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芳,杜文華,喬安海,徐成體
(1.青海省草原總站,青海西寧 810000;2.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3.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西寧 810000)
?
青海省草地資源開發戰略布局探討
鄧艷芳1,杜文華2,喬安海1,徐成體3
(1.青海省草原總站,青海西寧 810000;2.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3.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西寧 810000)
摘要針對青海省江河流域區、地貌單元的自然地理生態特點以及與農牧業發展規劃、區劃、自然保護區基本趨于一致的原則,將青海省草地資源開發戰略布局劃分為青南高原高寒草地生態保護區,祁連山地生態畜牧業開發區,柴達木盆地荒漠化草地保護建設區,東部黃土高原草業生態經濟區4個區,探討了4個區的草地資源開發戰略。
關鍵詞草地資源;開發;戰略布局;青海省
青海省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全省有天然草場3 645.00萬hm2,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3 160.00萬hm2,占草場總面積的86.70%。冬春草場面積為1 586.37萬hm2,夏秋草場面積為1 574.6萬hm2,分別占草場總面積的49.92%和50.08%。青海省的天然草場面積占全國草場面積的1/10,居全國第4位。按照全國統一分類系統,可將青海省草場分為9個類7個亞類28個草場組173個草場型。草地資源開發堅持“生態效益優先,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重”的原則,尊重自然和經濟規律,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草原保護建設與合理利用以及生產、生活和生態之間的關系,切實解決好農牧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由此,按照青海省江河流域區、地貌單元的地理、生態特點和農牧業發展規劃、區劃、自然保護區基本趨于一致的原則,把草地資源開發布局劃分為青南高原高寒草地生態保護區、祁連山地生態畜牧業開發區、柴達木盆地荒漠化草地保護建設區、東部黃土高原草業生態經濟區4個區[1-2]。筆者探討了青海省草地資源開發戰略分局,以期為該省保持草地畜牧業經濟安全、穩產、高效發展提供借鑒。
1青南高原高寒草地生態保護區
1.1區域概況該區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地區,包括果洛、玉樹、黃南、海南4個藏族自治州以及海西格爾木的唐古拉山鄉,共18個縣級行政單位,土地總面積37.30×104km2,草地可利用面積2 730.26×104hm2,占草場面積的95.49%,主要草地類型為高寒草甸和高寒干草原,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該區草地畜牧業歷史悠久,是全省牦牛、藏羊的主要產地。因氣候嚴酷,牧草生長期短,產草量低,經濟基礎薄弱,草地基礎建設緩慢,至今仍處于靠天養畜的狀態,畜牧業生產不穩定,生產水平低,草地生態環境惡化嚴重,主要表現為草場嚴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漠化面積日益擴大,冰川濕地退縮,生物多樣性銳減。
1.2發展戰略總體思路結合《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的實施,加強草地治理和建設,加快恢復草地生態功能和生產能力。重點是實施退牧還草工程、“黑土灘”綜合治理工程、鼠蟲害防治工程。通過以上工程的實施,以10年左右的時間,逐步改良天然草地,恢復草地植被,提高草地單位產量和牧草品質。同時,要加大飼草料基地建設力度,切實做好飼草料的生產、加工、貯存,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人畜安全過冬。
1.3戰略主攻方向以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草原生態保護為中心,嚴格實施“以草定畜”,實行減畜禁牧和階段性禁牧封育。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發展飼草飼料基地建設,減輕天然草地壓力,促進天然草地的自然恢復。同時要加大“黑土灘”人工植被恢復、草地改良和鼠蟲害防治力度,遏制對天然草場的人為破壞。實施退化草地綜合治理項目,遏止草地退化,強化科學養畜和先進經營技術的推廣,逐步實施與生態相適應的有機草地畜牧業生產經營,促進草地生態良性循環和草地畜牧業的發展。
2祁連山地生態畜牧業開發區
2.1區域概況該區位于青海湖四周,地跨海北、海南、海西3個州,包括祁連、海晏、門源、剛察、天峻和共和縣北部4鄉,共計3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級行政單位,土地總面積16.74×104km2,可利用草場面積455.05×104hm2,主要草地類型為高寒草甸、高寒干草原、山地干草原。平均海拔3 000~4 000 m,是黃河上游和環湖水源的主要產流地帶。該區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牧草繁茂,歷來以牧為主,部分地區可種植青稞、油菜等作物,具有農牧結合的條件,是全省畜牧業重要的生產基地。草地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畜牧業生產較穩定,是青海省開發較早、畜牧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
2.2發展戰略總體思路利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信息靈通,畜產品市場廣闊、勞動力素質高和商品經濟觀念較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等優勢,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一年生牧草生產基地,實施季節性休牧、劃區輪牧制度,大力開展舍飼、半舍飼,進一步改善和保護該區草地生態環境,恢復黃河流域和青海湖流域的水源涵養功能,遏止水土流失,使草地生態環境呈良性循環。在草地建設中,堅持以治理退化草地、沙化草地和建設人工飼草料生產基地為中心,以草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為依托。同時,引入科技含量較高或高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在該區實施,進一步推動該區畜牧業“上臺階工程”的順利實現,在該區基本實現生態畜牧業的生產。
2.3戰略主攻方向以草地建設為中心,大力加強草原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飼草料生產基地建設,防風固沙林建設,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應用灌溉、補播、施肥、清除毒雜草、滅鼠、治蟲等綜合措施改良天然草場。改善和恢復黃河流域和青海湖流域水源涵養功能,鞏固和加強畜牧業發展基礎,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推進畜牧業產業化進程,走高產優質高效畜牧業的路子,實現畜牧業集約化經營。
3柴達木盆地荒漠化草地保護建設區
