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濟華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 教務與科研管理處,廣西 桂林 541006)
?
轉型發展中獨立學院面臨的專業設置問題與思考
——以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為例
潘濟華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教務與科研管理處,廣西桂林541006)
摘要:獨立學院走轉型發展之路已經成為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卻遇到了專業設置與地方發展契合度不高、與辦學定位存在差距、與母體高校嚴重趨同等問題,分析這些問題后提出了專業設置必須遵循的四個科學原則、按照社會職業分工進行專業設置、根據獨立學院實際辦學條件調整專業結構、采取多學科交叉辦法優化專業結構等對策。
關鍵詞:轉型發展;獨立學院;專業設置;專業結構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對于獨立學院,則要求在“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實現轉型發展,需要對專業建設進行合理設置、調整與改造。本文擬以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為例,從獨立學院專業設置與調整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分析獨立學院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專業設置在轉型發展上的對策。
一、獨立學院專業設置與調整取得的成績
獨立學院經過15年的發展,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這點是誰都否認不了的。“在1999年后的五六年中,中國高等教育以不到兩倍的投入,讓招生規模擴大了5倍。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少見的現象”[1]。在專業設置上也追求著數量上的外延式擴張,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績。
(一)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擴大專業數量
從整體發展而言,獨立學院的發展,在起步階段,需要擴大辦學規模,完成原始的辦學積累,借助母體學校的品牌、師資等條件辦學,逐漸增加專業數量和學科門類,符合早期外延式發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如,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從2001年首次招生到2015年,專業設置由最初的5個(法學、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商務英語)專業發展到目前的39個專業(含方向)。2011年,藝術設計專業被立項為“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建設一體化建設項目”。2013年,環境設計和英語2個專業被立項為“廣西民辦高校重點建設專業”。2014年,藝術設計類專業群被確定為廣西新建本科學校轉型發展試點專業群。由最初的法學、文學、理學三大學科發展到涵蓋了法學、工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理學、文學、藝術學等八大學科門類。專業數量和門類的增多,符合學院規?;l展的需要,在借用母體辦學條件下,走的是依托母體學?!敖桦u生蛋”“依市做大”的辦學思路。
(二)適應社會發展新形勢,及時調整招生專業
隨著近幾年高校由規?;l展向內涵式發展轉向,近一年提出的一般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近期出臺的民辦教育法對非營利性與贏利性的重新劃分,高校內外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獨立學院在專業設置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諸如現有辦學條件不利于專業發展、招生第一志愿投檔情況不樂觀、專業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跨地辦學增加成本和管理難度等,越發的明顯。獨立學院為了適應這一趨勢,對現有專業進行內涵發展,并重新統籌規劃,通盤考慮,對招生專業進行積極調整。如,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決定在2015年實際招生專業由原來的39個調整為29個,并已于8月16日順利完成2015年3300個招生指標的招生工作。除此之外,還對個別專業依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另新增個別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專業。
(三)適應專業調整需要,加大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建設
專業進入內涵發展和轉型發展之后,多數都建立起以“課程實踐—學期見習—畢業綜合實習(實訓)”為主線,以學科競賽、社會實踐、職業資格培訓等為載體,以實踐教學專項課題、創新創業訓練等為平臺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這些舉措,正是在專業調整之后,為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做出的一種調整。如,截止2015年底,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共建有校內實驗(實訓)基地44個,包括同聲傳譯實訓室、會計手工實訓實驗室等共計80余間,配置各種設備3000多套,累計投資4000余萬元。其中MIDI實驗室獲自治區實驗教學示范建設中心立項。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110多個,其中國外實習基地11個,包括越南河內國家大學、順化外國語大學、泰國商會大學和佛統皇家大學等高等學府,并對實習實踐教學基地加強建設,評選出5個實踐教學示范基地,還建立學院首個卓越人才培養與實踐基地。
二、獨立學院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
獨立學院在積極探索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專業設置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專業設置與地方發展契合度不高
