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文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
?
失地農民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意愿及其影響因素
甘建文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
摘要在農村推廣居家養老服務券是解決日益凸顯的失地農民養老問題的可行路徑之一。為推廣居家養老服務券找到基層民意信息,以廣東省Y縣為樣本的田野調查發現,66.95%的失地農民表示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且推廣意愿強烈。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收入水平是影響使用意愿的主導因子,而身體健康水平則是影響使用意愿的重要因子。
關鍵詞失地農民;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意愿;影響因素
近10多年來,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失地農民。有學者統計,廣東省失地農民數量從1999 年的54.88 萬迅速攀升為2008 年的463.21 萬[1]。多種征地補償方式中,貨幣補償容易產生“食利階層”導致新的社會不公。而且,隨著市場化改革的縱深發展,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程度將不斷提高[2],就業安置與市場經濟下的要素配置形式格格不入。而社會保障政策具有保證失地農民長久生活不下降的功能,能較好地替代土地的社會福利功能,是失地農民征收補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保障失地農民的養老服務需求,珠三角部分城市開始試行居家養老服務券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伴隨珠三角農村地區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日益凸顯,在農村地區試點居家養老服務券政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能途徑。
居家養老服務券是伴隨著居家養老探索實踐應運而生的新興社會福利政策。迄今為止,無論家庭還是社會,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還缺乏了解,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意識還比較淡薄[4]。目前針對“養老服務券”的研究較少,雖有部分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但主要在理論分析的層面,少有實證分析,特別是缺乏針對農村失地農民使用意愿的微觀調查。為在農村失地農民中推廣居家養老服務券找到基層民意信息,筆者通過調查獲取珠三角農村失地農民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意愿情況,并對被調查者的使用意愿與其個人基本信息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找到影響使用意愿的因子,考察影響使用意愿因子的強弱程度。
1調查研究概況
以廣東省Y縣失地農民為主要調查對象。此次調查發放了13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8份,有效率達92.19%。被調查者中,18~30歲的占25%,31~45歲的30%,46~60歲的占30%,60歲以上的占15%。在性別方面,此次問卷調查中男女群體相差不大,幾乎各占50%。在身體狀態方面,此次問卷調查中身體狀況選擇“很好”的人群占32%,選擇“較好”的人群占42%,選擇“一般”的人群占20%,只有6%的人選擇“較差”。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占74%,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占25%。在學歷方面,中學學歷(初中和高中)的占54%,本科及以上、專科、小學及以下學歷的人數相差不大,大約都在15%左右。調查對象中占主體的職業有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服務業人員和企業職工。在收入方面,個人年收入達8 000以上的占50%以上,1 000元以下的只約占1%。家庭人口數在4人以上的家庭占56%,家庭每年總收入達2萬元以上的家庭約占64%。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基于描述性統計的使用意愿分析
2.1.1使用意愿總體情況。調查對象中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嘗試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占大多數,有效百分比總和達66.95%,表示“一般”的調查對象的有效百分比達20.34%,表示“不太愿意”和“不愿意”的有效百分比總和僅有12.71%。說明大部分被調查的失地農民愿意嘗試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這項政策具有現實可行性,只要做好相應的宣傳和講解工作,大多數失地農民還是愿意嘗試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而另外12.71%不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失地農民,原因基本是對該券沒有充分了解。
2.1.2使用意愿擔憂因素。不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人群最擔心的因素是使用不方便,有效百分比達28.57%,說明被調查的失地農民最擔心的因素是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不方便;其次認為“沒必要使用”,有效百分比達24.68%;而“服務內容單一”和“會有捆綁消費”這2個因素都占18.18%,是導致失地農民不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重要原因;而“金額太少”這個因素僅占比7.79%,說明調查對象并不是非常擔憂金額太少這個因素。從個案百分比數據看,“使用不方便”和“沒必要使用”的占34.74%,是2個最主要因素,而這2個因素也說明了調查對象對居家養老服務券的了解程度不夠深,需要政府相關工作部門對居家養老服務券進行更多的宣傳,使需要的人群更好地了解這項便民服務。
2.1.3使用意愿服務內容。調查對象希望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得到的服務排在前3位的是醫療保健、折抵費用、家政服務,各占24.21%、17.60%、17.11%,而代購代辦緊跟其后,有效百分比達14.67%;排在倒數后3位是娛樂消遣、陪同聊天、心理輔導,其中心理輔導僅占有效百分比6.60%,說明調查對象最希望得到的居家養老服務是醫療保健,而需求最低的服務是心理輔導。從個案百分比數據來看,希望得到醫療保健的個案百分比達到83.90%,說明醫療保健是最希望得到的服務,而折抵費用、家政服務、代購代辦的個案百分比都超過50%,說明失地農民希望得到的居家養老服務是多種多樣的。
調查對象最希望得到的服務排在第一順序最前的是醫療保健,排在第二順序最前的也是醫療保健,說明了調查對象最希望得到的服務就是醫療保健;而最希望得到的服務在第一順序里排第二位的是家政服務,說明家政服務也是調查對象最希望得到的服務之一。
2.2基于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的模型運行情況
2.2.1模型假設與模型選擇。該項目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對失地農民“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而非預測一個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意愿的均值或中位數,因此,該研究中“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意愿”主要通過因變量失地農民是否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Y來衡量。根據當前失地農民的個人情況、家庭結構和收入情況,考察其是否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該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研究,將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則賦值1,不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則賦值為0。
