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要: 《品德與生活》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 課堂教學 生活化
目前,品德課教學效率低下,最終應歸結為知與行的嚴重脫節。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忽視了現實生活,使品德課脫離了生活實際,進入困境。新課標強調“課程是為了生活”,構建生活化的品德與生活(社會)教育,對師生關系、課程教材、教學活動進行意義重構,是深化品德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做有心的人學會觀察生活
教材中,有的主題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很近,但學生往往熟視無睹,或知道得很少。教學時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通過仔細觀察認識生活,擴大視野,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和觀察能力。如在講《金色的秋天》這一單元的主題時,我邀請班主任配合,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帶學生到森林公園、田野里觀察,并給學生布置觀察任務,要求他們回到教室后能說出秋天的樣子,畫一幅秋天的畫。明確了觀察任務后,學生們都能仔細觀察、細心感受秋天的變。回到了教室,他們一個個都顯得異常興奮,有的能口述一段百來字的秋天景象,還有的畫出了美麗的秋天。
2.帶領學生走入生活大課堂進行實效教學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的越充分、越細膩,感悟得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品德與社會課應當以社會為背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強調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課堂的組織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教師應有意識地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不斷體驗、領悟道德準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社會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為了生活并通過生活而進行的教育,教育與生活渾然一體。隨著專門化教育的出現,教育從現實的生活中分化出來,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而在學校中進行。正如杜威所說:“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我們要帶學生走進現實生活的“活”教材,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上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社會和人生。只有在學生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會受到真教育。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過程中深化道德認識。
3.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模擬現實生活提升品質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與文本對話。課本劇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融入文本之中,讓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經驗和體驗,并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參與辨析。另外,教師還可以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進行價值引導。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讓學生閱讀文本,加上學生已有的經驗,再現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身臨其境。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總是蘊涵著十分豐富的行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們觀察、體驗、探究,從而得出價值判斷。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學時空。
4.運用生活化教學評價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選用或綜合運用評價方式,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既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讓教學評價趨于生活化,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表現與反應,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充分的肯定、激勵和贊揚,重視符合學生實際并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形成性評價。運用多元的教學評價,既可采用達成水平評價,以學年及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基準,通過紙筆測驗、考試等方式進行評價,又可采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平日表現記錄、作品評價等方法,鼓勵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把教師單一的評價轉化為綜合性評價,鼓勵學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鑒,相互促進,讓學生真正變成評價與學習的主人。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掘取生活化的情境,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才能更好地使學生用從課堂上獲得的品德知識指導現實生活,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感悟、升華學到的本領,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有著生活的意韻,成為生活化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吳濟慧,蔡琴.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學案例的剖析[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06:160-162.
[2]麻智勇.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優勢探析[J].中國教師,2014,18:61-62.
[3]宋長梅.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育探析[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06:84.
[4]陳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化教學”初探[J].中國教師,2013,12:67-68.
[5]金建飛.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