專業設置是關系到大學能否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如,在桂林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到:“工業要構建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工業產品生產基地;發展壯大電子信息、醫藥及生物制品、機械、汽車等四大優勢產業,改造提升食品、石化橡膠、冶金有色、包裝與竹木加工、電力、建材等六個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與環保等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旅游業、商貿業、物流業、商務會展業、社會化養老、高端旅游地產等為主的服務業。著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2]。又如,在廣西“十二五”規劃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桂政發〔2011〕17 號)中提到,廣西重點打造14個千億元產業、8個新興產業、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現有的專業設置為參照,涉及桂林市“十二五”規劃的招生專業有:電子信息工程、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商務英語等9個專業,占現招生專業的30%。與廣西重點打造的產業直接相關的現招生專業僅有電子信息工程,以及今年新增招生的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兩個專業。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對應的產業類中“第一產業0%;第二產業0.94%;第三產業97.07%;產業交叉1.99%(電子信息類1.99%)”,第三產業在校生占的比率最高,為“三產類”高校。專業設置直接服務于桂林的4大優勢產業、6個傳統產業和做大做強的服務業較少;直接服務于廣西14個千億元產業、8個新興產業、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更少。
由此可見,部分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與地方社會發展需求脫節的現象突出,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較低,與產業行業脫鉤的現象較為明顯,連接服務地方產業行業的能力不足。
(二)專業設置與辦學定位存在差距
獨立學院的辦學定位對于專業設置有著頂層設計的決定性影響,也與學院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從2014年廣西教育廳的專業診斷報告看,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設所專業中,沒有全區惟一的專業;全區第一專業(全區本科高校同專業在校生人數排名第一)有財務管理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金融學專業3個。全區第二專業(全區本科高校同專業在校生人數排名第二)有藝術設計學專業、經濟學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3個。全區第三專業(全區本科高校同專業在校生人數排名第三)有環境科學專業、酒店管理專業2個。全校前三專業(全校中專業人數排名前三)分別為財務管理(超大專業,即當年≥240人且四年≥960人)、漢語言文學(超大)、金融學(超大)。再從2015年教育廳調研組的調研報告看,在學科視角下,文學學科門類在校生占比25.39%,尚未形成首位學科;在產業視角下,財經類在校生占比40.42%,教育(師范)類專業在校生占比37.83%,已形成“雙首位”專業群。這與學院目前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有了較為明顯的出入。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修訂版)》中提到,“學科專業定位。突出應用導向,面向行業、面向市場、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經濟類、管理類、文學類、藝術類優勢學科群,加大對應用性文科的培育,構建多學科相互支撐、相互交融、和諧發展的專業格局”。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學科專業定位與學院的專業設置實際主體類別為“財經/文化類”,主導類別為“財經類”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三)專業設置與母體高校嚴重趨同
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與母體高校存在著比較大的雷同率。對此,重慶市教委發展規劃處曾開展調查,結果顯示,在全國近300所獨立學院中,開設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藝術設計、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熱門專業的達到了40%以上[3]。廣西的獨立學院專業設置也有同樣的情況,與母體高校的雷同率高達80%以上。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設置的39個本科專業,與母體高校雷同的有26個,比例高達66.67%,雷同之外的4個專業或與母體高校的專業或專業方向相似,僅有9個專業即23%的專業設置與母體高校錯位設置。這說明,獨立學院專業設置的趨同性現象非常普遍,這將導致獨立學院無論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還是在師資力量上對母體學校的依賴過大。在獨立學院創辦初期,為確保獨立學院的辦學質量,采取專業設置趨同性,是一種必要選擇。但是后期如果不盡快轉變以形成辦學特色將不利于獨立學院的長期發展。長期這樣下去,當獨立學院在同專業建設與母體高校進行競爭時,辦學條件薄弱的獨立學院將明顯處于劣勢。
三、對獨立學院專業設置的思考
無論獨立學院面臨規范驗收,還是在國家戰略中引導走轉型發展的道路,最終都尋求在專業設置上取得明確的專業辦學定位,并在此基礎上經過努力,提升學院核心競爭力。對此,筆者對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專業設置必須遵循的科學原則
專業設置一般遵循如下四個原則:一是市場導向原則,滿足社會要求,緊密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按需辦專業;二是行業定位原則,按照行業需要來產生新的專業,即適應職業崗位或崗位群;三是復合原則,以實現在原有專業基礎上新增或者優化專業內容,也就是傳統專業的調整組合與更新、改造;四是前瞻性原則,根據市場、社會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并對可能新產生的行業做好人才培養的準備,以此做出設置專業的預測與建設,也就是要預測潛在需求,開發新的專業。
(二)按照社會職業分工進行專業設置
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傳統的學科型高校不同,其基本依據是社會職業分工,應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相適應,對口一定的行業和職業領域,覆蓋相應的崗位群。應用型高校的專業,應當設置在企業的“興奮點”和職業崗位的“緊缺口”上,以適應社會對各類適用人才的需求。因此,專業設置要按照“社會職業分工”,而不是傳統的“學科分類”,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要從母體學校的包囊中進一步解放出來,何況母體學校在新專業設置上也已經走向了“社會職業分工”(應用型專業)與傳統“學科分類”(學術型專業)相結合的道路。
(三)根據獨立學院實際辦學條件調整專業結構
