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楠
?
新媒體語境下省級衛(wèi)視新聞節(jié)目現狀及前景解讀——以東南衛(wèi)視為例
□張楠楠
摘要:新媒體分流了省級衛(wèi)視的部分受眾,也對其傳播內容、形式等產生了較大影響。本文以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東南衛(wèi)視為觀察對象,分析其在新媒體格局下,新聞節(jié)目的現狀以及當前與新媒體融合的方式,并給未來的發(fā)展提出相關策略:窄化新聞受眾,多形式呈現新聞內容;高效利用新媒體資源;打造品牌,提升新聞欄目影響力。
關鍵詞:新媒體;東南衛(wèi)視;新聞;品牌戰(zhàn)略
在技術的推動下,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給既有的傳播工具帶來極大沖擊,傳播內容、渠道、方式等都發(fā)生改變。對于電視受眾來說,新媒體帶來的沖擊首先表現為信息接收習慣的改變。在省級衛(wèi)視占據重要地位的新聞節(jié)目受到的沖擊更是明顯,擁抱新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是其延續(xù)生命力的不二選擇。央視索福瑞2014年電視收視市場報告顯示,盡管電視人均收視時長和觀眾平均到達率都有所下降,但電視劇、新聞以及綜藝總收視量占到了所有節(jié)目收視量的56.5%,這也意味著省級衛(wèi)視的新聞節(jié)目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
(一)新媒體分流了受眾
傳統(tǒng)媒介格局中,電視是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分流了大部分年輕受眾。2015上半年CSM媒介研究所的收視調查數據顯示,從2010年開始,人均電視收視時長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到2014年該數據降至162分鐘,通過電視機收看電視節(jié)目也不再是唯一方式,電腦、手機等收視終端成為受眾的重要選擇。2014年收視數據表明,通過電腦收看電視節(jié)目的觀眾比例達到46.61%,使用手機收看過電視節(jié)目的觀眾比例為21.61%。從收視內容分析,這些受眾通過新媒體收看電視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一般是通過直播或者點播的方式選擇特定的新聞節(jié)目或者綜藝節(jié)目收看。
(二)新媒體沖擊電視新聞傳播內容、形式
這種沖擊首先表現在時效性上,新聞尤其是重大新聞的競爭首先表現在時效性上,盡管重大新聞事件發(fā)生后,省級衛(wèi)視能夠做到直播,與事件發(fā)生同步,但對傳播技術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新媒體的新聞信息的制作和發(fā)送則更迅捷,縱觀近年來新聞事件的傳播軌跡,基本上遵循新媒體(客戶端)第一時間發(fā)布文字報道,電視媒體再跟進的方式。另外,新媒體語境下,人人都是傳播者,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海量傳播新聞信息;在時間延續(xù)上,可以做到24小時無死角,這一點是電視媒體望塵莫及的。在內容方面,省級衛(wèi)視新聞欄目因受到播出時長的限制,在既有時間內傳遞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新媒體依附其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將新聞事件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進行全方位融合,并且以超文本的方式鏈接更多的內容,使得信息的呈現更加立體。
(三)新媒體提升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消化處理能力
從收視心理方面分析,受眾接收新聞信息的目的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單純獲取信息,以期通過電視媒體建立跟外界的互聯互通,這部分受眾側重于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另一方面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加深對某一特定內容的了解,他們不僅僅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更想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會有什么影響,對信息的分析利用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省級衛(wèi)視的新聞在欄目設置和功能定位不難看出,時政類新聞側重于宣教,如果要有深度分析,那就是對欄目時長及新聞的呈現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即使做到深度分析,但如果傳播方式不夠新穎,也容易讓受眾產生收視疲勞。而新媒體諸如門戶網站,因其靈活的組合方式和傳播方式,不僅可以對新聞事件由表及里都做較具體的闡述,而且在呈現形式上更為豐富,如快訊傳遞最新消息,圖文或者專家解讀補充進一步信息等,更契合受眾的心理需求,效果自然也會比較好。
