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瓊
(中共定西市委黨校,甘肅定西 743000)
?
定西精準脫貧的路徑選擇與建議
史亞瓊
(中共定西市委黨校,甘肅定西 743000)
摘要總結定西市結合山區特點,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農村旅游業、現代服務業等脫貧致富的路徑選擇與實踐經驗,提出放寬林業政策、改革林業體制,敞開資源大門、對外開放,發展交通運輸、搞活流通,加強生態建設、保護環境的精準脫貧建議,以期調整完善扶貧工作思路,有效推進定西市扶貧攻堅的廣度和深度。
關鍵詞精準脫貧;優勢產業;選擇;定西
甘肅省定西市因“苦瘠甲于天下”“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一度成為西部貧困地區的典型,是全國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改革開放前,該地區“地下無寶、地上無草、山上無鳥”,人們辛勤勞作一年,始終不能改變“種了一坡、收了一車、打了一斗、煮了一鍋”的局面。1983年,國家實施以“三西”(甘肅省河西地區、定西市,寧夏西海固地區)為重點的扶貧開發建設,在政策、資金、物資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定西人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苦生活才得以改變[1]。一直以來,定西市開拓思路、實干苦干、尋求發展,彰顯了扶貧開發是脫貧致富的主線。目前,定西還有15萬戶、67萬農村人口仍飽受貧困困擾,因災、因病、因學、因婚等導致年均有20萬農民返貧,30萬左右的農民處于不穩定狀態,返貧率達30%。定西市精準扶貧面臨多重難題,是甘肅省精準扶貧“短板中的短板”[2]。因此,總結定西市脫貧致富的路徑選擇與實踐經驗,提出精準扶貧的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定西脫貧致富的路徑選擇
定西市根據山區特點發揮自身優勢,從實際出發,選擇“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3],因地制宜,調整結構,探索出山區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通過產業的培育和擴張,實現了優勢產業的強勢發展,帶動該市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1.1發展特色優勢種養業重點發展了以馬鈴薯、中醫藥、草食畜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以全膜溝播為主的旱作高效農業,以蔬菜雜糧為主的區域性支柱產業。①馬鈴薯產業。立足打造“中國薯都”,發展壯大種薯企業,引進選育新品種,加大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設,擴大原種繁育基地、一級種和優質種繁育基地規模,推動由外銷商品薯為主向銷售種薯為主的轉變。②中醫藥產業。立足打造“中國藥都”,加大標準化種植、無公害生產,配套推廣中藥材挖掘機等農機具,完善質量安全標準,促進中藥材產業可持續發展。③草食畜牧業。以建設甘肅重要的鮮奶源、特色草和草食畜種養基地為目標,加強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玉米秸稈轉化利用,發展人工種草,推進飼草料基地和青貯窖建設,實現了畜牧業產值、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玉米秸稈轉化利用率、規模養殖企業(小區)和規模養殖戶數量等倍增[4]。
1.2發展優勢資源工業依托馬鈴薯、中醫藥、草食畜產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加工業,把定西建設為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精深加工和新產品研發基地,全國重要的中藥材飲片加工、大型制藥企業預處理和“國食健”字號產品生產基地,甘肅省的重要畜產品、乳制品和草產品加工基地。同時,加快中鋁西北鋁、東興鋁、臨洮鋁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發展自然資源加工業,推動配套關聯產業聯動發展[4]。
1.3發展現代服務業按照“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的要求,發展現代物流業,通過建設綜合服務型物流園提高了物流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依托“千村百鄉”和“新網工程”發展商貿流通業,推進了流通市場優化升級。通過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增強服務功能,拓展服務領域,發展了廣覆蓋、多層次、社會化的社區服務業。此外,發展培育了一批科技研發、工程管理、咨詢評估、法律服務、會計事務、人力資源開發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提高了咨詢服務水平[4]。
1.4發展農村旅游業依托地方特色品牌優勢,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整體服務水平,通過爭取項目、招商引資、啟動民間資本等多輪驅動籌資方式,打造了一批自然風光、革命勝跡、人文古跡、民俗風情、生態休閑度假等特色旅游精品景區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帶動了貧困人口就業致富。
1.5發展勞務經濟通過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務工人員管理服務、勞務基地和勞務信息網絡建設等工作,組織貧困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和轉移就業,使更多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1.6發展其他經濟以通渭特色小雜糧,渭源、漳縣、岷縣優質蠶豆,臨洮優質花木,岷縣優質百合,7縣區林果產業為基礎,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多元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以沿川灌區、洮河、渭河、漳河、龍川河和牛谷河流域及城郊為重點,擴大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建設規模,重點發展以高原夏菜、反季節特色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和旱作節水農業。
