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婷(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
淺議語文教學與醫學生人文素養精神的培養
馬素婷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摘要:語文作為醫學類高職院校的一門文化基礎課程,不僅擁有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豐富資源,而且在教育形式上“潤物無聲”,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但在教學中應注意不可把語文課變成思想品德說教課,也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更不能忽略教師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醫學類高職院校;人文素養;語文教學
醫乃仁術,醫者仁心。醫學本源與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古往今來,無不把醫學視為仁慈之術,賦予醫學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內涵。醫學類高職院校作為醫學教育的特殊群體,既有醫學院校的基本特點和人才培養規律,同時又有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與普通醫學教育相比,醫學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往往過于重視“就業導向”。這種人才培養的功利主義思想,強調崗位知識“必需、夠用”,突出專業技能訓練,淡化人文素養教育,從而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人文素養。但丁曾說:“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很難用科技來彌補。”可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護工作者,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具有較高的人文修養。因此,醫學類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養教育勢在必行。
著名語文學家于漪曾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伴隨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滲透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語文作為醫學類高職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擁有實施人文素養教育豐富的資源和獨特優勢。因此,語文教師應積極發揮語文的人文素養教育功能。
1.1語文課程擁有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豐富資源
人文素養是人們關于人文知識、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素質和修養,是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1]。相較于醫學類高職院校其他人文課程,語文課程擁有豐富而獨特的人文素養教育資源。如《論語》《孟子》中“擇善而從”“身正令行”“言必信,行必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有助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滲透著堅韌不拔、甘于奉獻的美德教育;《水調歌頭》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現出曠達灑脫;聞一多的《紅燭》“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引導學生理解人生真正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是索取;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通過論述對待職業應該持有的責任心和興趣,幫助學生端正職業態度,培養敬業精神。《敬畏生命》指出“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高度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石縫間的生命》展示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從而錘煉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石縫間的生命那種倔強和崇高的品格,闡述了生命的內涵就是拼搏。語文課程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素養教育資源,是其發揮人文素養教育功能的基礎條件。
1.2語文教學“潤物無聲”,能夠潛移默化提高高職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生源質量的大幅度下滑,學生文化基礎差、學習能力低下、內在學習動機不足,使得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難度加大。同時,高職醫學生多處在青春發育后期,思想尚未成熟,行為相對幼稚,對人生、社會缺乏理解和認識,崇尚自由,反感約束,排斥單一的思想灌輸和道理說教。相較于其他人文修養課程,語文教材精選的均是古今中外優秀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人性。依托這些作品,能很快讓學生進入“美”的情景,在心靈深處樹立起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榜樣。這種不從正面切入而是曲徑通幽式的教育方式,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感受和領悟的空間,更易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這種“潤物無聲”的效果,是抽象空洞枯燥的說教和命令式的訓誡所達不到的。如《最后一片葉子》中,患了肺炎的瓊珊把窗外墻上的常春藤葉子作為生命的守托,看著葉子一片片飄落,她絕望地想,等最后一片葉子落下來,自己的生命也就去了。然而,同患肺炎的老畫家貝爾曼,在最后的那片葉子飄落的晚上,頂風冒雨為瓊珊畫上一片樹葉來偽裝成最后一片樹葉,給了瓊珊活下去的希望,使她戰勝了病魔……貝爾曼老人最終與世長辭了,只留下了他這“最后的杰作”——一片常春藤葉子。這片葉子像一位神醫,治愈了瓊珊的肺炎,給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又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貝爾曼老人善良的心靈,反射出偉大的舍己為人精神的光芒。學生讀完課文著實為瓊珊的命運緊張了一番,為蘇艾的友誼感嘆了一番,為貝爾曼的無私震撼了一番。學生體悟得越深,越能用人性的溫暖去撫慰病人,進而樹立責任意識。這樣的效果,往往是其他形式的人文素養教育難以企及的。
2.1不可把語文課變成思想品德說教課
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既要完成字、詞、語句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品讀、積累、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以提升人文素養。但是,如果篇篇課文、堂堂課都不顧字、詞、語句、修辭、語法的講解,過分注重挖掘作品思想內涵、人文精神,以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只會把語文課變成思想品德課,失去語文課原本的意義。
2.2不可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發揮語文課程的人文素養教育功能,不可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任何學科僅僅靠屈指可數的教學時數來圓滿完成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任務是不現實的。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的課外時間多是在網購、游戲、閑聊中度過,去圖書館看書學習者少之又少。如果語文教學增強互動性,讓學生成為主體,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優秀文學作品、參加社會實踐,通過“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深化對文學作品內涵的理解,日積月累,學生人文素養自然得到提升。
2.3不可忽視語文教師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
黑格爾曾說:“教師是學生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在學生心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典范,人們的楷模。”如果教師自身知識儲備不足,上課不是照搬教科書就是抄襲網上現成的資料,對文本的解讀難以超越參考資料甚至不如學生,這樣的課堂自然不受學生歡迎。所以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視野開闊、學識淵博、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人。只有這樣,其才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的精神內涵,感悟厚重的文化內涵,才能有效針對高職醫學生開展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之,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與發展,對醫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術能力已經成為醫學生不可或缺的職業素質。作為高職醫學院校重要的人文學科之一的語文課,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內容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愛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悲憫意識教育,使他們的精神境界、人文素養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恒.衛生學校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1.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9-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