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德成
?
論鄧小平發展思想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啟示
申德成
摘要:鄧小平同志站在宏觀角度,基于對時代主題的把握,深入思考和探索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進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發展思想。鄧小平發展思想內涵豐富,曾引領當代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對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發展;小康社會;啟示
論及我國改革開放的開創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者,鄧小平當之無愧。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著眼于解決中國問題,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的思想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形成了獨有特色的鄧小平發展思想。今天重溫鄧小平的發展思想,對于我們堅定信心,砥礪奮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大意義。
從國際上來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是鄧小平發展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二戰后,經濟全球化凸顯,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把注意力放到經濟建設和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上。與此同時,世界兩大陣營出現了分化,新興國家和地區集團不斷崛起,國際局勢相對緩和,和平與合作、發展與進步,已成為時代的潮流。鄧小平敏銳地洞察到世界形勢的深刻變化。1985年3月4日,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鄧小平明確指出:“現在世界上存在兩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問題,一是和平問題,二是經濟問題,后面這個問題也可以說是發展問題”。
從國內形勢來看,鄧小平發展思想的形成基于對歷史經驗教訓的反思。他對歷史教訓進行了全面總結。正如恩格斯所言:“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1956年底,我國順利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也得以最終確立。
鄧小平發展思想是立足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發展思想,其建構框架主要有以下幾點:
1.哲學基礎
一方面,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強調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以前,我國搞革命獲得的勝利,是依靠實事求是;如今,我國要建設‘四個現代化’,還是要靠實事求是。”不管在什么時候,鄧小平都一直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正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矛盾的普遍聯系和普遍發展原理等一系列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出發,提出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發展鄉鎮企業、成立經濟特區等若干項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偉大決策。另一方面,鄧小平還十分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2.理論淵源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發展思想,是鄧小平發展思想形成的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社會需要是人類生產活動的出發點,沒有社會需要,就沒有社會發展和進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強調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內在一致性,把追求人的徹底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列寧認為,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的因素歸根到底要靠提高勞動生產率,他甚至提出要積極和大力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
3.基本內涵
鄧小平發展思想的基本內涵非常豐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長期以來我們對這個根本問題并沒有搞清楚,鄧小平認為我國已經取得很多條經驗教訓,搞清楚這個問題是最重要的一條。他明確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得到發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南方講話中,鄧小平針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性問題進行了一針見血的闡述,他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抓住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社會發展的基本內容,揭示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現了對美好愿景的追求。
(2)關于發展道路問題。他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只有依靠中國人的力量,中國的事情才能辦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在十二大中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需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同時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
(3)關于發展的階段問題。鄧小平提出,實現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而社會主義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要經歷漫長的時期。同時,鑒于中國的國情,中國的社會主義還有一個初級階段,即不發達階段。
(4)關于發展的動力問題。鄧小平提出,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而改革是完成這項任務的必由之路。他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旨在掃除阻礙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各種要素,使中國盡快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還指出,中國改革應該是全方位地,不僅包括經濟體制改革,還有政治體制改革,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也要持續推進。
(5)關于發展的步驟問題。鄧小平對中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提出了“三步走”戰略思想,“第一步是1981年-1990年,力爭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是1991年至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目前,中國人民已成功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標,正在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而奮斗。
(6)關于領導和依靠力量問題。鄧小平指出:“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
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靠發展。鄧小平發展思想曾經引領當代中國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其重要價值不容小覷。當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各種發展中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鄧小平發展思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具有重要借鑒和指導意義。
1.必須保持定力,堅持正確發展道路
事實一再證明,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強國之路、富國之路、民族復興之路。中國人民在親身實踐中深刻地意識到,只有這條道路才能順利解決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才能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
2.必須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發展理念
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敢發前人所未言,敢做前人未做事,善于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大膽創新,堪稱創新的典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習近平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創新發展理念增強發展動力。
3.必須深化改革,不斷破解發展難題
鄧小平領導和推動的改革,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面臨一系列迫切需要創造性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課題,如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同時,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等。改革越往后、越深入,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越多、難度越大、任務越艱巨,甚至直接觸及人的利益和權力格局。
4.必須分好“蛋糕”,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鄧小平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強調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作為檢驗改革成敗的標準之一,認為改革開放就是要給人民以最大的實惠和利益。原蘇聯共產黨之所以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改善民生,不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終被人民所拋棄。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01
作者單位:(中共玉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