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秀梅
(安慶師范學院 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3)
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華秀梅
(安慶師范學院 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3)
我從事專職輔導員工作已經10年了,這10年中,我和很多高校輔導員一樣,嘗過酸甜苦辣,但更多的是充實、快樂和幸福。隨著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不斷發展,高校輔導員的定位會更加明確、職責會更加清晰,我們也將會在專業化、職業化道路上越走越堅實。
一、聚焦篤行,做班級的“設計師”
每所學校每個專業的學生自然都會有不同的學生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每帶一屆學生之前我都會慎重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班級四年的建設規劃”。一般我會根據他們的進校成績、所學專業特點、男女生比例、學生興趣愛好等制定一個班級四年的建設方案。同時訪談一些專業教師、本專業畢業校友、部分教育專家將方案進行修訂,我稱其為“班級專屬培養方案”。方案圍繞“聚焦篤行”四個字進行規劃,“聚焦”即每學年確定班級學生培養的重點,相對應的策劃一系列的活動來“篤行”攻破。例如,針對理工科班級學生整體藝術素養、人文情懷相對薄弱的情況,一年級的聚焦在“班級文化建設”和“藝術素養提升”上。班級同學集體設計班旗、班徽、班歌、班服等班級文化。班級統一聘請聲樂教師教授聲樂課,同時每人選學一種樂器堅持學習一個學期以上。結果半年下來班級成為了理工科的“文藝班”,班級的文藝節目被市電視臺錄播。
二、遴選分類,做學生的“導航員”
為了解決目前學生活動精英化局面和學生課程較為分散,難以全體指導的難題,嘗試了“班級團隊輔導模式”, 每屆學生一年級進校一個月后在輔導員的指導下每人上交一份《自我評估及學業規劃書》,進行自我分析、制定四年的個人規劃同時提出個人成長的需求。班級成立策劃小組,根據同學們的興趣愛好和成長需求將班級分為若干個“學習團隊”,然后采用素質拓展和團體輔導的理念和方式進行管理和輔導。班級活動開展除了集體活動以外,每個團隊定期開展各自團隊的專門性活動。整個過程實現了學生的分層、分類,輔導員在其中穿插進行導航輔導。實現了對學生的分類指導和有效引導。目前此方法已經在三個年級試行,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務實走心,做學生的“知心姐姐”
10多年輔導員經歷,對自己的評價就是,前5年是“愛心姐姐”,后5年是“愛心媽媽”,因為自己有了孩子,會更多地從母親的角度去思考學生問題。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去教育、管理和服務。我為困難學生籌過款,為學生找過工作,給情緒低落的學生寫過信,當然也常常站在家長的角度去和學生談心談話,甚至教訓和要求學生。我因為學生曠課請過家長,也因男生的女朋友到學校請他們一起吃午飯。在學生心里和眼里我扮演了多重角色,或老師或家長或朋友。
當然,做好輔導員工作光有愛心還不行,還得靠扎扎實實的工作才行。工作中我尤其注重與學生的交流,2009年在學生宿舍成立了一個“Huahua聊天室”,固定每周至少一天在聊天室和學生聊天。2010年,又帶領班級的黨員和積極分子在學生公寓成立了“橙子工作坊”,“橙子工作坊”以溝通、參與、服務為宗旨,面向學生開展談心、娛樂、閱讀、修理、管理等常規活動。這里已漸漸成為師生暢達交流的場所,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陣地,學生享受相關生活義務服務的平臺,把以前學生到老師那里“找幫助”,變為了老師去學生那里“送服務”,我自己也就成為了大家的“huahua姐姐”。
四、“互聯網+”時代,做學生的“同行者”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的普及,我就如何更加貼近學生、零距離地與學生交流,如何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生活特點,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服務、分享服務等問題作了認真的思考。2014年向教育廳積極申報了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教學改革與質量提升計劃“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輔導員)”,在學校領導及相關部門的指導和積極配合下,該項目獲得批準立項,同時獲得25萬元經費資助。學校大力支持“huahua在線”網絡工作室的建設,特別開辟辦公室作為網絡工作室的辦公場地,于是大家都說“橙子工作坊”和“huahua在線工作室”成為了真正的連理姐妹了。今年我又成功申報了省振興計劃的“網絡文化中心”。
“huahua在線工作室” 為學生打造貼心的“指尖校園”服務,在服務中引領青年思想。工作室積極開發各級微信公眾平臺,通過線下線上活動的互動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共同建設微信互動社區。目前已開通“敬敷青年”、“huahua在線工作室”微信公眾平臺,平臺已成為我校廣大學生提供即時溝通、交流和實現團學工作廣泛聯系與網絡覆蓋的重要信息平臺。“敬敷青年”粉絲已超過4萬人。訪問人次突破了2萬。同時開發了網頁版和手機版“e動師院”網絡互動式社區,實現了與廣大青年學生線下互動與“掌上”互動的良好結合。通過實施校本輔導員網絡工作坊、“e動青春 大學生網絡工作室”、網絡卡通版“學霸成長計劃”三項重點工作,設計和創作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文化產品。
五、且思且記,做輔導員工作的“研究員”
高校輔導員從事的是一項智慧性的事業,他不僅要引導和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而且自身也必須持續發展,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因此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優秀的思維品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記則空”輔導員只有改變“兩眼一睜,忙到熄燈”不加思考的現狀,做到“且思且記”,才能真正做到職業的持續發展,進而成長為“專業型輔導員”,“研究型輔導員”。
高校輔導員的職業是以觀察、調研、設計、表達、交流、總結(反思)為行動特征的,這一切無一不是建立在思維基礎之上的,而將其中感觸最深、思考最多的內容有形化或固化,并積累起來,無論對自己對學生還是對他人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同時,一個人也只有通過文字為載體,才能積累自己的思維脈絡,從而提高自己思維的邏輯性和統一性,使自己的思維系統化。輔導員的在職發展是繼續的,而發展的根本途徑是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因此,堅持寫記可以使零碎的思維系統化,提高輔導員思維的縝密性。同時,很多研究型的輔導員在思考一些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時,會主動地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將自己從一些現實問題中引到理論問題上,這樣一來自己的理論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其實,理論與實踐本身就是觀察一個問題的兩個角度而已,沒有脫離實踐的理論也沒有脫離理論的實踐。
高校輔導員工作是一項平凡而瑣碎的工作,但是要想做好它,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輔導員,就需要掌握好管理知識和管理藝術。學生工作的魅力來自于永無止境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可以說,是理論研究開闊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得更深更遠;是理論研究提高了我的能力,讓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加得心應手;是理論研究,讓我更加明確了輔導員工作的方向,堅定了干好輔導員的信心。
(責任編輯:陳九如)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25
*作者簡介:華秀梅(1979-),女,安慶師范學院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輔導員,副教授;2011年“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37(2016)01-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