2.2.2模型運行及分析。結合研究的假設、問卷缺失值以及結果差異性等因素,對自變量進行篩選。最終選取受訪當地失地農民的個人基本情況、家庭結構及收入狀況等4類共9個指標作為自變量進入模型。該研究運用SPSS20.0對調查數據進行回歸分析,采用Backward Stepwise方法對變量進行篩選,并用Chi-square、-2 Log likelihood 和 Percentage Correct等3個參數對模型進行擬合優度檢驗。模型系數檢驗結果是,模型的卡方值為41.598,對應的顯著性水平為0.006,小于0.05,說明模型整體顯著。該模型-2Log likelihood值為116.039,顯著大于0.05,模型擬合情況好。實測值中,“1”有79個,預測值中有72個預測值與原值一樣,7個不一樣,正確率為91.1%;“2”有39個,預測值中有24個與原值一樣,15個不一樣,預測的正確率為61.5%,總判對率為81.4%預測判別以0.5為判別分界點,無論是對“1”還是對“2”的判別,均達到較理想水平。
最終進入模型的自變量包括受訪者年齡段、受訪者過去3年的身體狀態、受訪者生活是否可以自理、受訪者年收入、家庭年總收入。從自變量的顯著性來看,各變量對模型的解釋力從大到小依次為家庭年總收入、受訪者年收入、受訪者年齡段、受訪者生活是否可以自理、受訪者過去3年的身體狀態。
3結論與討論
模型運行結果表示,家庭收入狀況是影響居民是否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家庭年總收入在模型中的解釋力強且影響程度大,說明失地農民的家庭收入狀況越差,其對居家養老服務券的需求越大。在調查中筆者也了解到,失地農民需要居家養老服務券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通過政府的補貼改善家庭的經濟環境,減少家庭的養老支出,如果失地農民家庭收入水平及非勞動收入較高,則沒有居家養老服務券的需求,因此不考慮居家養老服務。就失地農民自身情況而言,受訪者的年收入是影響其是否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對模型的解釋能力較強,其與失地農民是否愿意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成負相關,說明受訪者年收入水平越低,其對居家養老服務券的需求就會越大;受訪者年齡段、受訪者生活是否可以自理、受訪者過去3年的身體狀態也對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意愿產生影響,受訪者年齡越小、生活可以自理且過去3年的身體狀態很好的受訪者能很好地自給自足,不需要外界的太多幫助,因此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需求就越低。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影響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意愿程度的因子由強到弱依次是個人收入、家庭收入、自理能力、身體狀態、年齡。總體來看,個人收入和家庭收入均是收入水平的指示指標,自理能力、身體狀態和年齡均是身體健康水平的指示指標,所以收入水平是影響使用意愿的主導因子,而身體健康水平則是影響使用意愿的重要因子。
在此次調研中,調查對象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嘗試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占大多數,有效百分比總和達66.95%,說明失地農民對這項政策是較為歡迎的,此時推出該政策阻力較小。在問及調查對象是否會介紹這項服務給親人朋友時,有43.22%的人表示一定會介紹這項服務給親人朋友,而可能會介紹這項服務的人數也達到了44.07%,說明研究區失地農民還是很愿意把居家養老服務券推廣出去,也說明了居家養老服務券能給失地農民帶來福利,政策推廣自宣傳容易。
另外,收入水平是影響失地農民居家養老服務券意愿的主導因素,因此政府需要提高征地補償水平,確保失地農民的后續保障。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必須切實了解受惠失地農民的真實需要,需要考慮不同社會群體的特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根據不同社會階層的特性,采取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措施,使各階層人群的期望和訴求得到合理滿足。
參考文獻
[1] 李明月,胡竹枝.失地農民內涵與數量估算: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12(4):95-102,112.
[2] 李明月,江華.失地農民留地安置方式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07(2):104-107.
[3] 中國金融40人論壇課題組.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對若干重大體制改革問題的認識與政策建議[J].中國社會科學,2013(7):59-76,205-206.
[4] 陳雅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J].社科縱橫,2011(6):51-54.
作者簡介甘建文(1992- ),男,廣東郁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政策、農村經濟。
收稿日期2016-03-30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3-274-02
Usage Inten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 of Service Ticket for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Land-lost Farmers
GAN Jian-we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Promotion of service ticket for home-based care is one of a possible routes to solve the?endowment insurance for the land-lost farmer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ervice ticket for home-based care and to find the grassroots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we investigated the filed samples in Y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66.95% land-lost farmers were strongly willing to provide service ticket for home-based care.Results of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ncome level was the leading factor affecting the use willing; while physical health level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
Key wordsLand-lost farmers; Service ticket for home-based care; Usage intention; Influencing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