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鳳
摘 要: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因而我們要將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融合。這樣既可讓孩子有興趣學習語文,也有機會深刻地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從而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生活化;探索
語文的教學不可脫離生活,只有加強課堂與生活的聯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領悟生活,做生活真正的主人。
1.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教學能夠為學生展現課文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更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善于將課堂的導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天馬》時,先讓學生觀看幾個城市標志性雕塑的圖片,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曾去過哪些城市,見過哪些標志性雕塑,都有什么特征以及有什么象征意義。通過這樣的預熱,能使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生活,營造出一種融洽的學習氛圍,學生則會在這樣的氛圍中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們就可順勢引入課堂的主題,分析課文,講解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有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也就不會覺得語文不好學了,進而提高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2.回歸現實生活,提高語文素養
“返璞歸真”是教學中的高境界,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我們要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同時注重指導他們去留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拓寬他們的視野。為此,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這不僅可以強化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更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中部分生活片斷的理解。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頭腦中把這些抽象的語言文字轉變成生動的畫面,以獲得美的享受。教學時,我們可以根據語文教材開展讀書交流會、辯論會等活動,讓學生各抒己見,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條件的也可以把課文編排成小劇本,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演一演,加深對課文和生活的感悟。
3.新鮮趣味的課堂教學,滿足好奇心
實踐證明,課堂內容的新鮮感和趣味性,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持續性。筆者認為,在做教學教案時,可以多從網上或者是雜志、報紙中查找、選擇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在提高趣味性的同時,滿足其好奇心。特別是處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是身體與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教學與學生的需求,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課堂內容具有時代特征,使課堂教學保持新鮮與活力。
4.融入生活,布置生活化的語文作業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應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學完《只有一個地球》之后,我們可布置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生活化、社會化的作業,組織學生關注身邊江河水的污染情況,讓學生搜集地球知識、環保知識的資料。經過調查與研究,學生對保護生態環境將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完成這一系列專題作業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與他人合作等能力。
5.感悟生活,成為生活的主人
筆者在教完《凡卡》一課之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個小男孩的生活遭遇的看法。有的說:“老板娘也太可惡了, 心太狠了,這么對待一個小孩子。”有的說:“我們的生活太幸福了,要是在現在,我一定幫凡卡,給他衣服還有吃的。”這些觀點都是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對生活的感悟。此時拋出問題:“那么凡卡的夢會不會實現呢?”大多數同學的答案是“會”,但卻有一個學生站起說“不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大部分學生不贊同他的看法。這時候分組討論是個不錯的方法。我們深知,教學不是要約束學生的思維,而是要挖掘學生的潛力,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生活的感悟。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對生活也有了自己的見解,對于一些事物的分析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只要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語文教學緊緊地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培養他們生活的能力,就能使他們成為生活真正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屠超霞.試論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施[J].成才之路,2015,(22).
[2]張淑芝.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33).
[3]陳建芬.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學習(中),2014,(5).