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儀超
摘 要:該文介紹了松陽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現狀,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際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監管;現狀;對策;松陽縣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5-07-02
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關系著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樣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級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越來越重視,社會對食用農產品安全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消費者質量安全,已成為當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松陽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一手抓制度,一手抓隊伍,農產品生產漸趨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多年來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1 松陽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
1.1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逐步健全 一是質量標準體系日趨完善。圍繞基地建設、生產加工、產品流通等環節,強化技術規范,實行基地建設規模化、產地環境無害化、生產加工規范化、產品流通標準化、質量管理制度化、生產經營產業化,建立和完善了質量標準體系。二是機構健全,人員到位。單獨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人員3人,主要行使生產環節的各項監管職能。檢測工作由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負責。該中心成立于2003年5月,總投資近1 500萬元,實驗室面積750m2;現擁有氣相-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儀等大型檢測儀器10余臺。現有專業技術人員9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4人;研究生3人、本科學歷5人。各鄉鎮、街道也都配備了1~2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建有農殘速測室,定期為農業生產主體和群眾提供免費速測服務。三是監管責任到位。出臺了《松陽縣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制》,落實農產品安全“一崗雙責”制,下發了《鄉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工作職責》,把監管責任落到實處。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強 一是重抓產品監測。對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時段經常性開展監管,排查風險隱患。近3a來,縣級定量監測(生產環節的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均達到200批次以上,2015年全縣每個鄉鎮速測達到200批次以上,基本涵蓋所有正常生產的主體,并實現市級以上農業生產主體全覆蓋。二是強化專項整治。結合肉品安全“百日會戰”行動、“綠劍”執法行動,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共檢查生產經營企業510家次,出動執法人員780人次,查處問題21起。三是加強日常巡查。加強當地主要農產品的基地巡查工作,重點抓好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落實,包括生產管理制度、質量追溯制度、生產記錄等。
1.3 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穩中向好 從近年農產品質量監測結果可知,全縣農產品合格率均達到98%以上,且呈現出穩中向好的勢頭,多年來均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2015年度抽取種植業各類樣品262批次,經檢測260個批次合格,合格率為99.2%,配合省、市級抽檢133批次,經檢測131個批次合格,合格率為98.5%。均未檢出禁限用農藥和高毒農藥超標。
1.4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日趨完善 2015年,根據省市文件精神,縣制定并下發了《松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通知》,文件要求將所有市級以上生產主體納入省、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截止目前,全縣已完成可追溯點43家。作為擁有“中國綠茶第一市”、“中國茶產業發展示范縣”等諸多榮譽的茶產業大縣,茶葉質量安全自然是松陽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中之重,2012年,松陽縣創新推出了“茶葉交易IC卡”,建立起了茶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茶商賣茶實行“實名制”。通過錄入、查詢、統計等功能可以詳細的了解到經營主體的全部信息,市場監管部門通過樣品質量檢測,能直接找到“問題茶”的出處,給經營主體信用狀況進行等級評定,有效避免了劣質茶流入市場造成的“低質低價”惡性競爭,茶葉質量安全整體水平和質量控制能力進一步提升。
1.5 農業投入品市場秩序良好 歷年來,縣農業行政執法大隊堅持以“綠劍”行動統攬執法工作,深入推進“3+X”行動,開展好春季、秋季和保安全三大集中行動,做到執法檢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重點區域、重點市場、主要品種全覆蓋。強化投入品質量監督抽檢。突出問題導向,繼續加大添加隱性成分投入品的抽檢和整治力度,注重“檢打聯動”,加強事件處理,嚴格依法處罰。通過努力,全縣農資經營秩序良好,違法事件逐年下降。
2 松陽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有待提高 目前本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以50歲以上勞動力為主,文化素質偏低,知識儲備不足,導致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問題突出。部分生產者的安全意識淡薄,如在防治病蟲時有隨意提高藥劑濃度、藥水隨意搭配及比例不當、噴藥后未達到農藥安全間隔期便采摘上市等。
2.2 農資生產和銷售市場存在漏洞 農資生產銷售體系復雜,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懲處力度偏輕,違法成本偏低,導致生產、出售有毒有害農產品,生產、出售國家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農用飼料、農藥、添加劑、催生素、除草劑等農業投入品等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直接威脅。
2.3 機構人員、工作經費不足 農業局監管科雖然有3人,但由于科室承擔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基地巡查與監管、三品認證與管理、鄉鎮監管工作指導等多項職能,力量仍顯單薄。鄉鎮“三位一體”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監管人員身兼數職、待遇偏低、流動性大,工作經費不足,制約了監管工作的開展。
2.4 生產主體多管理不規范 由于縣域內多數生產主體規模小、實力弱,很多仍處于發展初期,生產管理大都較粗放。以合作社為例,全縣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00多家,普遍存在生產記錄不健全的情況,部分合作社對社員的生產過程幾乎沒有監督和管理,形同虛設,特別是一些山區農業主體受自然條件制約,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不能及時掌握各成員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情況,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3 對策與建議
3.1 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質量安全意識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實現要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政府的監管僅僅是外在的約束,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自我約束才是決定因素,同時,消費者質量安全意識的提高也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介紹果蔬農藥殘留對人體的危害,及時向社會傳遞信息,營造全社會關注、全民監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良好氛圍。
3.2 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 標準化生產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要根據農業部有關標準,制定符合松陽縣生產特點的主要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逐步建立健全松陽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將標準化技術轉化成簡易操作卡、操作流程圖,采取辦學習培訓班,建標示牌等形式開展農業標準化宣傳和培訓,推廣病蟲害無害化防治、科學施肥等技術,引導農業企業和農民推進標準化生產,普及標準化知識和技術。同時要加大推進農產品“三品認證”,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
3.3 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 一方面可以采取宣傳教育、示范引導、行業自律、檢查監督等措施,在各類農產品生產經營組織中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另一方面,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等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掛牌銷售制度,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進行公示,標明農產品品名、產地、質量安全等內容,對存在問題的農產品按規定列入“黑名單”的要納入誠信體系予以懲戒,承擔相應的責任。
3.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現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的培訓學習,使他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法律法規、工作內容、規范要求有更高的認識和理解,加強專業技術的培訓,使他們能熟練掌握技能。二是要針對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才缺乏的現狀,積極引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業的高級人才,以整體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的素質。
3.5 建立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考核機制,嚴格責任追究 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納入鄉鎮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并逐年提高考核權重,主要考核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組織保障,專職監管人員、經費及農產品快速檢測設備落實到位情況,鄉鎮農產品快速檢測室的運行和管理情況,農產品抽檢范圍、數量和頻率,全年農產品定量、快速檢測任務完成情況等。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失職瀆職、徇私枉法涉嫌犯罪的,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適用刑法有關規定,嚴肅追究相關人員法律責任。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實行一票否決制。
參考文獻
[1]陳曉華.2014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成效及2015年重點任務[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1):3-8.
[2]錢永忠,王芳,高山等.新時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探討[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0(1):13-15.
[3]張德忠,陳剛,楊力等.重慶市南川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3):66-69.
[4]程楠,崔野韓,周云龍等.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情況調查與思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1):12-14.
[5]馬愛國.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幾個關鍵問題分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2):8-10.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