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亞麗 魏紀東
摘 要: 通過探究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對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實施積極的引導,有助于學習者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的增強,有利于學習者自主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從而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本文采用理論研究結合教學實踐的方法,探討如何將外語動機激發策略理論運用于信息化大學外語課堂教學情境教學的實踐,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動機,進一步深化外語教學改革。
關鍵詞: 多媒體 大學英語 學習動機
1.引言
隨著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運用和普及。在這種條件下,大學教育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要大力開展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除了網絡教學手段本身的優化及大學教師教學技術手段的提高外,如何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激發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已成為大學英語改革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研究現狀
Dornyei提出了動機策略的定義,認為為了促進學習者達到積極性效果而有意識地采取的動機行為的目的在于激發、強化、保持學習者的動機,防止其受到其他競爭性行為的影響和削弱。Gardner和Lambert把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或“歸附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以區分學習者為達到和本族語使用者進行交際與交流而進行第二語言習得的愿望和學習者出于某種目的或實際需要而掌握某—第二語言習得的愿望。根據學習者本身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學習欲望等內在因素和影響學習的環境等外來因素的區別,Crooks和Schmidt把動機分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兩種。Strong和Savignon通過實驗調查得出成就感與動機聯系緊密的結論,這種動機被稱為結果型動機或成就型動機。
近年來,國內研究者開始關注動機教學策略的課堂使用效果。徐智鑫和馮新華通過對376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表明融入型動機、情境態度和工具型動機導向對學習動機有直接影響。季明雨就英語教師對學習動機策略的看法和他們在教學中對動機策略的運用進行了調查,認為大學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有效地運用動機策略激勵學生,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劉蕾蕾認為只有解決學習動機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能力。阮先鳳和陳春燕的結論是:有效的課堂要把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結合起來看,給學生創造適宜的語言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使課堂語言學習充滿樂趣。
3.理論基礎
作為學習者內部促進自身從事學習活動的一種驅動過程,學習動機能夠激發、維持、制止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需要學生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方面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把學習變成主動、積極、獨立地進行自身知識構建的過程(朱鄭州,2006)。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提出了學習動機的歸因理論,他認為人們在分析成功失敗時往往把原因歸結為: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和運氣好壞。其中,能力和努力屬于內部因素,任務難度和運氣屬于外部因素。學習者把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決定了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學習者把學習成功歸因于能力,而把學習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就容易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即使學習失敗,也不會產生消極影響。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1986年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指的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項活動所具備的能力的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學習者表現出更高水平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成就動機,并且自我效能水平感和學習者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習者受益于自身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成就動機,能夠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隨著對動機理論進行更細致深入的研究,成就目標理論的出現,也就是目標定位理論的出現,將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結合在一起解釋個體的成就意圖,反映個體對成就情境的認知傾向。根據成就目標理論,成就目標不僅是簡單具體的目標,而且包含有關目的、能力、成功、努力和標準的觀念(Weiner 1979)。目標的設定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生的目標是掌握知識、學習技能,那么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推動作用更大;而展示自己能力、獲得別人贊許的目標設定對個體的學習推動作用就會相對較小。
4.大學英語網絡課堂的學習動機策略
在信息化的大學英語學習環境下,英語學習者在置身于海量信息、相對陌生的學習媒介及開放性的學習環境的同時,學習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一定的干擾,從而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增強教學效果,通常采用電子課件、學習平臺等多種多媒體與傳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除了教學設備和方法的提升外,大學英語教師還要充分利用豐富多樣的網絡資源,在教學內容上增添實用性強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開拓教學資源,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選擇接收適合的教學內容,開展學生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既給學習者提供了學習的便利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散學習者注意力的可能性。因此,應根據學習動機的理論基礎,加強對學習者學習策略的提高。
4.1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習者的自信心更強,有能力應對不同的課業任務,并且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因此,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培養學生使用更多有效的學習策略,增強學習的有效性,從而強化學習效果。首先,學習者對學習速度的認識會影響學習者對學習策略的選擇和使用。如果學習者在真正掌握學習內容之前就過早地認為自己已經學會,那么當學習者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迅速放棄,感到無助。如果學習者認為學習是一個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那么他們學習的時候會采用各種學習策略,不斷學習,直至自己真正掌握學習內容(Kardash & Howell 2000)。另外,學習者對學習能力的看法不同對學習者的努力程度和學習效果有影響。如果學習者認為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遺傳決定的,那么他們就會傾向于選擇那些較為容易且成功幾率較大的學習任務,而面對復雜較難的學習任務時,就會較容易放棄。相反,如果學習者認為學習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獲得并且是可以受自己控制的,他們將會選擇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并且持續努力直至成功(Schommer 1994)。
4.2加強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雙重培養
在多媒體網絡大學英語的課堂中,大學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習者的融合型學習動機和內在動機,還要激發工具型動機和外在動機。部分大學英語學習者是在沒有真正認識到英語學習重要性的情況下被動地展開學習的,因此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還有部分學習者完全憑借自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自由地展開學習,不在乎學習效果。因此,大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民俗文化、電影歌曲等,培養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激發內在學習動機。另外,還可以根據英語在學業成績中的比重及在今后深造或者工作中的用處,增強學習者的外在學習動機。之后及時對學習者取得的成績進行評價,鞏固對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激發。
4.3引導學生注重學習策略的使用
面對海量網絡資源,作為肩負著學習任務的大學英語學習者來說,尤其是首次交出網絡學習的學習者來說,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狀況并提高學習質量。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學習策略的培養應該和學習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學會選擇并使用學習策略。在大學英語網絡課堂中,學習策略的培養可以分為以下三步:一是將策略性的知識如單詞語法等內容以命題網絡的形式把它們納入個體學習架構中,使學生了解相關的學習內容。二是引導學生應用有關的策略性知識,與此相應的學習策略支配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性的內容逐漸被轉化吸收。三是加強學習策略的使用和驗證,使學習策略完全支配學習者的學習,并且學習者成為學習策略的熟練使用者。另外,還要將學習策略和學習效果結合起來,促進學習策略的內化,使學習者把學習策略轉化為認知結構的一部分。
5.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教師應不斷地改革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完善教學評價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與特點,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運用各種動機激發策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關注激發策略的有效性,促進個性化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理論研究結合教學實踐的方法,探討如何將外語動機激發策略理論運用于信息化大學外語課堂教學情境教學的實踐,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動機,進一步深化外語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朱鄭州,等.影響網絡學習質量的因素與網絡學習質量的提高[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6,6:13-16.
[2]Weiner B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ey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9.
[3]Kardash, C. M., & Howell, K. L. (2000). Effects of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topic-specific beliefs on undergraduates cognitive and strategic processing of dual-positional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 524-535.
[4]Schommer, M. (1994). An emerging conceptualization of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their role in learning. In R. Garner & P. A. Alexander(Eds.), Beliefs about text and instruction with text. (pp. 25-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本論文系河南省社科聯項目SKL-2015-1305、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校級項目2015JGYB4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