3.1區域概況該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青藏高原東北部比較開闊的盆地,包括海西州的都蘭、烏蘭、德令哈和格爾木市(不含唐古拉鄉)、茫崖、冷湖和大柴旦鎮,面積22.74×104km2,占全省國土總面積地32.64%,可利用草場面積527.56×104hm2。畜牧業是該區農業經濟的主體,天然草地主要由山地荒漠類、平原荒漠類和高寒荒漠類組成,是全省駱駝和絨山羊的集中產地。由于光熱條件較好,農作物單產高,種植業因受水源的制約僅限于河流兩岸和小塊綠洲地區,該區只要解決了水的問題,可大面積種植飼草飼料,實行農牧結合,發展草地生態農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3]。
3.2發展戰略總體思路結合柴達木實施退耕還草工程,充分利用鹽堿地及棄耕地資源,建設以豆科牧草為主的多年生人工草地,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增加農牧民收入為目標,優化農業內部結構,使該區的綠州農業沿著“兩高一優”和生態農業的方向發展。該區草地資源保護的重點是防治土地荒漠化和利用充足的光、熱、土資源開發建設綠洲畜牧業。針對該區干旱缺水的嚴重制約因素,草地建設堅持以水利建設為中心,以治理土地荒漠化和退化草地為主干,以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為依托,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立足當前,著眼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和草地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
3.3戰略主攻方向保護和合理利用現有植被,加快荒漠化草地治理進程,充分利用現有的棄耕地、鹽堿地和光熱資源,種植優質飼草料,發展草地生態農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4東部黃土高原草業生態經濟區
4.1區域概況該區位于青海省東部,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度地帶,包括西寧市(含大通、湟中、湟源3縣)、互助、平安、樂都、民和、循化、化隆、同仁、尖扎、貴德等13個縣市,總面積2.89×104km2,可利用草地面積151.71×104hm2。該區海拔低,是全省熱量條件較好,光、熱、水資源配合比例協調,人口最集中的地區。種植業發達,是全省糧食主要產區。
4.2發展戰略總體思路在鞏固和擴大退耕還草成果的同時,實行農牧結合,加大青飼料的套種與復種面積,提高青飼料青貯及秸稈氨化比例,為發展農區畜牧業奠定基礎。該區高寒地區的草地要實施輪流封育,對淺山地區的溫性草原草地也要實施圍欄封灘育草、補播施肥的改良措施,提高草地蓋度,減少水土流失。對坡耕地要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建設林、灌、草的人工生態系統。在川水地區,充分利用水、熱、土資源,實行種草養畜和異地育肥建設,實施草業產品和牧草種子生產。草地建設要與江河源生態建設相結合,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農牧民收益,逐步實現脫貧致富和農區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4.3草地生態環境總體建設目標根治水土流失,杜絕一切對草地的人為破壞活動,加強滅鼠、滅蟲和毒雜草清除力度,恢復天然草地植被。對23.00萬hm2坡耕地實施退耕還草還林,種植優良牧草,發展農區畜牧業。實現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生產經營的有機結合,建立新的草地農業生態環境,穩定提高農民收人,使全區內退化草地全部得到治理。
4.4戰略主攻方向以退牧還草為主線,全面恢復與提高25°以上陡坡地的植被覆蓋度,通過實施“西繁東育”工程,大力發展飼草料生產和舍飼圈養,減輕天然草地放牧壓力,通過滅鼠、封育等一系列措施,從根本上遏制該區草地生態退化的現狀。戰略主攻方向是充分利用光熱水有利條件,大力發展飼草料生產,實行農牧結合,推行“西繁東育”,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該區畜牧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青海省草原總站.青海省草地資源統計冊[M].青海省草原總站,1988:306-437.
[2] 李靖,肖運來.青海省農牧業發展現狀和特色及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1):57-59.
[3] 王紅榮.柴達木盆地草地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對策[J].青海草業,2002(6):29-31.
基金項目青海省飼草料科技創新平臺。
作者簡介鄧艷芳(1976- ),女,青海西寧人,高級畜牧師,碩士,從事草原保護改良和草產品加工利用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22
中圖分類號S 8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3-127-02
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y Layout of Grass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
DENG Yan-fang1, DU Wen-hua2, QIAO An-hai1et al
(1.Qinghai Provincial Grassland Station, Xining, Qinghai 810000; 2.Grassland Science Colleg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iver basin in Qinghai Province, natural geographic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form unit, and the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planning, zoning, natural reserve basic consistent principle, the strategy layout of grassl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was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 including alpine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of southern Qinghai Plateau, Qilian Mountai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zon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area of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in Qaidam Basin, eastern Loess Plateau grassland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assland resources in four region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Grassl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layout; Qinghai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