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雙一流”建設方案公布。這個方案中,高校是主體,其既是方案的受益者,又是方案的主要執行者。然而,要完成方案中的具體任務,還得靠人才,也就是說,“雙一流”的核心動力,還是人才。高校的人才來源大致有兩種渠道,一是自己培養,二是從外引進。引進人才又分兩種,國內引進和海外引進。海外引進的又包括海歸人才和“洋人才”。
海歸人才其實一直是國內高校引進人才的主體,從“211”“985”邁開我國構建高等院校走入世界一流的步伐開始,到《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加強高水平大學建設,建成若干國際一流大學,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質量、多樣化的創新型人才”的任務,海歸人才的“戲份”越來越重,他們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回國發展更有優勢,發揮作用更大。在教育的頂層設計中,他們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近些年來,高校引進海歸人才的力度和成效有目共睹,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重點實驗室和教學研究基地負責人中具有海外經歷的均占比75%以上,他們的貢獻涉及到高校體制和機制改革創新、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人才引進與培養、社會服務、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在高校的海歸人才,特別是高層次海歸人才的“成績單”上,除了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名列榜首的當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以往墨守成規的各種管理制度。
此處只舉兩例。一是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推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教學和科研管理制度,實行國際通行的終審制度,推行“教授治學”和“行政服務于學術”,推進了科研、教學和人才工作機制的改革創新;二是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張東曉按照“質量控制”原則,采用國際通行的預聘制,即工學院與教員簽訂3-6年的合同,合同期滿前開始對其進行審核,不合格者將無法繼續留在學院,這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師的“鐵飯碗”。不僅如此,在北大工學院,無論是正教授、副教授,還是助理教授(講師)均可以獨立擔任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
還要對海外的留學生們說幾句。“雙一流”方案的最終目的,不在于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本身,而是劍指“高等教育強國”,即三步走的最后一步。何為高等教育強國,我認為有兩個硬性指標,一是要滿足自身的高等教育需求,二是能吸引大批的海外“朝圣者”來這里“取經修身”。充分滿足了這一內一外的需求,高水平科研成果、高質量人才,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等,都能水到渠成。
從這兩方面的需求來看,我們的確還差得很遠。高校和海歸,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空間就意味著機遇,“雙一流”方案的公布,預示著從國家到地方,將有一系列新的舉措和人才引進計劃陸續出臺,有意投身國家教育事業的海外學子,現在回來是個很好的時機。從國外取回“真經”,是一定派得上用場的。海歸人才的大規模參與,能更大地提升引擎功率,“雙一流”的車身方能跑出激情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