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朱秀云, 張慧君, 李進步, 鄧道貴 (淮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
園藝專業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張亞楠, 朱秀云, 張慧君, 李進步, 鄧道貴(淮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針對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從教學材料更新、創新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幾方面探討如何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應用能力,為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全面綜合型園藝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改革;探索;實踐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Pest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Ornamental Plants
ZHANG Ya-nan,ZHU Xiu-yun,ZHANG Hui-jun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Anhui 23500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Pest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Ornamental Plants,how to effectively mobilize students’ interest in active learning and cultivate their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updat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applying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reating experiment,and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This research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gardening talents.
Key wordsPest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Ornamental Plants;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Practice
近年來,淮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園藝學專業在安徽省高校振興計劃、新專業建設等項目的資助下,逐步發展完善。為適應當前國家人才培養的策略[1],學校將培養出具有園藝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并能從事與園藝有關的技術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復合型專門人才作為學士階段的重要培養目標。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是園藝專業課程之一,該課程的設置符合園藝專業的特色,即知識面廣、實踐性強、應用性突出。筆者在實際的教學及與其他相關教師的交流討論中,發現多數學生認為單純的課堂理論講授枯燥乏味,興趣不濃,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當然更難以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園藝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因此,為了適應園藝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并最終提高學生對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筆者結合當前觀賞植物的實際生產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為中心,對該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將生產實際和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過程中,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病蟲害防治的相關開放性實驗,完善課程的評價體系等。
1規范并不斷更新教學材料
由于高校的培養側重點及地域的差異,所以相同課程會有不同內容架構的教材以供選擇。針對園藝專業的培養目的,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病蟲害防治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應用方法,因此需要選擇合適并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教材。筆者統計發現,國內各高校使用較多的教材為《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費顯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武三安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園林植物保護》(第2版)(張隨榜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園林植物保護》(李傳仁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觀賞植物保護學》(魏艷敏,王進忠主編,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眾多版本的教材說明園藝植物保護學正逐步得到相關高校部門的重視,但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知識點陳舊、內容重復、無法代表地域特色等問題。另外,目前僅有一本編寫于6年前的《觀賞植物保護學》供《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選用,且這本教材難以體現出安徽省的地域特色,無法與該領域的科研進展相協調。
鑒于此,筆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除參考上述教材外,一方面積極引入能夠體現安徽省地域特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如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在校園、市區內采集危害花卉、行道樹的病蟲害,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提供一兩種防治方法并進行實際操作、觀察和記錄。這不僅體現了該課程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特點,還提高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融入自身及該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以保證學生獲取最新知識。比如,筆者通過對淮北油菜花重要害蟲——大猿葉甲、小長蝽的嗅覺通訊機制開展研究,發現了眾多可以用于防治的靶標基因,而開發基于分子生物學的害蟲綠色防治新手段又是當前國內外的研究熱點領域,因此在課堂講解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學生的聽課興趣明顯高漲,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創新實用的教學方法
2.1以學生為中心,多種教學方法協調運用當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已被國內各高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認可使用,該理論既要求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成為學習的主體,又強調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起到重要的溝通和引導作用[2]。筆者在實際教學時主張貫徹該理論的核心指導思想,并以“為學生服務”為教學出發點,積極營造出“愿意學、樂于學”的學習氛圍。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傳統教學手段與多樣化的現代媒體技術的協調配合已越來越多地用于高校教學過程中,如講解刺吸式害蟲危害花卉葉片或者捕食性天敵獵捕害蟲的內容時,就需要借助高清視頻錄像設備、投影儀、PPT課件等的輔助,才能讓學生對這些內容有感性的認識。此外,由于課程涉及病害和蟲害兩塊內容,以及不同學生的知識儲備有所差異,所以在講解不同知識點的時候,還要選擇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傳統教學法與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新教學方法相互配合應用[3]。在觀賞植物病蟲害基礎知識部分的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課堂提問和啟發式講授的方式,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掌握基本的病蟲害生物學特征;在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部分的教學中,主要通過討論式和探究式的講授方式,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協作、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強化現場教學,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觀賞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狀況同其他植物類似,即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時效性。因此,根據本課程的內容設置特點,適時有效地開展現場教學更易于直接清楚地呈現新知識,同時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將新知識從感性認知過渡到理性理解。如在學習危害觀賞植物病蟲害的種類特征、識別和危害癥狀時,筆者發現單純地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理論知識講授,多數學生表示難以理解重要知識點,即使能夠記住一些,也難以維持較長時間。因此,理論聯系實際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本地的地域特點,筆者將現場教學安排在校園和當地花木基地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菊花白粉病、月季黑斑病、瓜葉菊黃萎病等盛發時,指導學生采集相應標本,觀察危害癥狀并調查危害程度,以增強學生對不同病原的認知;在觀賞植物害蟲高發期,安排學生采集相關的害蟲并制作成標本,如危害菊花的蚜蟲、紅蜘蛛,危害月季的葉蜂、介殼蟲等。這一教學方式的另一優點是,學生即時采集制作的標本新鮮、真實,相關特征清晰可見,易于觀察和學習。將教學設置在教室之外的現場教學使理論知識走出教室,從而使學生可以現場觀察、學習、交流,并在掌握新知識、新方法的同時,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2.3參加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學校和學院近年按照國家以及安徽省的相關政策,不斷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式,利用一切條件培養全面綜合性人才。開放性實驗、大學生科研創新訓練等項目的開展為學院本科生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畢業論文質量不斷提升,考研復試實驗操作項目表現突出。因此,科研訓練是培養學生的重要輔助力量。為此,筆者在該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研活動,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科研素養,最終使學生通過切實的科研訓練加深對課程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激發探索未知知識的激情。科研訓練的方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探索式引導,如油菜花害蟲-大猿葉甲、菊花害蟲-蚜蟲等是如何準確搜尋寄主植物,寄主植物受到危害后是否會產生相應的抵抗反應,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指導學生利用行為學、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等方法去尋找答案,并初步了解一些前沿性的科學問題;最后通過課堂討論的形式,讓大家對這一科學問題各抒己見,并闡述其與害蟲防治的關系。
3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
課程考核一方面能夠檢驗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的領悟和掌握能力。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將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能真實有效地反映教學效果[4]。但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僅僅依靠期末百分制(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70%)的評價形式難以真實反映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興趣。為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首要目標設置了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包括3個能力的考核:基本理論知識學習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創新探索能力。學生最終的課程成績分值將由兩部分組成:70%(3個考核)+30%(平時成績),即由基礎理論作業、現場教學表現、課堂問題回答及討論、期末考試成績和考勤按一定的比例綜合評定。這種知識和能力并重的評價方式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學習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理論概念,而是要能夠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4結語
當前,“品質安全、環境友好”作為評價觀賞植物、農作物等植物型產品的指標之一已被廣泛采用。要做到觀賞植物的綠色無公害生產就必須重視學習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特征及相應的綠色防控手段。因此,在園藝專業中開展《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的教學是培養高素質園藝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該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與時俱進地優化教學內容,多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確保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園藝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志萍,陳力,吳俊平.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6):1867-1868.
[2] 李明,賀一松,楊歡,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五項教育工程”[J].高等農業教育,2002(2):34 -37.
[3] 王桂清.改革教學方法適應時代要求[J].森林病蟲通訊,2000(2):37 -39.
[4] 韋春義.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森林保護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5):57-59.
中圖分類號S-01;G 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6-337-02
收稿日期2016-01-24
作者簡介張亞楠(1984- ),男,安徽碭山人,講師,博士,從事昆蟲學教學與科研工作。
基金項目淮北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126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