調整專業結構,一般可以考慮采取如下幾個措施:一是由于不具備辦學條件,而委托培養單位也無法按照學院的辦學定位實施教學和管理的部分理工科專業,建議暫停招生。例如無化學實驗室則無法繼續進行應用化學專業的招生和建設。二是小語種專業,雖然就業情況好且較為適合區域經濟發展和學院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可能產生一些國際的影響,但近年招生規模小、辦學成本入不敷出、社會影響力小,建議考慮暫停或隔年招生。三是部分專業特色不明顯,而且就業困難或就業質量不高、社會需求量較小的專業,建議縮小招生規模甚至停止招生。四是申請設置新專業,大膽地與國家新興產業對接,使得該專業成為區內惟一設置的專業。
(四)采取多學科交叉辦法優化專業結構
優化專業結構,可以考慮和嘗試采取多學科交叉的辦法。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網絡金融、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蓬勃發展,“互聯網+”戰略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且根據國內外互聯網發展趨勢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加速發展互聯網與現代行業的緊密融合,拓寬世界市場[4]。對于“互聯網+”戰略,簡單地說就是“互聯網+XX傳統行業=互聯網XX行業”,其效果既不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簡單相加,也不是顛覆掉傳統行業,而是將傳統行業綁在互聯網之上的升級換代。要是把這種理念用于專業改造,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在金融領域的“互聯網金融”,余額寶的出現,銀行覺得不可控,也懷疑二維碼支付存在安全隱患,盡管受到各種質疑,卻成功地倒逼國家加快對互聯網金融的深入調查與研究,使得二維碼支付有了標準,互聯網金融進入有序發展狀態,且有了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5]。除此之外,還可以探索“互聯網+漢語”“互聯網+播音”“互聯網+新聞”“互聯網+英語”等等方向。甚至包括如播音與主持藝術、新聞學和漢語言文學的互補,實現學科專業相互交叉和滲透,拓寬專業內涵的發展空間,推進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同時根據社會需要,以就業崗位技能為核心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深化拓展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專業口徑,以此帶動學科與專業的良性發展。
(責任編輯:鄧遠美)
參考文獻:
[1]李劍平.獨立學院大旗到底還能打多久——292所獨立學院“驗收大考”延期系列報道之四[N].中國青年報,2014-04-29(1).
[2]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2月14日桂林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批準)[N].桂林日報,2011-03-30(1).
[3]劉博智.獨立學院轉型卡在哪?[N].中國教育報,2014—10—31(5).
[4]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N].人民日報,2015—3—17(1).
[5]劉書艷.誰能站到“互聯網+”風口上[N].中華工商時報,2015-03-27(3).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n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under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Take Lijiang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AN Ji-hua
(The Office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Lijiang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China)
Abstract:It is necessarily required for Chines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at independent colleges must take the road of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however,specialty establishment is not so harmonious with local development and there is still a distance with the college-running orientation,besides,a convergence still exists with the maternal university in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After analyzing these problem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ur scientific principles for specialty establishment,emphasizes specialty must be setup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division and that specialty structure should be adjusted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olleges and that multi-disciplines ought to adopted to optimize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and so on.
Key Words: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independent college;specialty establishment;specialty structure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規范驗收專項課題“‘驗收大考’對提升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的影響研究”(2014LYGF03)。
收稿日期:2015-12-12修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簡介:潘濟華(1980—),男,壯族,廣西南寧人,講師,副處長,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高等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2-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