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雪華
【摘要】 醫學英語,作為很多醫學院校公共英語學習的后續課程之一,是將英語與醫學專業結合起來,進而讓醫科學生不僅能夠獲取本專業的國內外的相關信息,而且對于未來把握國際醫學最新動態,進行國際醫學經驗學習和交流,以及對未來職業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醫學英語 詞匯特點 學習策略
隨之近幾年專門用途英語理論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作為醫學院校的學生大學英語,掌握與其專業相關的醫學英語,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和滿足社會需求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英語詞匯從構成,含義和使用上都與普通英語有著明顯的差異。
醫學英語術語主要來自希臘和拉丁語,希臘源術語占48.2%,拉丁源占38.3%,而英語源占12.2%[1]。由于拉丁源和希臘源的往往意思明確易懂,構詞比較固定,意義清晰,所以自古以來的醫學術語多半采用希臘源和拉丁源造詞。
并且隨著醫學的發展,如果在醫學上有新發現的疾病和癥狀等,其對應的新的醫學術語也常常是在希臘和拉丁語中尋找其復合詞的成分。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英語詞匯中的希拉詞素和拉丁語很多出現了英語化現象。如希臘源詞pharmaco一意指drug(藥),一rrhaphy意為sew(縫合術)等。多數的有關化學元素的拉丁語出現英語化現象,如aluminum(鋁)等。
再者,以一um結尾的全部抗生素和其他拉丁藥名去掉此結尾就為英語詞匯。如拉丁語為acidum,去掉um,則為英語詞匯。并且以um結尾的多數激素、堿、氯化物和鹵化物名等,去um加一e,也為英語詞匯,如atropinum--atropine(阿托品)。由此可見,醫學英語詞匯在構詞上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醫學英語詞匯由于醫學英語詞匯的特殊詞源,使其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普通英語。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普通詞匯,專門術語以及相關詞素的合成詞匯。
1.有些詞匯拼寫和讀音相通,意思卻不同。如:tender一詞在如下句子中的使用:
① By this time the meat should be extremely tender。(軟的,嫩的)
② Lymph nodes ale often enlarged but ale not tender。 (疼痛的,觸痛)再如:
英語中常見的詞匯angry:
③ The teacher is very angry at Toms behavior.(生氣的)
④ The wound grew increasingly angry.(腫痛發炎)
2. 英語中也有很多其獨立的詞匯,如:peritonitis(腹膜炎);asthma(哮喘);cholera(霍亂);insomnia(失眠)等。還包括很多縮寫詞,如IgA(免疫球蛋白A) ,R/Rp(處方)以及很多以發現者和開發者名字命名的疾病和藥品等。
3.醫學英語詞匯雖然數量多,拼寫復雜且詞義晦澀難懂,但一般來說,這些詞匯的組成和合成是有一定規律的。跟普通英語一樣,一般醫學英語詞匯的構成也包括詞根,詞綴(前后綴)和連接元音(combining vowel)等現象。
詞根又稱詞干,往往會體現單詞的基本含義,如cardi-(心),gastr-(胃),nephr-(腎),等。詞綴也可以表示單詞的不同詞性和用法。如hypotension表示血壓過低,hypertension則表示血壓過高。因為其中的“hypo-”表示“低”而“hyper-”則表示“高”。再如大多數醫學英語術語由復合性后綴如-graphy,-stomy,-scopic,-tripsy,-uria等構成,例如,ureterostomy(輸尿管造口術),ultrasonography(超聲檢查),等。連接元音多用“o”,有時也用“a”、“e”。如:“gastr+o+pathy--+gastropathy”(胃病)和“gastr+o+enter+itis--+gastroenteritis”(胃腸炎)等。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醫學生若能掌握相關的500個詞素,運用醫學術語詞素分析和詞素合成的方法,可以達到不查字典識別多數醫學術語的目標。
綜上可以看出,學習醫學英語詞匯首先在了解詞源的基礎上,善于總結大多數普通英語詞匯在醫學英語中的詞義變遷,掌握其特殊的醫學含義;同時要學會把相關醫學英語詞匯進行歸類學習記憶,如不同詞素組成的合成詞,縮略詞,特殊冠名術語等。
據統計,全球每年新增醫學英語詞匯超過1500多個,所以對于醫科學生來說,學好醫學英語的關鍵是在總結規律的同時,學會觸類旁通,經常在實踐中運用,鞏固所學,強化記憶。進而實現英語學習與醫學專業知識相結合,提高其未來的職業技能,滿足社會需求的目標。
參 考 文 獻
[1]李玉萍.醫學英語的詞匯及句法特征[J].蘭州醫學院學報,2001,
[2]張志鴻.醫學英語翻譯技巧[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
[3]王秀文.醫務英語翻譯[F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4]張銀河.醫學英語速記[M].北京:中國科技醫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