獨立意識,更對其構不成危害與威脅。自然界作為主宰性的存在掌控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對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種敬畏和崇拜之感。人類在毫無自我意識的狀態中作為動物的本能存在著并且始終聽天由命,即順其自然的生存和勞作以及自然和社會都是原始性的存在。其次,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的進程和人類自身的進步,人類對于自然界來說始終是作為能動的社會主體和承擔者而存在的。與動物不同的是作為主體的人擁有獨特的社會屬性,能夠在長期的勞動過程和社會實踐過程中積累和形成認識,逐漸意識到人類自身的重要作用,即人類自身的作用于自然界而言是主動性的而不是被動的弱勢存在者。最后,到了當代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然到了瀕臨崩潰的階段。作為發展進程中幫助人類達到目的的科學技術手段,已經外在地作為另外一種“統治形式”而存在,就像馬克思在《手稿》中是這樣描述被操控著的人類的:“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1]恩格斯說到:“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取消了。”[2]每次人們不計后果地對自然界進行肆意蹂躪和濫加開采后,人們所獲得的不僅不是預期中的結果,反而是更大程度上的對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的破壞。
大自然的“理性”,是說自然本身的進化過程,即自然在發展過程中內在的規律性,符合自然界本身內在的“理性”。可以說,大自然的“理性”是生成人的“理性”的前提和基礎,因為整個人類意識與理性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不斷演化乃是在時代的不斷變遷中和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中逐漸形成的,而這一變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正是作為大自然的“理性”的外在呈現。也正是因為“理性”的這一自身生成和變化過程始終在不斷的進行著,以主動生成的方式迫使人類必須為了適應其變化而不斷的做出自我要求和改變,當然這種改變是作為積極意義上的對自我的更高追求,而這時適應大自然“理性”發展和要求的意識本身的覺悟作為人的“理性”的內在承擔者表現的恰如其分。
人自身的“合理性”即人在發展進程中符合人性的生存活動與發展進程,在這里不僅僅是指符合人想象的結果和目的,更強調符合人可以稱之為人的、不同于動物的有著道德和價值在其中的人之本性的目的性存在。在符合人與自然的“合理性” 發展中,我們一方面在以真正人的方式進行著對大自然“理性”本身的不斷超越和協調,即以作為人的內在價值尺度的自身“理性”對客觀自然界進行“合目的性”的改造。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在以符合自然界本身的內在規律的方式下,遵循著自然本身的內在“理性”進行改造。作為人類進行客觀物質活動場地的自然界和為人類不斷提供原材料的豐富的物質大廈,人類對自然殘忍的利用和毀滅的方式只是徒勞地不斷給自己添加更多的負擔而已,對待自然界我們必須以自身真誠的對待,以“朋友式”的互利互助。
發展倫理學要求人類必須改變對待自然的態度, 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要求人類無論從行為上還是從內在意識中都要進行徹底轉變,轉變以往的主宰性的態度,以自然界發展的程度調節人自身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更以人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給自然界以反饋和回報。“生態倫理學的形成和發展,是人類道德認識的一次重要升華,它改變了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 要求人類從過去一味強調‘戰勝自然’,轉變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大自然的征服者,轉變成為自然界的‘善良公民’,它把道德調節的范圍從人與人的關系,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倫理道德涵義更為豐富與完善。”[3]人和大自然的關系從主宰和被動轉變為與自然和諧共處,發展倫理學將人自身的道德和理性契入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中,無疑是對自然和人自身的尊重,也更加體現了作為現實的人的發展目的本身就是潛在發展中的人的未來,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發現和認識人類自己,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在實現人與自然“合理性”地“雙重發展”基礎上,怎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這種“和諧共生”的新的發展模式,即尊重自然以實現發展過程中的物質的豐富性、尊重人的內在價值尺度以帶動整體利益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實現發展的永恒性。以人和自然的“雙重發展”為發展的內在指向和最終歸宿,既是還給大自然一個原本屬于自身的真實自我,也是賦予人類一種倫理上復歸自我的澄明之態。以人為中心的全面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滿足了一切發展都是以實現人的發展為最終目標的理論和實踐要求。那么,如何促進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我們以什么為價值標準和最終尺度,這都是在采取措施和行動以前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
(一)尊重自然以實現發展過程中物質的豐富性
堅持以自然作為人和社會發展的物質性前提和基礎,是實現發展的本質要求。發展不是人在其主觀想象中進行的空談乃至假象,而是基于一定的前提和基礎進行的不斷地革新或創造,以實現人們主觀規劃的愿望和目的,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所需和所求。所以說,實現發展的首要要素本就是豐富的物質基礎,豐富的物質財富是一切創造活動的進行的現實基礎。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進行物質財富創造活動就是說必須在不危害和威脅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系統的條件下進行人類的物質創造活動,給予自然界以充分的恢復自身原有資源的能力,恢復自身活力的能力。這不僅是對自然界的尊重更是對人類自身的尊重,以致于使人類自身在尊重中獲得保護自然的能力,保護生態、環境不再遭受迫害的能力。
(二)尊重人的內在價值尺度以帶動整體利益的發展
發展倫理學得以持續和發展的內在根源就在于人類本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性以及內在的超越性,才得以構成了發展倫理學自身前進的動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與自然的共同進步,只有人和自然在和諧共處的基礎上共同進步,社會才會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繼而積極平穩的向前發展。所以,發揮人特有的內在價值尺度,衡量與建構人與自然界融洽相處的新模式,于我們當代社會來說是緊急且又迫切的任務。尊重人的內在價值尺度就是要以人始終要求超越自身的內在價值尺度以帶動整個社會環境,其中包括自然界的生態環境和人的生活世界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實現對社會整體利益的訴求。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實現發展的永恒性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既是實現發展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實現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最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說,實現發展的永恒性就是指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追求人與自然在和諧共處的基礎上的二者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目的。就像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那樣,只要涉及到發展的理論,最終的發展指向都是包含人自身的,即如何實現人的真正發展。發展倫理學就是對傳統倫理學的繼承和超越,是對傳統倫理學的理論出路在新的時代中的一種探索,它將倫理學的視野從人的身上、人與人的關系上擴大到人與自然、人與整個社會的關系上來。劉福森先生認為,發展倫理學:“全人類的利益高于一切,從這一點出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保護自然環境的義務和責任,這樣發展倫理學的倫理客體便從社會一直擴大到自然界,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了一種倫理關系,從而發展了傳統倫理學的基本倫理原則。”[4]
[1]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倫理學的催生機制和價值構建[J]. 滁州學院學報,2008.
[4]劉福森.發展倫理學:當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J].哲學動態,1995.
【責任編輯:劉亞男】
B82-09
A
1673-7725(2016)03-0177-03
2016-02-26
景月樓(1992-),女,陜西富平人,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