2定西扶貧開發的實踐
定西市歷經救濟式、開發式扶貧開發后,基礎設施建設得以積累、貧困人口大幅減少,這一發展軌跡也是國家扶貧開發歷程的一個縮影[5]。
2.1組織領導是保證一直以來,定西市政府高度重視和正確評估扶貧開發的現狀和形勢任務,有針對性地做出決策,使各級領導干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精準扶貧上,以政策推動、組織領導為保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扶貧開發工作,狠抓落實[6]。
2.2摸清底數是基礎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始終把低保特困戶、智障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年老體弱喪失勞動力、因大病大災生活特別困難而無力脫貧的群體作為特殊群體全部納入低保范圍;把貧困線下、有脫貧致富能力,只要政府扶持就能很快脫貧的農戶作為精準扶貧重點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幫扶措施,加大幫扶力度;對上年收入超過貧困線的農戶,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同時給予政策、資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調動其進一步發家致富的積極性,以期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2.3制定規劃是前提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始終以解決貧困的根本問題為抓手,結合貧困村、貧困戶實際,按照“因地制宜、缺啥補啥”的原則,在充分調查、分析、找準致貧原因的基礎上,因村規劃、因戶規劃、對癥下藥,確定短期(“輸血”,解決實際問題)和長遠(“造血”,解決根本問題)的扶貧方式[7]。
2.4增產增收是核心缺乏增收是制約農民脫貧致富的關鍵因素,實踐表明:找準支撐的項目、產業和載體,理清思路,早謀劃、早安排、早落實,層層訂責,分解任務,落實責任,是“建一處、成一片、富一方”的關鍵。同時,有益的補充是:一方面,不折不扣地落實政策,把政策措施精準“滴灌”到貧困對象身上,讓措施看得見、摸得著、見實效;另一方面,做好資金物資保障,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從扶貧工作開始啟動就奠定必要的資金基礎。
2.5自我提高是根本脫貧致富的方式方法具有多樣性,“一村一業一單位”“一戶一策一干部”的扶貧模式是定西市最為直接的扶貧方式?!耙粚σ弧钡姆鲐?,不是單純地給錢給物,更重要的是思想、思路的引領,貧困戶自身得到提高才是其走向富裕的重要方式。因此,一方面,要引導貧困戶發揮自身潛力,積極上進,持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強勞動力輸轉培訓,提高其文化素質,培養其自我發展能力[8]。
2.6社會幫扶是關鍵定西的扶貧開發始終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在具體實踐中,該市積極協助落實中央國家機關等定點扶貧單位的幫扶,組織市內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定點幫扶,廣泛開展“村企共建”活動,鼓勵市內企業與貧困村建立共建關系,尤其是各“聯村聯戶”單位重點結合了貧困村、貧困戶的自身特點,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勞動力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幫扶力度,使廣大貧困山區走出一條符合農戶自身實際的脫貧致富發展道路。
3定西精準脫貧的建議
該地區資源中自然資源最為豐富,是發展商品經濟的優勢,自然資源如何有效利用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因為山區雖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交通閉塞、信息不靈、技術落后、資金匱乏等劣勢成為了發展致富路上的“攔路石”。如何克服這一矛盾,揚長避短,是發展山區經濟的關鍵所在。
3.1放寬林業政策,改革林業體制把自留山和責任山并為家庭經營山,承包給農民長期經營,誰造林誰受益;將林政管理權全部下放到鄉鎮政府甚至村委;在退耕還林的基礎上再植樹造林,提高經濟林所占比重。通過林業管理體制的改革,調動林農、林區、林企的積極性[8]。
3.2敞開資源大門,對外開放以優勢資源為依托,邀請省、市、縣專門人員,成立專門的技術協會,建立相應的協作關系,引進技術項目,解決優勢資源與開發利用差之間的矛盾。以技術承包為依托,打開“寨門”,引進各種技術人才,包括省內外、市內外技術承包型的人才,解決興辦事業與人才奇缺之間的矛盾。以經濟技術協作為依托,采取外地出資金、設備和技術,包銷產品,本地出資源、場地和勞力,橫向經營,利潤分成;工業與商業、農業互補,合股經營;“龍尾”在鄉、“龍頭”在城,原料在鄉、加工在城,城鄉聯營等多種形式,引進設備、資金,解決開發建設與資金缺乏的矛盾。以城市集鎮為依托,在區域內加速小集鎮建設,在大中城市建立辦事處和信息窗口,形成與城市經濟配套的縱橫交錯的經濟網絡,實行城鄉通流,解決商品生產與信息不靈之間的矛盾[9]。
3.3發展交通運輸,搞活流通把興建鄉村公路作為發展交通運輸事業的重點,改造升級境內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實現市縣之間開通二級及以上公路。加快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實現所有鄉道達到四級油路以上標準,所有鄉鎮、行政村和重要自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部自然村通砂礫公路,完成全部鄉村道路橋梁維修改造。