表一 東南衛(wèi)視當前主要新聞欄目設置情況
(一)一定數量的新聞欄目,內容以時政為主,新聞策劃量少
從表一可以看出,在時間分布上,東南衛(wèi)視新聞欄目覆蓋面較廣,早中晚及深夜都有新聞欄目,總時長不到兩小時。內容方面以時政新聞、亞時政新聞,及對臺新聞為主,沒有專門的民生新聞欄目,民生新聞散落在各個新聞欄目中。從新聞策劃方面來看,新聞策劃的量比較少,即使有也以常規(guī)策劃為主,缺乏類似湖南衛(wèi)視新聞聯播《絕對忠誠》《縣委大院》之類的高品質策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聞策劃人員的缺乏。
(二)與新媒體的融合形式大于內容,互動性欠缺
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省級衛(wèi)視最先采取的是臺網融合,把衛(wèi)視節(jié)目放在官網直播或是點播。通過檢索東南衛(wèi)視的官網海博TV(福建網絡廣播電視臺),不難發(fā)現,網絡實現了與電視媒體的同步播出。但是往期的新聞節(jié)目沒有專門區(qū)域,只有網站推薦的新聞視頻。互動性方面,形式單一,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的情況。如網站設置有我要爆料專區(qū),內含視頻爆料與圖文爆料區(qū),但從爆料內容來看,最新的爆料都是在5個月之前,說明該設置缺乏對受眾的吸引力。除此之外,還設有投票區(qū)域,但參與人數不多,如“雙十一”調查:購物影響papapa嗎?參與人數僅為87人。各新聞欄目都設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如《福建衛(wèi)視新聞》的聯播君,內容版塊包括往期精華、官方微博、海博TV三個部分,沒有互動通道,主要還是以單向推送新聞為主,其新聞選題真正源于微信爆料的極少。福建廣播電視新聞中心的官方微博,盡管粉絲有8萬左右,但信息的轉發(fā)數量及評論量都較少。
(一)窄化新聞受眾,多形式呈現新聞內容
省級衛(wèi)視新聞因其與生俱來的主流權威性,在政界商界受眾中,占有較高位置。從省級衛(wèi)視新聞時段來看,從早間的新聞回顧,到午間新聞,再到本省新聞聯播等,時政新聞占據了內容的絕大多數;從細分受眾角度來看,這些新聞內容符合受眾窄化的要求,但是在呈現方式上,要改變單一的播報方式,如湖南衛(wèi)視新聞聯播策劃的《絕對忠誠》《直播惹巴拉》等,從片頭制作到拍攝方式,從出鏡方式到新聞解讀等,幾乎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對受眾的吸引力十足。
(二)高效利用新媒體資源
新媒體工具海量的信息優(yōu)勢對于衛(wèi)視新聞來說盡管構成沖擊,但也意味著拓展了衛(wèi)視新聞發(fā)展的空間。首先,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優(yōu)勢,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從微博、微信等互動渠道中,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其次,衛(wèi)視新聞可以利用新媒體資源,完善新聞事實。如在報道涉及公眾知曉度廣、參與熱度高的公共事件的時候,可以引用微信微博上的公眾留言等,或補充新聞事實或借第三方進行評論。在播出平臺方面,利用微博、微信、網站等,外延播出渠道,提高新聞的使用效率。
(三)打造品牌,提升新聞欄目影響力
在激烈的電視新聞競爭市場里,有個性的新聞欄目更容易脫穎而出,成為受眾追逐的對象。從當前東南衛(wèi)視新聞欄目的時間分布上不難發(fā)現,盡管早中晚深夜都有新聞欄目布局,但個性化因素不明顯。如《早安福建》,作為晨間新聞節(jié)目,播報方式就和早晨受眾的碎片化收視狀態(tài)有較大出入。湖南衛(wèi)視晨間新聞節(jié)目《播報多看點》的主持人、演播廳設置,播報方式,內容選擇等都有自己的個性,與其他新聞欄目形成了互補。福建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對臺新聞豐富是天然的優(yōu)勢,《海峽午報》《海峽新干線》等新聞欄目盡管有個性化的名字,也有一定的品牌效益,但個性化的內容表達還沒有形成,如果能夠在新聞的解讀、新聞策劃、演播室表現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欄目會釋放更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紹富.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電視新聞傳播如何走出困局[J].新聞界,2010(3)
2.朱佑龍.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中國廣播新聞發(fā)展困境與突破[D].鄭州大學,2013
(作者單位: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