3.4加強生態建設,保護環境將精準脫貧與生態環境建設緊密結合、同步推進。通過控制人口數量和質量,使人口的變動發展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變動發展相適應,緩解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依據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規定資源的利用方向、方式和限額等,加強自然資源管理,把資源開發利用同保護管理結合起來,確保資源的保值和增值。同時,環保部門要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加強法規建設,力爭建立基本的與定西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機制,使定西重點流域和重點地區的生態破壞得到初步控制,部分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經濟的發展能力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10]。
4結語
扶貧是一項事業、一項工作、一份責任,需要的是細心、耐心、責任心、毅力、堅持。扶貧也是個技術活,如何能通過人力、物力、財力給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使扶貧不至于成為花團錦簇的“表面文章”,需要的是精準的部署、扎實有效的工作,最為重要的是要解決困難群眾急、難、盼、怨的問題。新常態下,定西市應根據中央和甘肅省的要求適時調整和完善精準扶貧工作思路,以政策為導向,以“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為動力,以“精準扶貧示范、雙聯行動助推、干部駐村幫扶”為抓手,因地制宜,補齊短板,不失時機地把廣大干部群眾的主要精力集中于精準扶貧,推進扶貧攻堅的廣度和深度,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小康。
參考文獻
[1] 王亞民.甘肅的“兩西”建設和扶貧開發[R].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2000.
[2] 定西市扶貧辦.甘肅定西:精準扶貧進行時肩負67萬貧困百姓殷殷期望[EB/OL].(2015-08-17)[2016-04-01].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5/08/17/28391345.html.
[3] 劉延海,錢河山.定西市從“苦瘠甲天下”到基本解決溫飽紀實[N].甘肅經濟日報,2010-06-04.
[4] 新世紀新時代新定西:獻給中國扶貧開發二十年[EB/OL].(2007-03-20)[2016-04-01].http://dx.gansudaily.com.cn.
[5] 姬光武.世紀決戰:中國西部農村反貧困紀實[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
[6] 劉娟,趙玉.我國農村貧困的新特征與扶貧機制創新[J].探索,2008(1):93-96.
[7] 薛金山.完善整村推進扶貧方式積極探索推進扶貧新模式[J].甘肅農業,2008(2):16-19.
[8] 劉偉平.堅持改革創新 加大扶貧攻堅力度[N].甘肅日報,2014-11-05.
[9] 李凌.甘肅中部干旱地區反貧困戰略構思[J].開發研究,1993(2):56-58.
[10] 沙拜次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在甘肅省扶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09.
作者簡介史亞瓊(1983-),女,甘肅渭源人,講師,從事哲學、區域經濟教學與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25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5-250-02
Path Selection and Suggestion for Accurate Poverty Removing in Dingxi City
SHI Ya-qiong
(Party School of CPC Dingxi Municipal Committee,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area in Dingxi City we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the advantages were exerted.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d industries were vigorously developed, as well as the rural tourism,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other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s.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broadening the forestry policy, reforming forestry system, expanding resource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timul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improving the eco-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ng the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work id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as adjusted; and the poverty-relief breadth and depth was effectively promoted in Dingxi City.
Key words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Competitive industries; Selection; D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